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1)第一节发展基础 (1)第二节问题和挑战 (3)第三节发展机遇 (4)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目标 (5)第一节指导思想 (5)第二节基本原则 (6)第三节发展目标 (7)第三章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8)第一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8)第二节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12)第三节完善产业发展平台 (34)第四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37)第一节口岸基础设施 (38)第二节沿边城镇基础设施 (39)第三节交通基础设施 (42)第四节电力基础设施 (48)第五节信息基础设施 (50)第五章推进重大工程 (51)第一节通关便利化工程 (51)第二节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52)第三节技术创新工程 (52)第四节人才支撑工程 (53)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 (53)第一节组织保障 (53)第二节体制机制保障 (54)第三节政策保障 (55)加快内蒙古沿边开发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全面提升内蒙古沿边地区外向型产业发展水平,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是指以沿边口岸和沿边城镇为核心的边境旗(市)组成的经济区域,适当兼顾自治区经济腹地对外开放口岸和与边境旗市产业联系紧密的开发区。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一节发展基础内蒙古沿边地区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区域,围绕沿边开发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俄蒙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对外贸易、口岸物流、进出口资源加工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边境贸易不断扩大。
2012年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12.57亿美元,其中对俄蒙两国经贸总额达到59.84亿美元,占全区贸易总额的53.2%,其中进口煤炭2297.8万吨,是全区进出口商品类别中进口值最大的商品,货值17.54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15.6%。
口岸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2012年,全区口岸过货量达到6729.22万吨,占全国同类口岸货运量的40%以上。
其中,对俄口岸进出境货物2836.94万吨,对蒙口岸进出境货物3472.48万吨。
口岸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二连浩特铁路国际物流园区、利众国际物流园区、甘其毛都亨通物流园区、策克口岸物流集聚区等一批口岸物流园区加快建设。
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物流已辐射到俄蒙方毗邻地区及纵深腹地。
进出口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依托进口资源优势,推动进口资源加工业产业化、链条化发展,初步形成了煤炭加工、木材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进口资源加工产业体系。
围绕机电产品、建材、机械设备及服装、蔬菜、水果等出口商品,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出口产品加工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
特别是商贸、旅游等产业亮点频现。
满洲里商贸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互市贸易区出口商品6.8万吨,实现贸易额60多亿元。
满洲里、二连浩特已成为中俄蒙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2012年俄蒙入境旅游人数已达137万人次。
产业集聚区建设具备一定基础。
19个边境旗市已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二连浩特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等9个自治区级开发区,积聚能力不断增强,入驻了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
主要产业发展指标指标单位2005年2012年边境旗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39 1580.7 边境旗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 8.7 9.9 对俄蒙贸易额亿美元 2.7 59.8 其中:进口亿美元19.6 46.5 出口亿美元 1.6 13.3 口岸过货量万吨2701 6729 其中:煤炭进口万吨253.9 2211.3 木材进口万立方米1090.8 928.8机电出口亿美元 3.3 5.3农畜产品出口亿美元 2.9 4 对俄蒙中方协议投资额亿元14.65 俄蒙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93 137第二节问题和挑战一是沿边地区经济基础薄弱,19个边境旗市经济总量占全区的比重不到10%。
二是缺少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产业规模小。
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口岸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产业的合理分工。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合作以贸易为主,进出口加工能力低,没有很好解决进口资源落地加工的问题。
五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口岸通关能力不足,城镇支撑能力差,联接通道不畅,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是外向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活,形式单一。
七是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一定矛盾,特别是水资源制约更加明显。
八是中俄、中蒙开放进程不同步,经济贸易合作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九是外向型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级专业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匮乏。
第三节发展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外向型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国际合作正在由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乃至自由贸易区延伸,产业的国际转移、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已成为世界经济主流。
东北亚区域产业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和加大远东地区开发力度,蒙古国实施矿业兴国战略,为内蒙古沿边开发开放带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经济互补性创造了旺盛的市场需求。
我国与俄蒙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俄罗斯、蒙古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有利于沿边地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进出口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等外向型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带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特别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本技术外溢效应逐步显现,为沿边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是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展开,国家已经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沿边地区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沿边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托重点口岸和合作园区,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新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主导产业,构建延伸升级、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进出口资源加工基地、国际物流基地和跨境文化旅游基地。
第二节基本原则——开放带动。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俄、蒙在资源合作开发利用、相互投资和贸易往来等多领域合作,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构筑沿边产业新优势。
——有序发展。
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开发与保护并重,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节奏和强度,避免无序竞争,过度开发。
——错位发展。
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发挥各区域、各口岸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避免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集聚拉动。
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建立产业发展推进机制,继续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及要素向园区有序转移、集聚,积极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创新驱动。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以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活力。
——绿色发展。
强化资源节约意识,努力降低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和原材料消耗,控制资源浪费,减少污染,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17年,以对外贸易、进出口加工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沿边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3—2017年,沿边19个旗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
建成5个百亿元园区。
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对俄罗斯和蒙古国贸易额力争达到100亿美元,对俄蒙中方协议投资额力争达到20亿美元,口岸进出境货运量突破1亿吨。
沿边地区旅游达到160万人次左右。
到2020年,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特色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2018—2020年,沿边19个旗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提高到15%。
建成8个百亿元园区。
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
对俄罗斯和蒙古国贸易额达到150亿美元,对俄蒙投资力争达到22亿美元,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到1.5亿吨。
沿边地区旅游达到180万人次左右。
进口资源加工转化率达到50%。
第三章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外向型经济为引领,依托沿边重点城镇,充分发挥我区地缘优势,着眼国内外、区内外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协调互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作用,构建全方位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特点、资源组合条件、产业基础,加强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加强区域之间内部分工协作,防止区域间产业同质、恶性竞争,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沿边区域发展格局。
发挥区域中心城镇的带动引领作用,满洲里、二连浩特适度扩大规模,建设一流口岸城市。
按照城市标准,选择有条件的县城建成中小城市。
依托资源和加工制造业优势,建设一批工贸型小城镇;依托交通优势,建设一批商贸流通型小城镇;依托口岸和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旅游边贸型小城镇,形成对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不断提升地区综合实力。
依托正在规划和建设完善的七条国际大通道为纵轴与二条区内铁路为横轴相互贯通的铁路交通网络,辅以G10、G55等通岸高速和111、305等国道公路,形成以沿边口岸城镇、中心城市及产业集群为支撑,背靠资源产地,面向国内外市场,城镇点状分布、功能定位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西部对蒙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区。
依托策克口岸、甘其毛都和满都拉等口岸和川井镇、海流图镇等城镇,主动接受呼包鄂沿黄沿线地区的经济带动和辐射,面向蒙古国南戈壁省、东戈壁省等蒙古国西部地区,扩大对外贸易,建立煤炭、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类进口加工区,重点发展口岸物流、煤炭加工转化、金属矿产采选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加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策克-赛汉陶来进出口矿产品加工工业园、敖伦布拉格工业园区、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甘其毛都工业园区、满都拉巴润工业园区和甘其毛都中蒙边境综合保税区建设。
——中东部对蒙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区。
以二连浩特为龙头,依托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阿尔山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和额布都格口岸,接受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等中心城市带动辐射,面向蒙古国东三省,发展口岸物流、进口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跨境旅游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