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第10章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第十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第一节概述安全是人类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80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开展研究及实施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问题,并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立法方面更趋于关注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

在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已开展了几年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国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10月正式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并决定在企业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

由此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出台的背景及模式8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颁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以及环保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在国际区域范围内发展也更为迅速,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健康组织(APOSHO)在1998年第14届年会上建议各成员组织参照ISO1400和APOSHO1000开发本国的标准。

1999年3月,由全球数家最知名的标准制度研究、认证机构(如BSI、SGS、BVQⅠ、DNV、NSAⅠ、AS/NZ、UNE、LRQA、SABS等)共同颁布了职业健康与安全OSHASⅠ8001标准。

面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只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潮流,才能争取主动。

并且,我国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即:已初步健全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ISO9000和ISO14001在我国的成功实施,为企业实施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性的保障条件。

我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问题刚提出时就十分重视,并于1995年派代表参加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特别工作组;1998年8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协会提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对企业进行试点实施;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正式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并下发了关于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的通知。

截止2000年7月,已有19家企业顺利通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运行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ISO1400运行模式,如OSHASI400Ⅰ、AS/NZS480Ⅰ等。

(2)ISO9000运行模式,如美国工业健康协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

(3)其他运行模式,如日本工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

其中比较适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特点的运行模式如图1(ISO14000运行模式)。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17个要素: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法律及法规要求;目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协商与交流;文件;文件和资料控制;应急预案与响应;绩效测量和监测;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和记录管理;审核;管理评审等。

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都围绕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展开,其核心内容体现着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

二、企业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的趋势。

从宏观上分析,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

自1993年国家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后,原来的“三结合”管理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

继而伴随政府机构改革,精兵简政,行业管理行同虚设,国家安全监察力度已大打折扣,一些企业也撤并安全机构,使原有的安全管理、监督职能被严重削弱,这些企业受利益驱动,内部不设安全管理部门,外部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因而事故接连不断发生。

但是,外部因素同内部原因比较,毕竟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如对事故个案进行分析,从企业管理方面查找原因,几乎每起事故都与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安全检查未发挥作用、安全教育不够等方面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因此,建立以文件支持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的最佳途径。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是遵循PDCA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可分为四个阶段:规划阶段: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方针,建立组织总体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实施阶段:为实现组织总体目标,明确职责,根据活动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文件程序及技术标准来对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验证阶段:组织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过程进行监控和审核,加强预防,纠正所出现的偏离组织目标的现象。

改进阶段: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定期对组织所建立的管理体系进行评定,确定体系的持续实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现在,企业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转变传统的安全管理观念,改革旧有的安全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未来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趋势。

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开启21世纪国际国内市场的钥匙,其意义深远!第二节OSHMS的主要内容一、OSHMS体系的基本要素在相关的OSHMS标准中,包括一些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及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石油地震队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规范》、《石油钻井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指南》等,尽管其内容表述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其核心内容都是体现着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都要围绕着管理方针与目标、管理过程与模式、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评审等展开。

目前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充分利用了科学管理的精髓,吸收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长处。

应该说这一试行标准在基本内容表述上是科学、准确和具有操作性的。

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范围。

对标准的意义、适用范围和目的作了概要性陈述。

第二部分:术语和定义。

对涉及的主要术语进行了定义,见第四讲。

第三部分:OSHMS要素。

具体涉及18个基本要素(6个一级要素,15个二级要素),这一部分是OSHMS试行标准的核心内容。

表10-1列出了要素的条目。

OSHMS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体系持续改进,通过周而复始的进行“计划、实施、监测、评审”活动,使体系的功能不断加强。

它要求组织在实施OSHMS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结合自身管理状况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它损失事件的目的。

表10-1 OSHMS要素二、OSHMS 标准的层次结构OSHMS 标准内容的整体层次结构见图10-2。

第三节 OSHMS 标准的运行模式、特征及功能一、OSHMS 标准的运行模式OSHMS 标准的思想是建立在戴明 PDCA 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其运行程式按如下过程进行 :方针、目标、计划 (P)→职责、运行、实施 (D)→监测、检查、审核 (C)→评审、纠正、改进 (A),这一运行模式可见图10-3。

戴明管理理论和模式将在下面的基础管理理论中介绍。

从图10-3可看出 :OSHMS 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体系持续改进,通过周而复始的进行“计划、实施、监测、评审”活动,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

它要求组织在实施 OSHMS 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的意识,结合自身管理状况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它损失事件的目标。

在实现 OSHMS 基本目标的过程中,如下四个过程是关键:1、 组织的OSH 方针体现了组织开展 OSH 管理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组织实现风险控制的总体OSH 目标。

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是组织通过 OSHMS 的运行,实行风险控制的开端。

组织应遵守的 OSH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为组织开展 OSH管理,实现良好的 OSH 绩效,指明了基本的行为准则。

OSH 目标和旨在实现它的管理方案,是组织降低其 OSH 风险,实现 OSH 绩效持续改进的途径和保证。

3、 明确组织内部管理机构和成员的 OSH 职责,是组织成功运行 OSHMS的根本保证。

搞好OSH工作,需要组织内部全体人员具备充分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适当的教育、培训和经历来获得及判定。

组织保持与内部员工和相关方的OSH信息交流,是确保OSHMS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对OSHMS实行必要的文件化及对文件进行控制,也是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对组织存在的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除通过目标、管理方案进行持续改进外,还要通过文件化的运行控制程序或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来进行控制,以保证组织全面的风险控制和取得良好的OSH绩效。

4、对组织的OSH行为要保持经常化的监测,这其中包括组织遵守法规情况的监测,以及OSH绩效方面的监测。

对于所产生的事故、事件、不符合,组织要及时纠正,并采取预防措施。

良好的OSH记录和记录管理,也是组织OSHMS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OSHMS审核的目的是,检查OSHMS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它为进一步改进OSHMS提供了依据。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OSHMS所作的定期评审,目的是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OSHMS标准的特征OSHMS标准具有如下特征:1、系统性特征。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子系统),按照特定功能有机组织起来的综合整体。

OSHMS标准从管理思想上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全面性的系统特征,从管理的手段上体现出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特点。

首先是强调动员组织(企业或团体)的各级机构全面参与,建立基层岗位到高层管理之间的运作系统和管理监控系统(机构)。

二是要实行程序化管理,实现对管理过程的全面系统控制,避免人为的管理失误和不良的、随意的管理过程出现。

三是建立文件化的管理方式,使管理方针能够得到落实和保证。

文件体系包括:方针与规则、管理手册、管理程序、作业文件等,各类文件应层次分明、相互联系,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系统的方法是把一个所要研究和管理的事件看作一个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对系统要素进行处理和协调,使系统完成特定功能达到最佳效果的程序方法。

因此,要想合理进行OSH管理,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组织体系要素,建立OSHMS。

2、先进性特征。

一个组织依据OSHMS标准建立的OSHMS,能够持续改善组织的OSH 管理状况,使之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