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

5、替受试者创造出分散责任或推卸责任的机会。比如告诉说,别 人会负责,或没有人会认为他们需要负责。
电击实验中的十堂课
6、极端的恶性是由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开启。 7、小步伐循序渐进。 8、逐渐改变权威人士的形象性质。开始受试者先愿意服从,然后 变得困惑,最后糊理糊涂地服从一切指挥。 9、让“离开”代价变得高昂。借允许表达不同意见但同时不断坚持 服从,从而提高离开过程的困难度。 10、用意识形态或美好的空话捏造一个看似令人憧憬的根本性目 标,以正当化达成目标所必须运用的手段。
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
从众的条件
四、教育和文化倾向 1、教育水平
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 2、文化:
群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文化的作用在 个人身上是逐步加强的。
依从行为的原因
一、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 相应的行为。 二、互惠心理
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举起反旗。经过 三天的天界剧战,路西法的叛军被基督击溃,在浑 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此后,神创造了 新天地和人类,路西法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乃 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断的知识之 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也犯下了违抗神令的 罪。于是路西法如愿使神的新造物一同堕落,而且 为诸魔神开启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自此罪、病、 死终于遍布地面。
角色与规范: 如果社会让我们成为恶魔,我们就是恶魔!
角色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 为者的一组规范,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 的是角色。 (Ralph Linton,1936) 角色包括 了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等要素。
角色规范:指社会根据需要而期待角色应该达到 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标准。
– 大学生: 135v – 精神病学家估计只有1‰的人会到 450v
学习者的反应
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
– 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中度电击) – 在120v时喊叫“痛啊!”(中度) – 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再
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 (强烈) –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非常强烈) –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极度强烈) –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极度强烈)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 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 范去活动时。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 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 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 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
2、让受试者扮演有意义的角色。这些角色有正面价值,并自动 以符合角色内涵的方式回应。
3、要求受试者遵守在此前看似有道理、实际缺乏人性的基本规 则,以此来正当化愚弄顺从行为。坚持“规则就是规则”。
4、改变行为、行动者的语义内涵。用漂亮的修饰来包装严厉的现 实,替真实情景化装。比如把伤害说成帮实验者一个忙。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 的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三、喜爱和熟悉 安排顾客从认识的人那里购买公司产品,购买率明显 增加。由业主熟悉的管理员出面处理事情,熟悉带来了“ 自家人效应”。 四、情感 处于积极情感唤起状态下的个体,依从于外在请求的 可能性会显著提高。
对模拟紧急事件的反应
旁观者效应
当人们认为只有他 一个人时,他们常 常会提供帮助,但 是当他们认为还有 其他4个人时,只 有少于1/3的人会 采取行动。
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
在提供帮助前,个体必须首先注意到紧急事件,然后 对其进行正确地解释,并感到有提供帮助的责任。
从众的条件
一、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2、群体的凝聚力: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的,自愿的尽量 达成一致意见。 3、群体规模: 3至4人的团体从众最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 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 请继续 –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 继续,这很重要 –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Milgram,1963) 实验记录
电击实验中的十堂课
1、预先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约定性的义务,创造一种拟法律的 情景,借以控制个人的行为。
依从诱导策略
1、 “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2、低球技术 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 加代价。 3、“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4、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做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效 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 ,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目。
猜想一下, 在听到其他5个 人都说是“第3 条”的情况下, 多数人会怎样回 答?
在左边的两 幅图,被试由于 无法同意其他人 的答案而表现出 严重的不适。
Asch(阿希)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人数 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韩国地铁火灾
2003年2
月18日,韩国大 邱市地铁发生特大 火灾。火灾导致1 98人死亡,14 7人受伤。
特质取向 ? 情景取向?
卢旺达种族屠杀
斯坦福监狱实验
该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Zimbardo等人在1969年展开的。 目的: 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 参与者: 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 一天15美元。 地点: 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 过程: 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 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囚犯将先脱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穿上类似于 女人的连衣裙一样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裤,头戴丝袜,为每个人编号来代替名 字,并且在右脚脚踝出有铰链。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来防 止目光接触。由于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狱警可随 自己喜好进行惩罚。 结论: 后天原因,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 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由于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 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
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
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
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直 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eorge Zimbardo, 1933.03.23—),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毕业于耶鲁大学, 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 大学,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 教授、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 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路西法Lucifer是拉丁文,由lux(光)和 ferre(带来) 所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拥有 “天使之王”,“万物的创造者”等一系列称号 。因位高权 重,挑战上帝的权威。
路西法的雕像,位于比利 时列日的圣保罗大教堂
善与恶
艺术家,埃舍尔创作
三个心理事实
1、这个世界充满善与恶,从前如此, 现在如此,以后也一定如此。
2、善与恶的分界是可以相互渗透且 模糊不清。
3、天使可以变成恶魔,令人难以相 信的是,恶魔也可能变成天使。
邪恶是建立于涉及伤害、虐待、命令、缺乏人性、 毁灭无辜他者的刻意行为,或者使用权威、系统的力量 鼓励且允许他人这么做,并从中获得利益。简而言之, 是“明知故犯”。
人际适应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
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 数人的一致。
丛众实验_旁观者效应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的一天, 美国纽约,凌晨 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返回她的公寓, 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 之处在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 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救声, 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 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 30多分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 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 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 的惨剧成为现实。
“残忍”的人性:服从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Milgram,1963)
该实验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测试对于权威的服从
实验设计:
–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助手 – 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电压从15伏到
450伏不断加大
预测: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给予电击?
从众的条件
二、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 都在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从众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