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适应
• 这是因文化对儿女管教方式 的差异所带来的适应上的悲剧。
• 如今为人父母了,但时代也改变了。不论在东方 或西方,体罚孩子已不再时兴。尤其住在美国, 不仅不能体罚孩子,连动口骂骂管训不成的子女 都得看看窗户有没有关紧,以防邻居误以为你在 虐待孩子,电话一通,警察就来。想起以前的父 母管教儿女之威风,处罚手段之自由,正想一头 撞墙,自悲当今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权力上,给剥 夺得像只无毛的鸡一样。 (京士顿,罗州华人报)
•
文化认同的特征
1. 自我认知的中枢(central to the self sense) • 文化认同的启动是由自我声明(avowal)或他 人归因(ascription)所导致。 • 自我声明是对人宣称“我是某某人”或“我是 什么”;他人归因指一个人的认同是别人认为 他是什么,他就自认为是什么而形成的。
第二节 文化震荡的症状与面向
• • • • • • • • • 症状 过度关心饮水与食物的品质 过度依赖同文化的人 动不动就洗手 惧怕与异国人接触,敌视当地人 心不在焉,无故走神 无助感,容易为小事动怒 时常想家,感到寂寞与闷闷不乐 失去信心和耐心 偏执狂,精神分裂
文化震荡的方面 • 第一,对新环境心理调试之需求所带来的紧绷的 压力(stress)。 e.g. 他乡如己乡,浓淡无碍 催人的心肝,白人的头发 • 第二,失落感(sense of lose)。 e.g. 昨日主人今日客,同是天涯沦落人 • 第三, 排斥(rejection)的感觉。 e.g. 文化优越感(cultural superiority)
• 犹记得抵达美国不久,有一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 慢跑。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 金发丽人。没想到在擦身而过之际,她脸带微笑, 嫣然对我说了声“嗨”!一向自认长相平庸,既 无玉树临风之姿,亦无小白脸之貌,所以在女同 胞面前吃不开,早就习以为常。现在居然有如此 美女示好,难道是国内诸姝有眼不识泰山,还是 番婆的要求太低? (李宽宏,世界日报) • 可别会错意,以为天将美色给你。“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都是美国人对陌生人有 礼貌的寒暄用语。
个人弹性能力(personal flexibility)
• 双文化适应期(biculturalism)/完全适应期(full adjustment stage)/熟练期(mastery period) • 发展了独立自主(autonomy)的功力,展现了双 重认同(dual-identity)的能力。 • 能够妥善应付困难或烦恼忧心之事。
• 文化震荡的起因 • 社交与人际互动 • 留学生——特殊人群: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 Furnham & Bochner研究发现,文化震荡与 三项因素有关: • 一是文化本身的差异; • 二是个人的差异; • 三是旅居的经验。
❀跨文化适应的感情四阶段论: • 着重在旅居人内心受到文化震荡的冲击,经由感 情高低起伏的变化,逐渐改善及慢慢适应目标国 文化的个人成长过程。 • 疏离感(alienation)(排斥) • 边缘化(marginality)(“三明治”) • 濡化(acculturation)(入境随俗) • 二元性(duality)(自主性与独立)
歧视(discrimination)
• 第四,错乱感(confusion)。 • 即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对信仰、价值观和该版 样的角色感到迷惑或错乱。 e.g.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以和为贵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第五,异常的情感反应。 e.g. 焦虑感(anxiety),恶心感(disgusting) 或惊慌失措等心理。
• 文化认同的形成 • 通常经过三个阶段: 1. 未审的文化认同期(unexamined cultural identity) • 视自己的文化为理所当然而完全加以接受。 2. 文化认同的搜索期(cultural identity search) • 开始思考自己与周遭事事物物的关系。 3. 文化认同的完成期(cultural identity achievement) • “看山又是山” • 多重文化人(multicultural person)
❀负面影响(negative influence) 后遗症 不正常行为(abnormal) • 高低起伏不定的情感经验(affective experience) 或情绪(mood)。 • 影响当事人知觉与认知评估的能力(perceptualcognitive appraisal)。 • 影响整个机体性表达(organismic expression)。 • 行为不稳定。
• 跨文化适应的心理失衡论 • 把文化震荡当做心智健康的失序(mental health disorder)来处理。 • 缺乏行为技能(behavioral skills)所致。 ❀跨文化适应的悲叹论(grief) ❀跨文化适应的宿命论(fatalism) ❀跨文化适应的训练与治疗(training and therapy)
第五节 文化认同
• 自认归属于哪一个文化团体,对跨文化交际具有 强大的影响。 • • 认同的种类 • 主要有三大类: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自我认同 (personal identity)
