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肝脏常见恶性肿瘤—转移瘤
转移瘤 概述
肝是最常见的血行转移器官,几乎囊括全 身癌肿的1/3,半数的胃、乳腺、肺、结肠 肿瘤有肝转移,另外食管、胰腺、恶性黑 色素瘤的肝转移也较常见,前列腺、卵巢 肿瘤的肝转移少见。
肝脏常见恶性肿瘤—转移瘤
转移途径 经门静脉转移,如消化道及盆腔肿瘤 经肝动脉转移,如肺癌、乳腺癌、鼻咽癌 经淋巴回流转移,如胆囊癌 直接蔓延,如胃癌、胆囊癌
常见良性肿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 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瘢痕时,可见 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的低密度影像。 (2)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中间 未强化区呈星条状。实质期:等密度,中 央仍有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相对低密 度。 中心瘢痕可呈高密度。
B.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 1、早期病变边缘呈高密度强化(结节状或棉絮样)
强化程度类似同层动脉。 2、随时间推移,增强区域进行性向心性扩展 3、延迟扫描呈等或高密度充填 4、较大血管瘤中心常不能强化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
女性,42岁,查体发现肝脏占位,要求CT进一步检查。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常见良性肿瘤-肝细胞腺瘤
概述: 肝细胞腺瘤与口服避孕药及合成激素有密 切关系。 主要见于年轻妇女,偶见男性。 多无症状,偶有腹痛。
常见良性肿瘤-肝细胞腺瘤
病理: 肿瘤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有的带蒂。
镜下:肿瘤由分化较好、形似正常肝细胞的组 织构成,但无胆管结构。
常见良性肿瘤-肝细胞腺瘤
低密度
高密度
稍低密度
混杂密度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CT表现(增强) 供血
1)正常肝脏供血:20~30%由肝动脉供血 70~80%由门静脉供血 2)肝癌供血: 90%由肝动脉供血 10%由门静脉供血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CT表现(增强)
1)动脉期:增强明显,条状、结节状或片 絮状。乏血管者无增强 2)门静脉期:轻或中度增强,病灶与正常 肝脏对比明显,瘤中坏死出血区无增强 3)平衡期:低密度或略低密度。
(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 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 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肝动脉期 (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分钟) 延迟期(5-7分钟)
检查技术
MRI检查 1.MRI平扫: 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2. MRI增强扫描:与CT相同
我国HCC病例中约90%
合并肝硬化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大体病理:
巨块型:单个或多个,直径≥5cm 结节型:单个或多个,直径<5cm 弥漫型:结节小,弥漫而均匀分布 小肝癌 小于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 径之和不超过3cm。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上腹肿块、消瘦等
甲胎蛋白(AFP)增高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CT表现(增强)
门静脉改变 门静脉主干或主支侵蚀破 坏中断消失或腔内形成充盈缺损、肝动 脉---门静脉短路 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 癌瘤侵犯或淋巴 结压迫胆管形成梗阻性黄疸 肝门或附近淋巴结转移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MRI表现 信号 1、T1WI像低信号、T2WI像高信号 2、瘤灶中心可有脂肪变性、囊变、坏死、 出血等而出现不同的信号 镶嵌样结构: 纤维间隔或坏死灶将有活性的瘤结节分隔 使瘤内信号不均 重T2像:TE时间的延长而信号逐渐减低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CT表现(平扫)
形态及边缘
(1)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2)边缘清晰—有假包膜(晕圈征-Halo sign)
纤维组织增生
病灶周围肝组织受压
(3)边缘模糊—肿瘤浸润性生长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CT表现(平扫)
密度 1)低密度: 2)等或高密度:(少见) 3)混杂密度:囊变、陈旧出血、坏死、 钙化、脂肪变性
CT增强 1. 动脉期强化不明显。 2. 门脉期轻度强化 3. 平衡期 、延迟期强化逐渐明显。
MRI表现 平扫 1、T1WI像低信号、T2WI像高信号 2、瘤灶中心可有脂肪变性、囊变、坏死、 出血等而出现不同的信号 增强 同CT
女性,54岁,上腹部痛就诊。
男性,63岁,右上腹不适,黄疸月余, 有丙肝病史,既往无明显不适
平衡期
延迟期 6min
实质期 门脉期 动脉期 平扫 延迟期
CT平扫
CT强化
延迟扫描
常见良性肿瘤-肝血管瘤
