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GMP生产管理培训资料(PPT 50页).ppt
GMP生产管理培训资料(PPT 50页).ppt
区与原料、成品存放区的距离,控制生产过程的 时间,减少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的污染。
5.状态标志要明确
36
(三)清场管理
1、清场的概念
是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生产阶段完成后, 由生产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生产过程中所涉 及的设施、设备、仪器、物料等作一清理,以便下 一阶段的生产。
2、清场的范围
(四)人员:生产人员未经培训上岗,工作责任心不 强,压力过大,操作中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
(五)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无复核、 统计、监督等。
30
三、防止混淆的措施
(一)生产批次管理
1、批的概念 在规定期限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
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 的药品为一批。
能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同时进行,有数条包装线同时 进行包装时,应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并采取适当的 有效的隔离措施。
2.生产前要检查 应该认真检查、核对生产指令、物料,应确认生产
环境无上批生产的遗留物,确认设备、容器等已洁 净或已灭菌,生产结束已做好清场工作。
35
3.人员要控制
4.工序衔接合理 生产流程应顺向布置,防止交叉污染,缩短生产
8
第二节 生产操作规程
一、生产操作中的主要规程和指令
生产管理文件是指生产管理中的工作标准,包 括:
生产工艺规程 岗位操作法 标准操作规程
9
(一)生产工艺规程
1、概念 生产工艺规程是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中最重
要的文件,是规定生产所需要原料和包装材 料等的数量、质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 注意事项、生产过程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是企业组织和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也是技 术管理工作的基础。
3
第七十条 为防止药品被污染和混淆,生产操作应采取以下措 施: 1.生产前应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 2.应防止尘埃的产生和扩散; 3.不同产品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不得在同一生产操作 间同时进行; 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应采取隔离或其它有效 防止污染或混淆的设施; 4.生产过程中应防止物料及产品所产生的气体、蒸汽、 喷雾物或生物体等引起的交叉污染; 5.每一生产操作间或生产用设备、容器应有所生产的产 品或物料名称、批号、数量等状态标志; 6.拣选后药材的洗涤应使用流动水,用过的水不得用于 洗涤其它药材。不同药性的药材不得在一起洗涤。洗涤后的 药材及切制和炮制品不宜露天干燥。 药材及其中间产品的灭菌方法应以不改变药材的药效、 质量为原则。直接入药的药材粉末,配料前应做微生物检查4。
(3)补充部分 指附录和附页,一方面对正文内容所作的补充,
另一方面是用以帮助理解标准的内容,以便于正确掌握和使
用。
11
3、工艺规程编制中应注意的事项
(1)内容全面。如从药品批准文件到生产控制 的方法、各种质量标准直至该品种工艺规程 变更的登记等。
(2)有较多内容相同或重复时,可采取将相同 内容汇编等形式,集中为一个或几个文件, 工艺规程中可只体现版本号或文件号等。
2
第六十八条 批生产记录应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 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名。记录应保持整 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更改时,在更改处签名, 并使原数据仍可辨认。 批生产记录应按批号归档,保存至药品有效期 后一年。未规定有效期的药品,其批生产记录至少 保存三年。
第六十九条 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 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 为一批。每批药品均应编制生产批号。
39
一、生产指令的下达1、2
40
二、生产前的准备
1.各工序向仓库、车间中间站或上工序领取原辅料、 半成品(中间产品)、包装材料等,应有专人验收, 记录登帐,并办理交接手续。通过查验代号、名称、 批号、清点数量等,确认收到物料的品种、批号和 数量准确无误。剧毒物的领料应有特殊的规定,应 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原料药和制剂的格式和内容:p227
15
(三)标准操作规程(SOP) 1、概念 标准操作规程也称SOP,是经批准用以指示操
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也就是对某项 具体操作所作的书面文件。
16
2、SOP的内容与格式
①操作名称。
②编号、颁发部门、生效日期。
③所属生产(或管理)部门、产品、岗位、适用范 围。
(2)上一班是否进行过清场,清场者、检查者是否签字,未 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下一步生产。
(3)对设备状况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合格并挂上“合格”标 牌后才能使用。正在检修或停用的设备应挂上相应的标 志。所有的工具、容器、设备是否已按清洗SOP完成并符 合标准。
