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刑法总则表1: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总则表1: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我国目前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④以张明楷教授的观点为典型:修正的条件说【主张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相区别,在结果归属即归责问题上,不同于一般的条件说和拓展的条件说】
第一,在认定刑法因果关系方面,标准同“一般的条件说”。即:当确定没有实行行为就没有侵害结果时,可以肯定二者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事实判断】。第二,在确定刑法因果关系之后,需要再进行结果归属判断。只有当结果应当归属于实行行为时,行为人才对结果负责。【规范判断】。第三,有刑法因果关系不一定归责。结果归属认定的条件是:①没有结果回避可能性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护士甲在注射抗生素时没有为患者作皮试,患者因注射抗生素而死亡。但事后查明,即使做规定的皮试也不能查出患者的特殊反应。由于结果不具有回避可能性,故不能归责于甲。②危险没有现实化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往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依据具体的危害结果即可判别危险是否现实化。本例中,重伤而死和烧死就是分界线,由于乙是被烧死的,甲行为的危险就没有现实化,故虽有因果关系,但不能归责于甲。③行为没有引起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所指向的结果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甲酒后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机动车撞死了突然违章横穿高速公路的乙。禁止酒后驾驶的规范是为了防止因丧失或减轻控制车辆的能力而造成正常的伤亡结果(如追尾、翻车致使车内人员伤亡等),对非正常的伤害结果(如本例)是不能归责于行为人的。本例中,不能将乙死亡的结果归责于甲的酒后驾驶行为。④在防止结果的发生属于他人负责的领域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机动车驾驶者甲撞伤乙后,警察立即将具有救助可能性的乙送往医院。但途中发生事故导致乙死亡。此时不能将乙的死亡结果归属于甲的行为。⑤在结果不是构成要件禁止的内容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刑法规定强奸罪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性行为自主权,所以强奸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不是强奸罪构成要件禁止的内容,因而不能将社会影响归属于强奸行为。
③拓展的条件说(或“客观归责说”)(代表国家:德国)【仍主张因果关系和归责问题相区别,但在归责的标准上不同于一般的条件说。】
第一,该学说仍以条件说为前提和基础。即:在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问题上,只要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没有A就没有C)”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就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二,有刑法因果关系不一定归责。结果归责的条件是:①行为制造了不被允许的危险;例:甲看到一块石头快要落到乙的头上,便推了一下乙,使石头砸在了乙的肩膀上。乙的伤害是由于甲紧急避险造成的,这个危险显然是允许的,故不能归责于甲。②行为实现了不被允许的危险;例: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往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此例中,甲的行为并没有实现不被允许的危险(即乙的重伤而死),故不能归责于甲。③结果没有超出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否则同样不能归责。例:甲将毒品交付给乙保管。乙因为是吸毒者,在自行注射了甲的毒品后死亡。此例中,乙的死亡结果超出了窝藏毒品罪的范围,因此不能归责于甲。注意!只要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就可以进行“客观归责”。【一般的条件说在归责条件的问题上,只阐述了“有无罪过”。】第三,该学说没有“实行行为”的概念。
缺陷:第一,条件和根据不加区分,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完全等同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个人认为不妥。第二,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范围大增,会不当地扩大处罚的范围。第三,基本上也只有事实判断,没有规范判断。【注意:偶然因果关系说类似于一般条件说,但该说又否认其等同于条件说,因为一般条件说主张“全条件同价值”,而偶然因果关系说则承认“条件”和“原因”之间对于结果作用上的差异性。】
刑法总则表1: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犯罪因果关系)
【注:为便于理解和表述,特作如下设定:将初始行为设定为A,将介入因素设定为B,将危害结果设定为C。】
刑法因果关系的
几点关键认识
①刑法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②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危害社会的结果是由于谁的行为引起的,从而为追究刑事责任提供客观基础;③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标准:依据常识和社会经验法则往往更为可靠。
该说认为,第一,当危害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由介入素合乎规律的引起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偶然的因果关系,介入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必然因果关系。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二,认为不能将条件与原因绝对分开,条件是相对于根据而言的,条件和根据都是原因,只是处于不同的等级和层次而已。从重要性来说,与根据相比,条件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但就必要性而言,条件和根据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根据和条件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结果。
缺陷:第一,很难判断行为中是否包含着结果产生的根据,很难断定行为导致结果是否合乎规律。第二,会缩小处罚的范围。例如一些人会通过制造条件的方式实现犯罪,但在该学说下却不自觉地将这种行为排除在原因之外。第三,该学说基本上只是“事实判断”,没有联系刑法目的进行“规范判断”。
②偶然因果关系说(认为“根据”和“条件”都是原因)【主张因果关系和归责问题一体化。】
②一般的条件说【主张因果关系和归责问题相区别。】
第一,当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没有A就没有C)”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就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二,危害行为(A)必须是实行行为,危害结果(C)必须是指具体的、特定样态、特定规模、特定发生时间与地点的法益侵害结果(具体结果观),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结果。例如,即便是被害人死亡,也要分清是毒死还是渴死,是流血过多死亡还是窒息死亡,是被合法处死还是被非法杀害,如此等等。第三,一般的条件说只单纯分析是否具备原因和结果的因果关系(事实判断),并不认为“具备了因果关系就要归责”,如果要进一步归责,还要看行为人是否有罪过(规范判断)。
我国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①必然因果关系说(只承认“根据”属于原因,“条件”不是。)【主张因果关系和归责问题一体化。】
该说认为,第一,主张因果关系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进行判断。)第二,当危害行为中包含着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据,并合乎规律地产生了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国外的因果关系学说
①相当因果关系说(代表国家:日本)【主张因果关系和归责问题一体化。】
第一,认为一般的条件说过于扩大因果关系的范围,必须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才行。第二,该说认为,根据一般社会生活经验,在通常情况下,某种行为产生某种结果被认为是相当的场合,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就具有刑法因果关系。“相当”是指该行为产生该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是一般的、正常的,而不是特殊的、异常的。相当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具有条件关系的前提下,附加了“相当性”的要求。第三,认定成立刑法因果关系即认定归责,这一点同一般的条件说是不同的。第四,关于相当性的判断基础,理论上又分为三种学说:客观说、主观说和折中说。例如:甲的行为导致乙受轻伤,乙是血友病患者,因流血不止而死亡。客观说认为,不管甲主观上是否知晓乙是血友病患者的事实,由于甲的行为客观上导致了乙的死亡,因此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主观说认为,如果甲知道或应当知道乙是血友病患者,则甲的行为与乙的流血死亡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否则不具有因果关系;折中说认为,如果行为时一般人能知道乙是血友病患者或者甲特别知道乙是血友病患者,则甲的行为与乙的流血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否则不存在因果关系。【折中说曾经占据支配地位,但目前客观说正成为有力的学说,有取代折中说之势。】第五,个人评价:“相当性”仍显模糊,还不如中国传统的必然因果关系理论中“包含根据”、“合乎规律”的概念和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