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生殿主题思想解析

长生殿主题思想解析

《长生殿》主题思想之己见
戏曲,是中国古代小说变形的之一,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至今仍在舞台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

在戏曲这个广阔的海洋之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珍宝似的剧本,譬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洪昇的《长生殿》……这些都是经典的剧目,被不同的剧种所演绎,至今仍被传唱。

而《长生殿》这个戏曲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或是称颂爱情,或是讽刺现实,或是历史再现,众说纷纭。

所以,我对此很感兴趣。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想试着来谈谈我的想法。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历史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交替”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兴亡全系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

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奸佞双臣的辛辣讽刺,对蛮夷攻破河山的憎恶。

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2.“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

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3.“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

.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杂糅主题说,是对以上主题的总和;二是自哀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在创作中带有作者自身难以言语的苦楚,或是爱情婚姻方面,或是家国天下方面,总之,有当时难以说明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

《长生殿》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后世影响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

然而,问题却在于,作者选择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天宝之乱中的两个首要人物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写,却又显然与歌颂真挚爱情的意图存在着矛盾,谁也不会同意杨玉环情专的意见。

洪昇自己也知道,如果不加添些什么,“借月宫足成之”,不去掉些什么,“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歌颂真挚的爱情的意图,不仅会完全落空,而且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即便是“长生殿”这样写了,作者也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虚幻”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说,洪昇已经看到,天宝遗事并非表现真挚爱情的最好材料。

这也就是说,吸引、促使洪升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长生殿”中所表现的“情”,本非事实所固有,而是洪昇根据自己的思想所补充、强调和突出来的:托古寓今,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

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

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同时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思想。

洪昇生活在清朝初年,王朝易代的苦楚还未曾忘却,异族统治的专制又联步袭来,因此广大民众心中普遍有一种依恋故国,不胜今昔之感。

他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

况且,洪昇一生事业不得意,在异族统治之下,父亲差点被充军,亡国之恨,隐隐作痛。

而他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朝廷怨恨情绪很深。

因此,他便把《长生殿》,从一个传统的帝妃爱情题材,演绎成一部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的感时
伤世之作。

在对《长生殿》主题探讨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尚情”是《长生殿》剧的一大主题。

其中对情的崇尚和张扬是明显的,但也是流于表面的,作者是想再次重弹,自明中期以来弘扬已久的“尚情”老调,还是另有寓意?结合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我们看到,洪昇的思想应该比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主情派作家,更加成熟深邃,他一方面意识到人性中“真情”的可贵可赞;同时,经过了王朝的更迭,生命中更沉淀了一层“历史感”,因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其中对“离合之情”的充分强调,是可以成功的回避政治敏感问题的,从而写尽“兴亡之感”,以浇胸中块垒。

在最后,他又为《长生殿》加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而这样一来,其客观效果似乎在无望地昭示着人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失去的毕竟已失去,是无法逆转的,无法挽回的,恋人既然天上人间,死生契阔,也许只有明皇去月宫,通过完结肉体生命去换得精神的自由与爱情的“长生”。

凄怨的故事题材,融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从而使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如一部交响乐的主体乐章一般回环反复。

李、杨的“爱情”,成了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成为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化和寄托,在杨妃去逝后,李隆基对爱情的那份执著与眷恋,反映的恰是人类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且无法复得的失望、寂寞,对人事的兴衰荣枯难以把握和无法预见的空幻感。

从而表达出作者本人对故国的无限缅怀之情。

《长生殿》为了营造出感时伤世的兴亡之感,不仅让明皇从杨妃之死的痛苦中领悟生命的无常,世事的沧桑,而且让李龟年、李暮等人来一齐感受杨妃之死所生发出的浓烈的生命忧患。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接受《长生殿》的过程中,并没有停留在对一个凄美爱情的欣赏层面,而是自觉地咀嚼其中所包蕴的家国之思,兴亡之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了契合。

在《长生殿》中,作者通过花谢人亡,繁华消歇,满目兴衰,空余一腔遗恨的情节构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盛事不再”、“追怆感伤”的历史感。

时处明清易代之际,经历了天崩地解般时代变动的作者,无可奈何地认同了遗民的思想,但心中那份“天地悠悠”的“怆然”之情又如何排遣。

时间的急遽变化,使曾经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的现实,忽然飞鸟各投林,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荒野,其中那份空虚感,又靠什么来填补,遂仅借此剧来抒发心中沉潜已久的不平之气。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可以说,通篇以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及唐王朝的衰败陨落为主、副两条线索串构全剧,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这也就是我对于《长生殿》主题思想的一点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