(4)对生产用计量容器、度量衡器以及测定、测试仪器、仪 表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校正,符合规定以后才能使用。 对超过计量检查周期的计量设备不能使用。
13
(二)岗位操作法
1.概念 岗位操作法是对各具体生产操作岗位的生产
操作程序、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作进一步 详细要求,是生产工艺规程的具体体现。
14
2.格式和内容 岗位操作法内容虽不同于工艺规程,但也
可分为概述、正文和补充部分,其中概述、 补充部分参考前述工艺规程,正文内容有 不同的侧重。
37
3、清场工作的内容
物料的清理 文件的清理 清洁卫生
4、清场工作的规程
5、清场记录
38
第六节 生产过程的管理
生产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二个过程:
一是物料的加工过程,即原辅料→加工→成品入 库的过程;
二是文件的传递过程,即从生产指令开始,下发 各种批生产文件,完成各种批生产记录,最后逐 级上报汇总。
(5)检查与生产相适应的相关文件,记录(如工艺规程、SOP、 批生产记录等)是否齐全、准确。
2、批号的编制方法p241
31
3、批号的确定
①注射剂 以同一配液罐一次所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
②粉针剂 以同一批原料药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内生产的。
32
③冻干粉针 以同一批药液使用同一台冻干设备在同一生产
周在成型或分装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
量所生产的。
⑤液体制剂 在灌装(封)前经最后混合的药液所生产的。
一、药品质量与包装的关系
(一)内因 (二)外因 1、光线 2、温度 3、氧气 4、湿度 5、微生物 6、其他
22
二、药品包装的作用
(一)保护药品 (二)方便使用 (三)保证药品的可靠性 (四)便于流通 (五)构成商品
23
三、容器 四、包装材料和容器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 五、药品包装材料、容器的管理 六、标签、说明书和标志物的管理 P232-239
墨等应分别定点放置,并且有明显标记显示,以 免用错。 (4)药品零头包装最多可以2个批号合为一箱,合箱 外应标明箱内所有批号,并且填写装箱记录。
26
第五节 防止混淆的措施
一、混淆的概念 混淆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原辅料或成品
与已标明品名的原辅料或成品相混。俗称 “混药”。
27
常见的混淆包括: 原料与原料 成品与成品 标签与标签 有标志的与未标志的 已包装的与未包装的 已灭菌与未灭菌的混淆等。
18
(二)变更与修订
(三)培训与实施
(四)编制文件注意的事项 名称 计量单位
19
第三节 批生产记录
一、编制原则
(一)体现剂型的特点 (二)格式应经过批准 (三)具有质量的可追踪性
20
二、内容p229-230 三、格式 四、填写 五、保存
21
第四节 批包装记录
2.对有些影响制剂和原料药质量的原辅料,在质量、 批号有所改变时,应进行产前小样试制,凭小样合 格报告,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投入正式生产。
41
3、生产操作开始前,操作人员必须对工艺卫生、设备状况、 管理文件等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检查内容主要 为:
(1)生产场所的环境、设施卫生是否符合该区域清洁卫生要 求。
(3)以体现生产方法为原则,不必过细;但可 形式多样,以实用、能作为其他文件的重要 依据为原则。
12
4、修订与更改 工艺规程一经批准,不得任意改动,各级操
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应严格执行。对不符合 工艺规程的指令或无批准手续变更操作的指 令,操作人员应该拒绝执行。 生产工艺规程一般3~5年修订一次。
第七十一条 根据产品工艺规程选用工艺用水。工艺 用水应符合质量标准,并定期检验,检验有记录。 应根据验证结果,规定检验周期。
5
第七十二条 产品应有批包装记录。批包装记录的内 容应包括: 1.待包装产品的名称、批号、规格; 2.印有批号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书以及产品合格 证; 3.待包装产品和包装材料的领取数量及发放人、 领用人、核对人签名; 4.已包装产品的数量; 5.前次包装操作的清场记录(副本)及本次包装清 场记录(正本); 6.本次包装操作完成后的检验核对结果、核对 人签名; 7.生产操作负责人签名。
6
第七十三条 每批药品的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 生产操作人员清场,填写清场记录。清场记录内容 包括:工序、品名、生产批号、清场日期、检查项 目及结果、清场负责人及复查人签名。清场记录应 纳入批生产记录。
7
小案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通报了欣弗不 良事件的调查检验结果。
经调查,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2006年6月到7 月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改变 了灭菌温度,有101度、102度、104度不等,灭菌时 间也相应地缩短了1分钟、2分钟、 3分钟、 4分钟不 等,而且还增加灭菌柜装载量。
(1)概述
封面与首页 封面上应明确本生产工艺规程是某一产品或某一 剂型的生产工艺规程,明确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及 日期,明确批准执行日期。
目录 生产工艺规程可分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可细分,目录中 应注明单元标题及所在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