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个机会,说真的教了十几年高年级数学了,我没有总结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方法,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在假期里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

下面我就把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点做法跟老师们谈谈 ,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我从两方面谈,第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谈,第二方面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1.抓好新课的教学设计。

新课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

我平时有时间就翻阅一些教学资料或上网查资料看到一些好的教学片段或教学方法就摘抄下来,这样长时间积累,就偷窃了别人的一些好方法.比如每当讲授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它与前面的知识相比,看一看这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否自己解决,如果能行我不会再讲,指名让学生讲,或者同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我只负责走到学生中间去搜集那些错误的想法或解答方法,拿出来集体讨论纠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很清楚。

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所以课一开始,没有任何讲解,我把例1—例5五道题全部写在黑板上,首先请同学们找五道题的不同之处:即有的只含一级运算,有的含两级运算。

有的带(),还有的既带小(),又带了[],找完后我说:“这些计算题你们会吗?大家试的做做”。

等他们独立完成后 ,再集体订正结果,然后请出错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运算顺序,让同学们在讨论他出错的原因中进一步掌握新知,其效果比我们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的讲解效果要好,可以节省时间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可是在我们新授课中有些新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或着与旧知识联系不紧,学生理
解起来比较难。

每当这时我同样不去就例教例,就题讲题。

而是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例子来引入.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我是这样引入的,有俩人合租了一辆出租车,一人行驶了5千米就可到家先下车,而另一人行驶8千米才能到家,出租费是13元,该怎样付车费,这样激起了学生的思维,都动脑思考,经过争论得出”平均分配”不公平,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难点问题形象化,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或知识让学生经过大脑的思维得来。

如:为了给“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做铺垫,我以文具盒,粉笔盒等学生周围熟知的物体为教具,说出它们的长、宽、高,并比赛说出各用长宽高中的哪两个量相乘能求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中的哪个方面的面积。

为求表面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再去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我只向学生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它们的表面积,然后再把所有的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请同学直接口头列式解答,全班只有5名同学出错,正确率比较高。

2.把40分钟的课堂作为提高成绩的主阵地
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上课时要精神饱满的面对学生、面对课堂。

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

有一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自己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

否则,老师讲得再好,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学生活动,那也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老师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到教学重难点的地方,我们怕学生听不懂,于是把教材中的例题讲了再讲,教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当时听的也很明白,可等到让他们独立解答练习题的时候,正确率却很低,出错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们就会纳闷:怎么讲的那么明白学生就是不会呢?原因就是在于学生只知表面理解而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知识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思维,没有经过大脑的加工,课堂上训练的时间不够多,当时听懂了,过后就忘了。

因此,放手多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总结。

并保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练习巩固.这样效果才能更好一些.
还有一点在教学中,有时教师装点“糊涂”,有意出“错”,让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也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

计算圆锥体的体积时,学生往往忽略除以3或乘以1/3,怎么让他们能够不出错呢?在教学这节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我有意出“错”,我和学生一
起做题,学生做完抬头一看,我的答案跟他们不一样,先是相互看了一眼,继而不约而同地大声指出我的错误所在,这样把学生所有的激情都调动起来。

待学生静下后,我说道:“谢谢同学们指出我的错误,下次我决不粗心大意,希望你们也不要犯老师这样的错误!”。

从那以后,无论是作业或是考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时,学生出错的很少。

(三角形面积计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第二方面谈谈培养学生能力
1.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说算理,分析数量关系.不管是概念,计算,还是应用题都要让学生多说,说说如何想的,并说出题中数量关系,说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会说学生就一定会做.所以每讲完新课,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说,几乎中差生每人一道题都要挨着过,从而了解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更正,剩下的时间再让学生动手做或留下作业完成.
2多关注中差生,课堂上多提问,多让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让他重复别人的想法,这样才能使他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开动大脑积极思维.我经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天才不学也会变成白痴. 学习好的人哪一个不是经过勤奋加努力而得来的结果,要想学习好就必须上课积极思维,并且认真听老师讲,听同学们说,所以在我的课上,我经常会揪起不注意听讲的同学,让他重复我刚才说的话,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上课就会高度集中.多关注中差生,还要在批改作业上下功夫,中差生作业一定要批,再没时间也要抽查,一是要检查完成没有 ,更重要的是捕捉错误资源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学习数学要理解加记忆,有一些知识就必须让学生记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

比如十几的平方11*11=121,12*12=144,13*13=169等,还有几十五的平方15*15=225,25*25=625,35*35=1225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计算,我脱口而出,学生奇怪不已,啧啧称赞老师了不起,这样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象这些就需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并加以记忆. 还有学了百分数以后,一说25%就知道是1/4,一说12.5%就知道是1/8,62.5%=5/8这些常用的必须熟记,这样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如进行简算
62.5%*36+5/8*64,学生一看62.5%=5/8,就可以马上想到是用乘法分配率把5/8提出来进行计算,还有圆中的有关圆周率计算也要熟记,这样可以
大大的提高计算速度,节省时间.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肤浅的做法,总之,数学教学是辛苦的,但也是有意义的,让我们苦中取乐,以甜淡苦,一起努力吧! (谢谢大家)
职工子弟二小 郭巧萍
二00八年三月
4.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如: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

2.巩固概念时的比较。

3.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

应用题教学中的比较 :,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

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

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 ”等。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