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LUNTAN心”的表演,不正是一幕精彩的滑稽喜剧吗?当我们把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地震”踩在脚下,发出爽朗大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我们至少在精神气度上战胜了它,如马克思所言这是“人类为了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4]。
由“地震”的丑导致人类生命的悲剧感,我们再把它上升为超越生命的悲壮美,从而体现出人类独有的生命之美。
在这一过程中地震灾难的“丑”促成、催生并实现了人类生命价值历经“凤凰涅在此执政。
永嘉优美的自然山水,不仅使这些文人尽情歌咏自然山水的美,同时大力倡导教化,以礼乐教化为第一要务,这对于提高永嘉的文化水平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地方长官的大力倡导之外,加上迁入此处的人多是来自中原文化发达之地和南方的望族,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财力也有能力发展文化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继续读书仕进,继承宗族的传统。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进入宋代,朝廷偃武修文,以科举取士,尤其偏重士、农阶层,这给广大底层的人民提供了光宗耀祖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农家子弟的最高理想和宗族荣誉,每个宗族都以此为荣,写进宗谱。
同时在科举的激励下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浓厚的文化氛围,培育出了楠溪江为人称道的“耕读文化”。
从唐至清,永嘉一共出了600多位进士。
我们进入芙蓉村的陈氏大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十八金带”的图像,指的是宋代村里出了18位京城高官。
在许多村落中,“耕读”被明确写进家谱。
如鹤阳谢氏家谱中说“以耕读为业”;坦下陈氏宗谱中说“耕以务本,读以明教”;云岭潘氏宗谱中说“祖宗家法,以忠孝节义为纪纲,以耕读勤俭为本务”。
二、楠溪江人的环境审美意识楠溪人的环境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山水审美、风水理论、园林美学、规划思想和建筑美学。
在这五个方面,楠溪江人都很突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结合农业社会的实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首先在山水审美方面。
楠溪江人对自然非常敏感,他们善于把握和捕捉自然山水的美。
在村落的选址方面,楠溪人有多重考虑,不仅要安全,有足够的可耕地,还要周围的风景优美。
如谢灵运后裔的居住地鹤阳村就是如此。
当年谢灵运去世后,他的次子扶灵柩回温州进行埋葬,居住在温州,后来到楠溪江游览,看到鹤阳风景之胜,遂举家从温州迁往鹤阳。
芙蓉村的陈氏大宗祠的楹联上,首先就夸耀村落环境的优美说:“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象水水生秀气荣《永嘉县志·疆域》引旧《浙江通志》说:“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
”环境相对安全,对躲避世乱的外地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迁徙过程不是一次结束,其时间跨度也较长,是不同世代陆续迁至此处的。
引用刘沛林对古村落类型的分类[1],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兼跨“避世迁居型”和“历时迁入型”两种类型,即迁徙过程不是一个时期迁入的,而是不同时期陆续迁入的。
从移民的原籍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中原迁居至此,另一个是从福建迁居至此。
追根溯源,楠溪江流域的先民来自福建和中原。