•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个人对特殊文 化或族群所具有的归属感。(内化intenalize文化) •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个人在一个文化内, 因隶属于某个团体而形成的。 • 自我认同(personal identity)是对自己的看法, 认为自己就是这种人或那种人。(个人生活与生 存的基本依靠)
2. 动态性(dynamic) • 人是文化的产物,对文化的认同也具有动态性。 随着个人与经验的增长,文化的认同也随之变迁。 • 文化认同的变迁,在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鲜明度 (salience),在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强度 (intensity)。 3. 对比性(contrastivity) • 团体或社区意识的对比:“我们” VS. “他们”
• 这些例子,俯拾皆是, 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常见的事件与当事人的反应。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的本质与意义
•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泛指对一个新文化环境 逐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 •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着重在居于异国的人们, 适应新文化过程所产生的矛盾、焦躁、烦恼与痛 苦的心理冲击(psychologicl shock)。 • 一个阶段 / 等同于
❀教育震荡(education shock) • 指国际学生在学习时,对教育系统与学院生活的 适应过程。
❀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 • 旅居人的文化与目标国文化之间的差距。 • 可作为旅居人在异乡疏离感与心理苦楚的指标。
文化震荡的影响 ❀正面影响(positive influence) • 学习本身具有某种程度的变迁(change),不同 情况提供不同的机会以求解决的方法。 •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 挑战的刺激感(provocative)。 • 学习的作用与效果,通常必须在个人的压力和焦 虑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显现出来。 • 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法。 • 强化了当事人的学习能力。
• 文化震荡的意义 • 一般到其他国家短期旅游的人们 • 为了工作、事业或求学,必须身居异国一段时间 的旅居者(sojourner)
• 吾人日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文化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突然间的异地失灵。
• 模糊性(ambiguity) •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 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
• 这是对美国人讲独立、重竞争的文化价值 观的适应不良。
• 来美国后不久,在大学城的商店购物,素昧平生 的祖母级店员找钱时,居然称呼我“蜜糖” (honey),叫我大吃一惊。“蜜糖”不是电影 里夫妻、情人的互称吗? (张纯瑛,世界日报)
• “不是的,这是美国人人情味的表现,没 有什么私情关系”。这“大吃一惊”是对 美国人社交生活方式的适应不良。
❀角色震荡(role shock) • 指个人因环境的更换,原来的个人地位突然消失 了的失落感。
❀转换震荡(transition shock) • 指为了配合新环境做出了巨大改变时,所承受的 压力与痛苦。 • 或叫文化疲乏(cultural fatigue),压力适应 (adjustment press)
跨文化适应技巧论 • 只要习得目标国文化的交际技巧,旅居人的适应 过程就会一帆风顺。 • Kohls • Gudykunst & Kim • Chen:信息技巧(message skills),行为弹性 (behavior flexibility),互动经营 (interaction management),社交技巧 (social skills) • 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 第六,丧失了面对新环境的能力。 e.g. 满腹乡愁无人诉说,活得枯燥无味,渴望多睡 觉,吃喝失去节制,无缘无故掉眼泪,突发洁癖, 老觉得身体不舒服,etc.
第三节 文化震荡的种类与影响
文化震荡的种类 ❀语言震荡(language shock) • 来自于不熟悉目标过的语言。 • 语言本身隐含着一个文化的价值信仰和社交关系 的线索。 e.g. 鸭子听雷 错把冯敬当马敬
危机期(crisis stage)/挫折期 (frustration stage)/敌对期 (hostility stage) • 文化震荡的代表期。 • 迷惑、失序、挫折感。 • 我族主义(ethnocentrism)的优越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