浅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是海城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单产在650千克以上。
虽然我地区的水稻生产水平较高,但长期以来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还是处在落后的地位,尤其在育插秧和收获两大环节上更为薄弱。
而江苏、黑龙江等地在这些项目上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
2009年海城市被辽宁省列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农机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增加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补贴、组织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树立并宣传学习典型等多种推广措施,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有了迅速发展,薄弱环节亦有所突破,各项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
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已在海城市有了相当程度的应用,插秧和收获两大薄弱环节得以突破,具备了继续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客观需求条件。
实践证明,应用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每亩可增加效益达百元以上,大部分机械化生产技术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欢迎,并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购机资金补贴等政策上的扶持。
当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开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政府重视、市场急需。
因此,我们要抓住契机,积极采取推广措施,加大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力度。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水稻生产全过程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它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农机作业的工艺流程、作物生长的农艺要求,涵盖了从耕整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干燥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内容。
一、机械化整地技术使用水田耕整机,水田驱动耙或旋耕机等机械对水田进行耕整。
机耕要求耕透熟土层,覆盖平,无残茬,晒垡2~3天,水整后地面高差不过3cm,土壤柔软无僵垡。
现在水田耕整地作业,以一年耕翻、两年旋耕的轮耕方式为主。
耕翻一般以秋季为主,也可在春季解冻后进行,耕翻要达到18—20厘米,耕垡彻底、均匀的要求;旋耕整地要尽量坚持旱旋耕,旱整平、旱打捻的三旱作业原则,旋耕深度达10—15厘米,土壤细碎均匀一致,地表平整,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泡田后达到花打水状态,这种作业方式可节省春季用水30%以上,给农民降低作业成本每亩10元左右,是目前我们地区水田耕整地的主要形式。
良好的机械化作业质量,给机插秧作业创造了适合的土壤条件。
在水田改造的耕作过程中,对于田面差过大的可采用先进的激光平地技术进行土壤整平,激光平地机组主要由激光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器、液压机构、平地铲和拖拉机组成,机组在持续回行作业中,按照激光测定的标高数据信号,通过控制器和液压自由控制平地铲的升降取土和卸土,刮平田块达到平整田块的作用,采用这项技术可根据土地的平整情况分3年到5年进行一次平整作业,可以使300米范围内平整度保持在3厘米左右,可以平掉原来水田的大部分田埂,相应扩大田块面积,提高土壤和灌溉利用率,同时也利于积水排放。
各地经验表明,每年亩可节约灌溉用水100立方米,增加农民收入40元以上。
二、机械化种植技术水稻机械化规格化旱育苗与机械化插秧技术,也是海城水稻生产中推广机械化较晚的一个环节,根据其他地区的经验和适应地区要求,推出了实施水稻规格化旱育苗与机插秧技术。
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实践表明,该技术本身有着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它的推广应用,对改变我区水稻种植环节和机械化发展的落后局面,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加快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步伐,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稳定水稻生产规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一项配套技术。
规格化旱育苗是有效实现机械化插秧的必要保证条件,目的是要培育出适合机械化插秧的标准化、规格化壮秧、盘根带土厚度1.5—2厘米。
规格化育秧有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两种方式,育秧日期按生长期和插秧进度要求安排在4月中旬进行。
软盘育秧是利用规格化育秧软盘育秧的方法,首先将软盘育秧框架整齐摆放在做好的床面上,再将折好的软盘放入框架内,装好混拌好床土调制剂的营养土,浇足底水,待床面无水后,将经过浸种、消毒、脱芒、催芽处理的种子按播量使用苗床播种机均匀播撒到软盘中,使用机械播种可以有效的保证播种均匀度达30%以上,是成秧后秧苗密度和均匀度良好的充分保证,是机械播种达到农艺要求的基础。
双膜育秧的种子准备、床土、营养土的准备、作床要求和苗期管理与软盘育秧基本一致,只是以地膜作为秧块隔离层,操作时在整平的床土表面,铺上一层预先均匀打好透气孔的地膜,再完成与软盘育秧相同的后续工序,秧苗经过科学的苗期管理,35天后即培育成适合机械插秧要求的壮秧,可适时插秧移栽了。
实践证明,育秧不规范直接影响机械插秧,因此对育秧方面再强调几点。
1、秧田要高地靠水、土壤疏松,既要保证平整渗透,又要利于能湿能干。
2、苗床平整压实,防止局部塌陷。
3、营养土搅拌均匀过筛,铺土厚小于2.5厘米。
4、严格选种,精细催芽播种。
5、播种适量均匀,提倡机械播种。
6、分期播种适应机插进度,保证秧龄。
7、盘根带土厚度小于2.5厘米,苗高10—17厘米。
叶龄3.5—4片叶,单株白根10根以上,提起不散。