中游芙蓉峰下的下园村《下园瞿氏宗谱》记载:“晚唐时,黄巢乱,宁波刺史瞿靖媚避乱来此,鉴于天险奇峰,旷洞清幽,乃定居。
”在永嘉之南,相去不远的闽国,王延钧、王延政于公元933、943年先后称帝,父子兄弟相互讨伐,使大批闽人为躲避世乱北迁至属于吴越的永嘉,在楠溪江中游建立了许多村落。
迁入楠溪江流域之后,多以姓氏聚居,往往一个姓氏一个村落,形成了以宗族为主导的村落结构。
从文化上来研究,这一带隶属永嘉,历史上文风昌盛,文化背景深厚。
自东晋以来,王羲之和谢灵运都曾在此任永嘉太守。
乾隆《永嘉县志》载:“王羲之治尚慈惠,谢灵运招士讲学,由是人知向学,民风一变。
”说的就是楠溪江文风深厚的渊源。
谢灵运的后裔还在此建立了十几个血缘村落,在鹤阳村的谢氏宗祠中供奉着谢灵运的牌位。
以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代表当时文化界最高水平的人LUNTAN论坛荫千秋”。
所谓三崖就是指村子背后的芙蓉峰,芙蓉峰有三岩,即芙蓉南岩、芙蓉中岩和芙蓉北岩。
它们聚在一起,状若芙蓉花,所以有了个美丽的名字“芙蓉峰”,芙蓉村也因此得名。
当然,美丽的景致不可能为一村所独有,芙蓉峰周围的几个村子都以芙蓉峰为地标,如岩头村、下园村等,正面、侧面,所依托的景致各有特色。
环境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能培育出人才来。
楠溪江不仅多山,水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农耕、灌溉、浣洗、养殖、消防、捕猎等方面的水文化形态,如水渠、水井、水车、舟楫等。
楠溪人亲水、爱水,他们的生活和水息息相关,与水相关的创造很多,这些创造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于一身。
如水面上安置的步,用大块的卵石隔一定间距排列在水面上,既不影响水的流动,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仿佛河流上撒下的一串串音符,既美观又有节奏感。
在楠溪江,我们还会见到具有很高工艺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鹅兜”。
鹅兜是妇女去河里洗衣用的木盆,长长的颈,弯弯的鹅头,正好可以挎在胳膊上,还有一对翅膀,制作得栩栩如生。
第二,从风水的角度来理解楠溪人对环境的感知。
强调风水就是强调地理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楠溪江流域以农耕为主,对自然条件依赖甚深。
乡民为适应变幻无常的自然,在规划村落时往往采用风水之说配合环境,藉此满足生产、居住与心理的需要。
在楠溪江人看来,有一个好的风水就有利于家族的兴旺发达。
首先,天然的地理优势当然会成为好的风水。
如:在芙蓉村为人称道的好风水: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捧珠,四水归心。
在有河流的地方,村落往往选择建在“腰带水”的一边,被认为是大吉之地。
从科学的角度说,“腰带水”指河流的沉积岸,这种地形少有水患,土地较肥沃,宜于居住,可使村落免于洪水的直接袭击,是蕴含科学道理的。
而且河流容易形成天然的边界,便于防御,形成一个村落的自然边界,从而造成领域感。
领域感会加强村落居民的内聚倾向,这对于血缘村落来说是很重要的,且自然边界也有利于减少邻村之间的纠纷。
现成的环境是不会完全满足人的需要的,对于不完满的地方,就需要进行人工改造来加以弥补。
楠溪人善于改造环境,改造的原则就是创建好“风水”。
“风水说”和阴阳五行说交织在一起,引导了村民对环境的改造,更多的是满足一种心理的需要。
所以不了解风水说就难以理解楠溪村民的审美心理。
楠溪江文风鼎盛,相关科举文运的风水,也特别重要,在各村都有相应的风水地形与规划,以求子弟能文运宏开。
如苍坡村按照“笔墨纸砚”来构思村落的规划格局,芙蓉村的规划是“七星八斗”格局,也有利于出人才。
在很多村落里都有文笔峰,确定了文笔峰后开挖水池,称之为“砚池”或者“墨沼”,这样文笔峰的倒影进入水中,形成“文笔蘸墨”的好风水,有利于文运。
塘湾村的“十景诗”之一“巽吉山”写道:“耸然特立一高峰,恰位东南秀气钟;巽吉更加崇宝塔,文风焕发笔游龙。
”再如蓬溪村的文笔峰,正处于风水说中的巽位,山峰倒映于湖中,形成“笔入砚池”的好风水。
但如果村落的东南方也就是巽位,没有这样圆锥形的小山,就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加以改造。
如岩头村就在东南方的汤山上垒土培高,还不够,便加盖一座“文笔塔”,借以弥补景观结构的不足。