MRI表现: 1.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边缘清晰 2.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信号强度随TE时间延长(≤120ms)而增高, 称为灯泡征,一般瘤灶信号均匀,大的病灶 因血栓或纤维瘢痕而信号不均 3.增强扫描 周边结节样或棉絮样强化,逐渐向中心 扩展,延迟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充填
正常肝脏影像表现
正常CT表现 1.平扫: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 CT值55-75HU 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进出肝门其密 度低于肝实质 3.增强扫描:A.动脉期:肝动脉及其分支强化, 肝实质没有明显强化 B:门脉期:门静脉、 肝静脉明显强化,肝实质开始强化 C.肝实质期:肝实质强化达峰值。
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粘液分泌, 富于纤维性间质。 临床常表现为上腹部痛及腹部肿块,胆管 阻塞可出现黄疸。 常有胆结石病史。
常见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
CT 平扫 边缘不清低密度灶。 部分病灶内可有钙化或结石。
远端胆管扩张,胆囊出现萎缩状态。 常无肝硬化、脾大现象。
常见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
正常肝脏的影像表现
正常肝脏的MRI表现
肝实质 1、信号均匀 2、T1WI像 为中等信号略高于脾 T2WI像 信号 明显低于脾 门静脉主支及肝静脉主干因流空效应而呈低信 号 肝动脉、肝内胆管不显示 肝裂因含有脂肪,T1WI像、T2WI像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肝实质均匀增强,肝血管增强明显, 肝内胆管无增强
正常肝脏影像表现
肝脏分段
根据:Glisson 系统和肝静脉的走行 分成: 左、 右半肝,五叶,八段 肝段的划分方法: 正中裂 :肝中V ,分肝为左右半肝 背 裂 :为 弧 形线, 分出尾状叶(I段)。 左叶间裂:左叶间V, 将肝左叶分为左内叶与左外叶 左段间裂:肝左V, 分左外叶为左外上段(II段)与 左 外下段(III段) 右叶间裂:肝右V ,分肝右叶为右前叶与右后叶 右段间裂:又称横裂,门脉右支,再分右半肝为上 下段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动脉期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门脉期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延迟期
常见恶性肿瘤-肝癌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
肿瘤之一,在男性占第三位,女性 占第四位。
常伴肝硬化
血管主要由扭曲的动脉、静脉构成,多见 于中老年女性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病灶常呈低密度,密度不均匀。 增强检查 动脉期病灶强化非常明显,静脉期仍然持续 强化,延迟扫描则常呈等密度。
检查中发现脂肪是关键。在病灶脂肪含量 少、脂肪成分在肿块内散在分布、病灶太 小等情况下CT难以确定有无脂肪
肝脏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诸城市人民医院CT室 周永红
肝脏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正常表现 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
检查技术
CT检查 1.CT平扫: (1)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
(2)层厚及层隔:10MM,小的病灶可以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
2.增强扫描:
肝脏常见肿瘤
常见恶性肿瘤
1.肝细胞癌 2.胆管细胞癌 3.肝转移瘤 4.肝囊腺癌 5.肝肉瘤
常见良性肿瘤-肝血管瘤
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 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发热、贫血、腹 痛等症状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30-60岁, 男女发病率之比约1:4.5
常见良性肿瘤-肝血管瘤
肝脏常见恶性肿瘤—转移瘤
CT平扫
类圆形低密度影,多为多发,少数可单发, 边缘清或不清。
密度可均匀、不均匀(出现钙化、出血、 坏死囊变)。
肝脏常见恶性肿瘤—转移瘤
CT增强扫描 取决于肿瘤的血供,归纳以下几点: (1)病灶边缘强化:强化程度不一。 (2) 整个病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3) 动态扫描早期(动脉期),少数血供丰富的肿瘤强 化显著,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 (4)延迟扫描或动态扫描后期,病灶一般呈低密度,当 肝实质强化达高峰时,瘤灶密度已开始下降,这时,两者 密度差异最大 (5)囊样改变,大的病灶因血供不足,坏死液化产生囊 变,瘤壁厚薄不一。 (6)牛眼征”—中央无强化,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 水肿带稍低于肝密度。
肝尾叶
肝左外叶上段
左外叶下段
肝左内叶
肝右前叶下段
肝右后叶下段
肝右后叶上段
肝右前叶上段
正常肝脏
正常上腹部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肝脏常见肿瘤
常见良性肿瘤
1.肝海绵状血管瘤 2.肝细胞腺瘤 3.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4.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