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公开课教案高三(5)班第一学期其中考试教学目标:1.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重视知识点的复习,且学会融会贯通。
2.通过对文字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获得能力的提升。
3.使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讲评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有详有略地分析试卷内容,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问题的设计,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且提升思维能力。
2.让学生高效地参与到讲评过程中,使试卷讲评生动。
教学过程:一.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总分分布情况及学生错误集中的题目2.试卷分析总体情况:a.总体评价:在试卷难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有较大提高:96-103前期的复习效果不错b.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五大知识点、课文背诵审题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用题二.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情况,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以下题目均由学生讲解)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A.韬晦少安毋躁钟鼓撰玉口惠而实不至B.赝品义愤填膺形影相吊柳岸花明又一村C.揣测凭心而论皓首穷经名不正则言不顺D.沽名义无反顾危言耸听毕其功于一役A项中“钟鼓撰.玉”应为“钟鼓馔.玉”;B项中“柳岸.花明”应为“柳暗.花明”;C项中“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释义为:心平气和地评论。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①国庆长假期间,凡在本商场购买商品满300元者,本公司将价值100元的礼品券。
②社会保障法研究所黎建飞博士说:“民工无论到什么地方打工,首先要记住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的举报电话,这是最方便的维权途径。
”③讲故事或作报告,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应像一篇文章。
A.敬赠简捷即使/也 B.惠赠简捷虽然/但C.惠赠简洁即使/也 D.敬赠简洁虽然/但“敬赠”用于自己对别人地赠送行为,“惠赠”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简捷”强调直截了当,“简洁”强调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即使/也”是表假设的关联词,“虽然/但”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B)A.《狼图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灿烂的存在。
作者笔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
这部书堪称为一部力透纸背....的大书。
B.李白与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真有天壤..之别..。
C.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古钱的斑驳陆离....,这些颇值得我们欣赏研究。
D.尽管地处火车南站商圈的黄金宝地,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该企业多年来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天壤之别”有褒有贬。
而对句中“李白”和“杜甫”的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不应有褒贬。
“斑驳陆离”:一种颜色杂有别种颜色。
“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B.在第十届发明展览会上,该校的展品:带镜子的安全帽、记事发卡、锄头紧固器……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C.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D.所谓“诗言志”,实际即是“载道”(参阅朱自清《诗言志辨》)、“记事”(参阅《学术月刊》1962年第八期)。
A句是陈述语气,句末的“?”应改为“。
”;B应把“:”改为“——”;C项中由分号隔开的前后分句不是并列关系,因此,应把“;”改为“,”。
三.针对审题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不强的弱点,重点讲解古文、诗歌鉴赏和语用题。
(一)古文翻译:请4位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加点字提示,分别示范翻译4段文言文,教师在学生翻译之后有所针对地重点强调划横线的句子(古文翻译考点)。
1.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
政幼明敏,博闻强记,达①于时政,为当时所称。
政明习故事②。
簿bù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
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③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④。
”其处法详平⑤如此。
①达:通晓②故事:旧例,以前的典章制度③妻子:妻子儿女④恨:遗憾⑤详平:审慎公正簿案盈几,剖决如流:(即使)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裴政也能)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或迅速作出分析决断)。
2.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①què。
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
时武职交番②,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③,未及成。
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④尔⑤口奏,不须造帐。
”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凯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
”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
太子付政推问⑥。
未及奏状,有附⑦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①纯悫:诚实谨慎②交番:轮番休假③作辞见帐:奉命写出文书④但:只,只要⑤尔:你⑥推问:推究审问⑦附:依附3.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
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①实②语元恺,盖是纤介③之愆④qiān。
计理而论,不须隐讳。
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⑤。
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
①纵令:即使②实:确实③纤介:微小,“介”通“芥”④愆:过错⑤点累:玷污牵累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
4.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时云定兴数①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又缘②女宠,来往无节③。
政数切谏④,太子不纳。
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
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⑤,此于太子非令名⑥也。
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
①数shuò:屡次②缘:凭借③无节:没有节度④切谏:恳切劝谏⑤籍籍:议论纷纷⑥令名:好名声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粗,但回去事后就不再说什么了。
重点讲解文言实词考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恨:遗憾,不满意B.此于太子非令名也令:使,让C.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案:查处D.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讼:诉讼的人,打官司的人“令”是“美好”的意思。
(二)诗歌鉴赏: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偏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大意。
2.请在诗歌中找出能反映诗人心理的字词。
“如何”“试”“依旧”“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诗歌中展现的人生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看到生命的美好。
”是人生态度,不是人生哲理。
(三)语用题:1.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
(不超过18个字)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著的“痴”,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怨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A.划分这段话的层次以分号或“其次”“最后”为标志可以把段落划分为三层。
B.找出每个层次语意的共同点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蒲松龄为魏晋风流理想的境界加入了……C.请用词语概括以上三句共同点:借鉴(继承)超越(发展)D.请用一句话连缀: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
2.仿照示例的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注意两个对象之间的关联),另写一组句子。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浪费,不意味腰包充实,只昭示头脑空虚;挥霍,不象征行为潇洒,只暴露思想粗鄙。
A.请概括例句的特点并说说此题中仿写的要求是什么?•句式相同相似•两组句子内部有层进关系•内容通顺合理B.请从下列答案中找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不符合要求的两项要说明问题所在(所举例子均是学生试卷中的答案)①清闲,不代表轻松自在,只昭示游手好闲;潇洒,不表明干脆洒脱,只显示心无他人。
②节约,意味精神充实,昭示腰包空虚;节俭,象征见识短浅,不暴露行为放纵。
③自满,不意味完美无缺,只昭示目光短浅;自负,不象征超人一等,只暴露性格弱点。
③最符合仿写的要求。
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①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瓦尔登湖》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
②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写作并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③《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④这本书是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写的。
⑤《瓦尔登湖》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
A.回顾单句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B.找出可以作主语的三个成分:美国国会图书馆、梭罗、《瓦尔登湖》①美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写成了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的《瓦尔登湖》。
②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美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写成的一本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的《瓦尔登湖》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的。
③《瓦尔登湖》是由美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写成的并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且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