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溪林业碳汇研究分析

本溪林业碳汇研究分析

森林碳汇研究与分析华兴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年十二月目录一、引言二、森林碳汇的发展史三、发展森林碳汇的意义四、国际森林碳汇市场现状五、国森林碳汇市场现状六、森林碳汇市场的要素七、市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必要性分析八、市森林碳汇项目市场竞争力分析九、如何发展与提升市森林碳汇市场森林碳汇研究与分析一、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森林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

一方面,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恢复、合理采伐和森林管理,可不断增加森林碳吸收。

研究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另一方面,改变林地用途、不合理采伐,不进行更新造林和森林恢复,导致毁林和森林退化,会增加碳排放。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摘自祝列克副局长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讲话。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二、森林碳汇的发展史人类由于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及大规模的水泥生产以及由于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毁林开荒、森林采伐等人为活动导致大气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环境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FCCC,1992)。

1997年UNFCCC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首次为41个工业化国家(附件Ⅰ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即在2008-2012年期间,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

议定书为帮助附件Ⅰ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降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国际排污权交易(ET),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

其中,ET和JI针对发达国家,只有CDM是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定,附件Ⅰ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要求,又能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以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和全部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

2001年第7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马拉喀什协定”第17号决议(17/CP.7)规定在第Ⅰ承诺期,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CDM项目仅限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UNFCCC,2001),并通过了造林和再造林的定义,其中造林被定义为:“通过人工植树、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使至少在过去50年不曾有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再造林的定义是:“通过植树、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对第Ⅰ承诺期(2008~2012)限于在1989-12-31及其以前尚无森林的土地上的再造林活动”。

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COP9),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开始强制生效,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逐渐重视森林碳汇项目,利用森林碳汇项目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引进资金。

三、发展森林碳汇的意义森林碳汇项目是一项“双赢”机制,它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问题,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林业发展的资金,解决由于森林的外部性引起的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设,对于来说实施森林碳汇项目有以下意义:首先,为林业的发展探索一条以市场为基础的筹措资金的新路,有利于解决森林生态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政府作为森林生态服务提供者在财政上难以支撑的困难局面。

目前市林业方面的投资建设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一个弊端:一是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旦财政减收或增支,政府就会重新考虑承诺的资金;二是补助的标准低,达不到补偿的目的不能反映生态效益应有的价值;三是政府用于发放补偿资金的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四是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难以在商品林和神态林之间形成一种自发的调节机制。

然而通过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将森林吸收的CO2以碳信用的形式卖给发达国家,就可以解决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其次,为中国将来可能承担的二氧化碳减限排义务做准备。

199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虽然暂时我国还不承担减排义务,我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还不是很高,但排放总量很高,约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全球总量的15%,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保护全球气候方面承担的相应义务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很有可能在将来承担起减排义务。

第三,增强省、市与国际上其它国家就森林碳汇项目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由于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履约机制,因此在《气候公约》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CDM林业碳汇项目作为获得投资的平台。

早在20世界90年代初,由五家荷兰电力公司组成的荷兰电力委员会就成立了森林碳吸收基金会(forest absorbing CO2 e missions,简称FACE),旨在通过大规模造林吸收CO2,抵消火力发电厂的CO2排放量。

为此将用1.8亿美元用于在全球各地造林、护林。

其首项投资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热带的回复项目,随后又在厄瓜多尔、捷克、荷兰和乌干达等地开展了4项林业碳汇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旅游业发展,降低了环境污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跨入21世界以来,世界银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在中国广西、、、康平等地开展的碳汇造林和再造林项目,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创造就业、促进粮食稳产、提高社会凝聚力、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等。

今年在坎昆举行的气候大会,在延续一天闭幕、各方取得妥协的情况下,相对达成了共识,其中一条就是:“在2010年至2012年间启动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该资金将优先用于生态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在长期资金问题上,决定“按比例增加、新的额外的、可预期的,以及足够的资金应该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并承认发达国家应在2020年联合募集1000亿美元用于发展中国家。

”当然,除了带来资金,还有技术、经验等等,这些都将给省、市带来很大一笔财富。

第四,完善市林业的发展思路,走“碳汇林业”之路。

以前市林业发展思路是走高覆盖率的道路,森林经营的思路是速生用材林和经济林,从现在起,应在林业、营林中特别强调碳汇效益,兼顾木材生产和其它经济林产品生产。

四、国际森林碳汇市场现状1、碳汇交易市场正在迅猛发展2001年和2002年,丹麦和英国分别引入国家减排单位的交易体系;2003年1月,日本环境省宣布正式开展交易活动;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声称:将实施国家排放交易计划,允许公司和企业在其权限共同实现京都承诺。

2003年1月,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包括所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注册、减排和贸易体系,并于同年12月12日开始电子交易。

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EU ETS是《京都议定书》之外的交易体系,但几乎完整地复制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交易机制,但与后者以国家为约束对象不同,EU ETS的管制对象是工业企业,交易也主要是私人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之间的排放配额的转让。

该体系是由欧盟和成员国政府设置并分配排放配额(欧洲排放单位:EUA),所有受排放管制的企业,在得到分配的排放配额后,可根据需要进行配额买卖,如果实际排放水平超过其持有的排放配额,企业将受处罚。

据统计,在该体系中每年的碳汇交易量超过世界的一半,其全部碳融资合同都在伦敦跨洲期货交易市场进行电子交易。

2、碳汇交易量和交易额正在迅猛发展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已成为全球贸易中的最新亮点。

从2005年的每年10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超过5000亿美元,2020年将有可能达到5万亿以上,远远超过石油的交易量。

目前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有2200多个,已签发了4.09亿个CO2单位减排量。

而在这些注册的项目中,只有15个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中国已注册两个CDM造林再造林项目。

3、碳汇交易的价格历史变化以欧盟的EUA/CER为例,从本质上看和一般商品无异,作为以减排指标为标的物而量化的金融产品,在二级市场交易的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

2005年1月,EUA的第一笔交易产生,交易价格为8欧元,随后价格一路高涨,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在当年7月份就冲高到30欧元,然后经过一轮在23欧元附近的震荡调整,于2006年5月达到新高32欧元。

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分配给各个成员国的排放额度高于实际排放量,使得市场需求非常小,所以导致在2007年底时价格一度跌至0欧元,随后一路回升,在08年的5月接近30欧元,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价格骤然走跌,于2009年2月跌至8欧元附近,但同期交易量却攀至新高,之后价格基本在13-16欧元之间徘徊。

五、国森林碳汇市场现状1、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状况起初,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需求的优先领域是能源领域,所以CDM的碳减排项目在我国是普遍受欢迎并列入优先考虑的项目。

但随着国际谈判过程的发展以及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林业碳汇项目由于其成本远低于减排项目,而受到多数发达国家的欢迎。

如果我国单方面不接受林业碳汇项目,并不影响发达国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该类项目,因而并不能达到促进发达国家实现真正减排的目的,反而会白白损失一批可能有助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先进的技术和额外的发展资金。

自从2005年中国国家发改委登记的首个与国际社会合作的碳汇项目――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的造林工程在敖汉旗完成后,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名应对气候变化司)的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进项目试点。

其中“康平防治荒漠化小规模造林项目”于2009年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目前正在申请联合国注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