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官僚政体(Bureaucrary)是利用法的形式和等级 制的结构使国家的权力和中央集权合法化,相对于 贵族政体,这种体制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行政 机构,表明有组织的国家的发展。官僚政体至今仍 在运转(包括被誉为“民主”国家的美国),不同 于古代的是,现代官僚制在于“人类组织规模、大 小、复杂程度和技术都在爆炸性的发展”,适应现 代社会的政治走向,相应产生“分赃制”(Spoils system)、“专家制”、“文官制”等技术方面的 组织建制。由于技术性的掩饰和偏重经济意识形态 的规范,现代官僚制中的中央集权的行为是“被忽 视”或“无从觉察”的。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 • “但是,地理环境毕竟 对于人类,尤其是对 外在于人类社会,当 人类的生存来说,无 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 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后,地理环境的影响 甚至在人类的早期社 便不居主要地位了。 会,地理环境间接作 换言之,对人类社会 用于人类心理,其效 的发展和民族性格来 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说,地理环境是一种 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更不是主导因 素。”
氏族文化产生的标准: ——农耕技术的出现和 使用; ——出现跨地域集中管 理(如氏族联盟); ——出现原始文字或记 事符合。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三种论调: 大陆文明说——海洋文明 大陆文明 开放型文化 封闭型文化 黄色(黄土)文明说——蓝色文明 黄色文明 国家的经济支柱: 航海、商业 农业 大河文明说——大河对文化起源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独特的社会结构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 自然 人 • 提供生存条件 劳
创 造
动
指 导
• •
文 认识和改造
化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 贵族体制
• 民主体制
人治 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某个人就是权威 民治 没有(不需要)权威 法治\科举 用统一恒定的制度管理 国家,国家就是权威。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 官僚体制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贵族政体是在社会尚未完全脱离宗法 氏族关系时产生的体制,较为典型的有 两种:一种是贵族寡头专政,一种是贵 族君主专政。贵族君主专制以宗法等级 制为特征,中国的夏、商、周,中世纪 的西欧封建制国家等都曾建立了贵族君 主专制政权。其表现是没有国家行政管 理机构,即没有官僚。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三)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先秦 文献、秦汉史籍有不少提到朝鲜、越南、日本、印度 (身毒、天竺)、中亚细亚等国的地名,足以证明中国 与周边国家的渊远关系。如《山海经· 海内经》有“东 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的记载,《尚书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概括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历史,
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 第一,中国所谓“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 从秦汉算起,已经存在了2000年,但是,中国人并未 放弃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和接纳。汉唐时代,中外文化 交流的繁荣,正来自人类对地理隔绝的突破。 •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阶段性开放的特点,即抱着对外 部世界的兴趣,同化和吸收来自异域的文化。这种开 放性主要表现在“和”的传统机制上,它使中国人的 探索视线不断延伸,视野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而至 整个中国疆域,又从中国而至域外,再继续扩大到遥 远的西方。没有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便没有中国延绵 5000年而又不断进化的文化史。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 华夏文化形成
•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华夏族的直接祖先是 活跃于黄河上游谓水流域到甘陇一带的羌、 氐族。
• 氐——姬姓黄帝部落
华族
夏族
华夏族(前 25-23世纪)
(少典氏) (轩辕氏)
羌——姜姓炎帝部落
(有蟜氏) (烈山氏)
华夏文化圈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宽待政策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1、“和亲政策”——政治联姻 • 2、“自治政策”——设立自治州, 唐时称“羁縻州 ”,州内民族可保 留原有习惯,自行管理,并享有各 种优惠,如夷傣之户皆半输(免去 半数)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总的说来,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在古 代基本上是输出的趋势大于输入,这是符合 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文化在进化的过程 中,具有先进文化向落后区域流动的特征, 而5至15世纪正是欧洲文化近千年的沉寂黑 暗期,中国文化则处于相对昌盛繁荣时代, 古代科技水平一直居领先地位,这势必影响 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主体动向。因此,中国 古代对外来精神文化的接纳,仍以邻近的印 度、中亚细亚诸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主。中西 文化交流则延至近现代方才进入高潮期。
