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日用品个性化设计研究

生活日用品个性化设计研究

生活日用品个性化设计
上个世纪工业文明的长足进步,带给人们无比丰富的物质条件。

当物质条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的需求也开始变得多样化起来,不再是单纯的对产品功能上的需求了,而进一步的提升到了对精神领域的需求,要求使用的产品满足功能的同时,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个性,符合个人习惯。

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所谓“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这个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从广义上讲,“个性化”指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是功能还是造型都有别于以往的同类产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大家以往在报刊、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一品牌的产品设计上体现个性化多是这一层的含义。

而另一层含义,从狭义上讲,所谓“个性化”的定义要严苛的多,不但要求产品区别于以往的同类产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要求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区别对待。

真正体现不同个体的个性、习惯等等。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第二层含义上。

尽管现在生活日用品市场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程度的丰富,但就“个性化”的第二层含义而言,真正个性化的设计却是少之又少。

相反,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却是越来越多,单纯的靠大规模的重复生产,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产品的种类,但始终无法落实到个体需求上,更加无法体现个体的独特个性。

同时还会造成生产过程中材料与能源的浪费。

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寻求到一条合适的“个性化”生产道路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于个性化设计的解决方案,前人也做过相应的努力,在1996年,Mitchell.M就提出过大规模定制设计(Design for Mass Customization DFMC)的概念。

这个概念以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为基础,指的是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单独对待。

以大规模生产的效益(低成本以及合适的生产周期)来完成定制产品的生产。

它的物质基础是加工业的高度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由于其针对的是单个的客户而不再是市场,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强调客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得其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虽然这种方法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弊端同样无法回避,这种生产方式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单独产品的定制生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导致生产投入的不可预见。

2:这种生产方式不再是统一化,标准化生产,导致企业在管理以及服务上的难度提升。

3:由于不同的产品需要区别对待,造成设计师的负担加重,设计过程更加复杂化。

同样,个性化的需求在其它类产品上也有所反映,并且在这方面的设计走在生活用品的前面,其中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如家电类市场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作尝试,以手机为例来说明,首先是从功能上,厂家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化,作为选配件供用户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选配合适的功能,成为一套个性功能组合,以满足个体需求。

其次从软件上,手机市场的通常做法是个性铃声与屏幕图片的运用。

消费者通过软件平台自行编制喜好的铃声和图片,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最后一点,从造型上,通过手机外壳的替换来实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部分结论,可以运用到生活日用品的设计中。

首先“个性化”这个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以手机来讲,有三个维度可以促使“个性化”的
产生,分别是功能上、软件上以及造型上。

其中任何一个维度上的创新都有可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第二,大部分的产品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功能技术上的,这一部分的设计通常采用“黑匣子”的设计方式,用户只需知道其功能而不需要了解内部构造。

而另一部分,可以说成是展示产品艺术成分与文化内涵的部分,大多数产品的个性化是在这部分体现的,提供给用户选择的部分也多是这一部分,比如手机机芯与外壳之间的关系。

在家具市场类,为了解决个性化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采用组合家具的概念,以书柜来说,由厂商提供不同大小的柜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配不同的柜子,通过简单的拼接完成最终的书柜。

同样的思路还被运用到玩具类产品的设计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丹麦的乐高(logo)玩具以及中国传统的七巧板。

对于生活日用品类产品的设计,虽然要求的功能与结构与前面提到的两类产品有很大的不同,但拼组的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个性化设计的几点值得借鉴的经验,分别是:一:个性化设计针对的是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客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个性化”的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设计时的切入点可以是多种的。

三:一般产品都分为功能部分与展示产品的部分,“个性化”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后一点上。

四:模块化拼组的概念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这四点经验,总结出生活日用品个性化设计可以尝试以下思路:由厂家提供组件以及连接部件,用户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产品的形态、结构进行重新设计、装配、组合。

简言之就是厂家提供的只是半成品,是不同的部件,并且不同的部件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

最终产品的完成是在用户手中。

主要的设计难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厂家提供部件的种类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程度成正比,部件的种类越多,满足个性化的可能性越高,但需要考虑到部件种类的增多可能导致拼组的复杂化,同时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设计时考虑提供部件种类的数量与生产手段十分重要。

二:部件提供组合的可能性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成正比,组合的可能性越多,满足个性化的程度越高,这就要求前期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部件的组合可能。

否则个性化的满足就无从谈起。

三:连接部件的设计要相对简洁,操作方便,复杂的拼接方式和连接手段会降低消费者参与设计的积极性。

可以参考的连接方式主要有插接、搭扣连接,拉索连接(见图一)、磁铁连接以及运用材料的柔韧性编织等等。

四:拼接、组装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工具,如一定需要,应该是使用常见工具便可解决问题。

在生活日用品的设计上采用这种方法,是具有一定可能性的,主要是由生活日用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首先生活日用品的功能相对单纯,如杯子,果盘等,功能上单一化,这样就降低了部件设计时的复杂程度。

其次生活日用品的结构也相对简单,这一点使得拼组的过程更加简洁,提高了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一点是生活日用品的价格相对便宜,生产投入也相对较低,这就为商家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尝试的可能性,有利于这种设计思路的展开。

这种设计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机的将消费者的意图加入到了设计中,部分实现了设计中与消费者的互动。

同时又未抛弃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低成本,生产周期短的优点。

并且在满足消费者个性设计的同时没有加大设计师的工作负担。

在产品最终废弃回收的时候,由于不同部件可以简单的分开,为回收带来了便利,可以相应减少一部分回收成本。

但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点是由于产品最终完成是采用拼接的方式,并且是在消费者手中完成,导致最终产品的质量没有一定的保障,可能会产生结构比较松散的问题。

同时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带来不便。

第二点是这种设计方法针对的产品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与人体作密切接触的产品就不便使用这种设计方法,因为
产品质量不确定,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

同样对防尘或是抗静电有特殊要求的产品也不宜采用此种方法。

虽然有利有弊,但总体衡量,这种设计思路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也将更加细分化,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当中,相应的个性化的设计也因该是随之改变的,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中对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注是不会改变的,让消费者体会到设计的快乐,从设计中享受自我空间总是设计师所致力追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