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在育秧过程中使用机械,电加温和自动控制等手段,将种、土、肥、水、温度、湿度等条件置于人工控制之下的一种技术,采用该技术育出的秧苗均匀,整齐、规格统一,便于机插,成活率90%以上,且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
主要有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工厂化育秧、工厂化无土肥水育秧技术。
它们的原理基本一致,要经过床土准备、调制、调酸、种子处理、播种、加温、控温和催芽、炼苗等阶段,成本较大。
而在此原理下发展起来的田间双膜规格化育秧技术,培育出来的秧苗也达到了壮秧机插的目的,其操作方式和育秧方法与大田育秧相似,不同之处是在秧田先铺上打了孔的薄膜,然后铺床土和播种,它的成本大大低于工厂化育秧,易被掌握,适合推广。
1、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也叫规格化育秧技术,按选用的机械设备不同,又可分为工厂化育秧,框架育秧,隔膜育秧,嵌条育秧,切块育秧,模盘育秧等方式,主要工艺流程是:床土配制--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管理。
2、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工厂化育秧,即在室内采用机械化的方法,将水稻种子经催芽、播种、适温避光催苗及大棚育秧等过程,成批生产出适于机插、机抛、手抛和机摆使用的水稻秧苗,它是集约化培育水稻壮秧的有效途径。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的方式之一,其过程大体可分为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等主要阶段。
播种可用2SB -500型水稻苗盘自动播种机来完成,也可人工或手工工具来完成。
3、工厂化无土肥水育秧技术工厂化无土肥水育秧技术是将稻种播在秧盘上里,不覆盖土壤,在温度,水分和通气良好的条件下,使种子发芽现青,在经过绿化、炼苗,待秧高8-10cm,即可机插,要求盘根立苗和肥水壮秧阶段的管理严格,在盘根立苗初期温度控制在34-36度,当芽鞘长0.8cm 时,及时给予光照,并逐步降温到30-32度,立苗期为5天,当苗长到一叶一心时,将秧苗移至肥水场,进行肥水壮秧,时间为16-27天。
4、水稻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技术水稻软盘育秧技术是在“工厂化”育秧的基础上总结转化而来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育秧方式。
该育秧方式成本低,质量好,易于操作,适合机械化栽插的要求。
其作业流程为:床土准备--肥料拌混--破碎过筛--堆闷熟化--晒种脱芒--发芽试验--选种--药剂浸种--催芽--铺空盘--精做秧板--装盘土--洒水--播种--覆土--封膜盖草--揭膜练苗--肥水管理--起盘移栽。
机械播种可将装土、洒水、播种、覆土一道程序完成。
水稻双膜育秧技术与软盘育秧大致相同。
其区别仅在于,双膜育秧是在秧板上平铺打孔地膜作垫层代替软盘。
这种有孔底膜与盖膜并用的育秧方法,简称双膜育秧。
它的特点是投资少、成本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
其作业流程为:地膜打孔-- 铺有孔膜--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铺撒床土--洇足底水--精做秧板--均匀播种--覆土-- 覆膜盖草--揭膜绿化--肥水管理--切块移栽。
海城市一般在5月中旬开始进行机械化插秧作业,目前主要推广的各种插秧机,均采用夹切秧块的原理,实现秧苗带土移栽。
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机手和农户熟悉和掌握插秧机的操作方法和使用要领及要求。
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使机械插秧的质量,能够充分达到农业技术条件要求。
插秧机作业条件及质量要求:1、泥脚深度<30厘米。
2、田间水深<2厘米。
3、漏插率<5%。
4、相对合格率>85%。
5、伤秧率<4%。
在秧苗条件充分满足机插秧使用条件下,机械化插秧减少了秧苗勾、伤、漂秧率,实现早插、浅插的农艺要求,有利于实现秧苗低节位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分蘖量,单位面积穴株数均匀一致,充分保证秧苗种植密度和亩基本苗数要求,返青早、缓苗快、水稻个体和群体优势协调发展,实现水稻亩增产可达25千克以上。
同时与规格化旱育苗技术配套,可为农民亩节省种植成本15—20元,机具经营者通过机插作业服务,获亩收益20元左右。
三、机械化植保技术传统的水稻植保作业主要是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这种器械缺点很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推广应用了背负式机动打药机作业的水稻机械化植保新技术。
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水平,增强了促进调节水稻正常生长的有利条件。
机动打药机主要由汽油机、药箱、输液管、喷管、喷头等构成,是一种多用途的植保防治机械,此类机械具有射程远、适合多种农药机型和进行多种防治作业的特点,较传统作业方式可提高功效20多倍,极大地缩短了防治周期,充分有效发挥药剂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也降低了植保作业成本,应用这项技术必须掌握药剂、药械及使用技术三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使此技术产生良好的实施效果。
四、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就是按水稻收获的农业技术要求,用机械一次性完成或分节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技术,此项技术也曾是我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发展需求的提高,和政府对收割机械的重点补贴政策的实施,海城市水稻收获机械发展迅速,与全国机收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去年机械收获水平达18%,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以联合收获为主,分段收获为辅的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方式。
在实践中进行机具选型引进,发展了跨区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模式。
联合收获工艺是使用机械一次性完成水稻收割、脱粒、清选、装袋或输入粮箱等工序,茎杆分离后可切碎还田,也可集堆后捆扎收集。
联合收割机当中,半喂入式机器是只将稻穗送入脱粒装置脱粒,可切碎茎杆还田,也可保留茎杆实现茎杆的条铺和堆放,适合各地区对秸秆处理的不同要求,也是我地区的主要机械化收获方式。
全喂入收割机则将被割下的全部稻株送入脱粒装置中,茎杆切碎后还田,由于我地区茎杆利用率高,所以不适合全喂入收割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