上图提供了两条信息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历史就是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 马坝人 (几十万年前) 石硖人 (几千年前) 沙漠“绿洲”(现代) 环行、环卫人造生物圈(未来)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也 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些优势条件,直到可以在 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 • 另一方面,自然是不同于人类的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 独行不改的自然规律。因此,即使是相对独立于自然界之 外的人造文化景观,也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也就是说, 人类在创造文化景观和各类物品时,必须服从和遵守这种 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黄河文化
• 圈
华夏文化圈 (黄河西部)
农牧部族 龙 游牧部族 鸟
鸟夷(东夷)文化 (黄河东部)
部族特征 图腾
部族凝聚剂 血缘关系
原始宗教
夏(公元前21世纪) 周(公元前11世纪)
商(公元前16世纪) 秦(公元前221年)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在黄河文化形成之际,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 域和珠江流域等也有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周至秦时期,是 黄河、长江乃至五大河流域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版 图正是在这种融合中扩大的。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二)华夷(或称夷夏)文化融合
在武功拓疆
经济、文化交往
中实现融合 汉 促进融合 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几种 途径: 1、经济交往使各民族文化互相同化; 2、贸易之路成为联结各民族文化的纽带 3、成功的民族宽待政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前 提。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பைடு நூலகம்化修养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
• 中国文化不是一种依线性进化方式发 展的单元个体,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其历史的轨迹中,曾出现四次明显 的文化融合的转折点: • 华夏文化形成; • 华夷(或称夷夏)文化融合; • 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 自从私有制将人类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以后, 国家随之产生。古代、近代历史经历的国家政治体 制大略有三类:一是民主政体,一是贵族政体,一 是官僚政体。 古代国家的民主政体极为罕见,希腊城邦时期的 雅典,自公元前6世纪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后, 在奴隶主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民主政体。在古代世界 里,类似雅典城邦这样的民主政体相当特殊,只有 在“小国寡民”、贵族力量相对薄弱而平民阶层拥 有相当实力、社会分化不太剧烈、工商业区域不占 主要地位等条件并立的情况下方可实现。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三、独特的社会结构
•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较为独特 的内容,一个是官僚体制,一 个是宗族,其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较大的影响。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一)早熟的官僚体制促进传统典籍文化的发展,中国传 统文化丛形式上可区分为三类:
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人民相依相存, 各异质文化互为吸纳和融合,奠定了建立 共同政治实体的基础,至清代最终实现全 国空前的大统一,完成了各民族共同融合 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各具特征的民 族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系统不断进化 的最基本条件。 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多元一体的文 化,但“多元”的含义并非单纯地指中国 各民族间的交流,也包括中国文化与外来 文化的交流。
• 旧石器时代——约距今2、3百万年前至1万 年前。人类的工具和武器是石器。 • 中石器时代——约1、2万年前。出现弓箭 和用石器打制出来的箭簇。 • 新石器时代——约8、9千年前至4、5千年 前。出现磨制石器和陶器。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文化产生的条件:
一位欧洲哲学家认为: ——国家产生; ——文字产生; ——金属工具的出现和 使用。 (“国家文化”产生的 标准))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教研部——付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向外沟通的海上交通线,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 终抵“大秦”(古罗马)的“海上丝路”; 一类是中日、中朝间的海上交通。“海上丝 路”,有史籍可考的,始于西汉,鼎盛于宋 元。中日海上交通正式辟于东汉,以后逐渐 发展为三条以上的航线。 中西文化交流约始于汉代以前。是时, 中国的商品已经由西域转输到欧洲。《史 记· 大宛列传》称:“在大月氏西可数千 里……其西则条支,北有奄蔡、黎轩”。黎 轩即罗马(后称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