可惜“文笔塔”已经损毁,现在只剩下遗迹,看不到全貌了。
第三,从园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在农业地区,很少见到大规模的园林。
然而,我们在楠溪江看到了几处优美的园林。
以园林的分类来说,通常有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这些园林要么是沾染了皇族气派,要么是受到文人雅士情趣的深刻影响。
然而楠溪江的园林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气质和风采,这对纯农业区农民创建的园林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所采用的园林案例是楠溪江中游的岩头村和苍坡村。
原因在于,楠溪江上游的村落由于耕地面积小,村落的规模也较小,为了保护珍贵的耕地,村落常常建在山坡上或者山坡和平地的边缘处,虽然有一些园林小品建筑,但并不成体系;楠溪江下游距离温州太近,已经城市化了;而中游的盆地宽阔,因而中游的村落不仅可以建立在平地上,而且面积较大。
这两个村落都位于中游,并且园林发展得最充分,现状也最完好。
(图1、图2)与城市的私家园林相比较,村落园林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村落园林的创建首先是基于功利考虑的,而非纯审美的。
我们来看岩头村。
岩头村有大面积的湖泊,湖泊周围是长廊、亭子、庙宇、戏台,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是明朝嘉靖年间桂林公主持修建的。
水是园林的血脉,但是村落园林中的水的功能不同于其他的园林类型。
不管是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在江南一带尤其是苏州的私家园林中,水在主人的生活中起到了欣赏和娱乐的作用。
而农业村落中不仅仅是这样,村中的这些湖泊首先是水利设施,以丽水街为主的岩头就是以综合水利设施来规划的古村。
水源起于五尺溪双资头的溪江的村民有看地方戏的传统,逢年过节都会请戏班子来演出。
这些戏台有些和宗祠类建筑成为一体,如建在宗祠内,这样宗祠既成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在宗祠内看大戏。
还有些戏台设置在宗祠外,成为单独的一个公共空间。
第五类是因水形成的公共空间,水和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在水渠、水池和水井旁,都会形成或大或小的公共空间(图3)。
第六类公共空间是以宗教类建筑为中心形成的。
楠溪江极少佛寺和道观,三官庙在楠溪江是数量最多的庙。
“三官”指专管农业生产的三官大帝,即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和水官解厄洞阴大帝。
三官庙的规模或大或小,村村都有,有些村落不止有一座,这也成为楠溪江农业景观的一个特点。
关帝庙在楠溪江也是很常见的,但与三官庙的不同在于,关帝庙的修建多是从风水的角度考虑,以求降妖除魔,镇灾消祸。
在当代生活中,西方宗教对乡村的渗透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岩头村,就见到了修建得非常气派的基督教堂,村民们正在里面做礼拜。
这些公共场所的大量存在,有利于形成村民对环境的认同,有利于培养楠溪人对场所的依恋,增加人的幸福感。
比较一下楠溪江和湖北荆门地区,就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荆门地区的农村缺少公共空间,村落很难形成对人的凝聚力,形成了外向型的村落。
而在楠溪江,人们对家乡的认同度非常高,即使在国内外做生意挣了钱,也都愿意在家乡建新居,愿意将来回到家乡居住。
最后从民居建筑的创造来看。
楠溪江民居的特点有二:其一,外向、通透。
农业社会中,虽然楠溪江流域相对平静,但是村落之间、姓氏之间也不免纷争,楠溪江的传统村落是围合的,都有防御的寨墙,这是运用宗族的力量集体对外。
但具体到每家每户的民宅,多是单体结构,甚少围合结构,比如北方民居中常见的四合院结构。
它的住宅形式轻盈而通畅,向外的。
每家每户是村落这个网络中的“点”,而不是“面”,自由坐落在村落中。
堰坝,止于村中的丽水湖,包括镇南湖、智水湖、右军池、进宦湖等,是一处抗旱防涝、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