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

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


C. a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
D. a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四分体
联会
交叉与互 换 次级母细胞 (一)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的 变化 同源染色 同源染 四分体 体的联会 往往有染色单体之 色体的 间的交叉与互换 分离 (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主要变化: 着丝点的分裂,与有丝不同在于没有染色体的 复制。
体精 )( 卵 ) 细 胞 ( 或 极
六、受精作用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目的/结果:F1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及比例
测 交
1 :1
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P30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F1等位基因位置 源染色体上 对同源染色体上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F1形成配子时基因的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分配 位基因彼此分离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F1形成配子的种类 2种 4种 1:2:1:2:4:1:2:1: 基因型比 1:2:1 F2 2 表现型比 3:1 9:3:3:1 F1侧交后代表现型比 1:1 1:1:1:1 ①作物育种——显性:须 ①由于基因重组,引起变 连续自交选择 隐性:在F2 意义 异,有利于生物进化;② 出现,能稳定遗传;②预 作物育种 防遗传病 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起作用。在减数分 联系 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 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现有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男孩。①若男孩色觉正常,其母 色盲,其父正常;②若男孩色觉正常,其父色盲,其母正 常;③若男孩色盲,其父正常,其母色盲。则①②③中此 染色体变异分别发生在什么生殖细胞( ) A.精子、卵、不确定 B.精子、不确定、卵 C.卵、精子、不确定 D.精子、不确定、精子 性染色体为(a)XY和(b)YY之精子是如何产生的 A. a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 B. a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
初级精母细胞 有 丝 分 裂
间期
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前期 I 联 会、 四分体
分 裂 期
第 一 次 分 裂
第 二 次 分 裂
中期 I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 I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向两极移动 末期 I 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减少一半 前期II 中期II 后期II
正交与 正交中的父方和母方分别 反交 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 回交
F1与亲本相交。
综合练习
(2005北京卷)蜜蜂是具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一个 蜂群包括一只蜂王、几只雄蜂和众多工蜂。蜂王专职产 卵,雄蜂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喂养幼虫、 清理蜂房等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蜂王、雄蜂和工蜂共同生活,各司其职,这种现象 称为 种内互助 (2)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受精卵发育成雌性的蜂王或 工蜂,这表明蜜蜂的性别由 染色体数目 决定。 (3)研究人员发现了工蜂清理蜂房行为不同的两个蜂群, 分别称为“卫生”蜂(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和 “非卫生”蜂(不会开蜂房盖,不能移走死蛹)。为研 究工蜂行为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一对性状:
①豌豆: 高茎╳矮茎(一对相对性状) ②F1为高茎(显性性状) ③F2:高茎:矮茎(性状分离) =3:1
两对性状:
①豌豆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两对相对性状) ②F1黄色圆粒 ③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9:3:3:1
与有丝分裂相似
末期II
(二)第二次分 裂
着丝点 分裂
变 形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三)减数分裂基本过 程 精原复制 初级 联会→四分体→ 次级精着丝点 精细胞变形 精子 分裂 细胞 精母 同源染色体分离 母细胞 n 2n n n 2n 细胞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原细胞
复制 联会
四分体
同源染色 体分离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限用因素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F1和F2 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 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 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 且存活率相同。 (4)供试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①“非卫生”蜂的工蜂行为是 显性 (显性/隐性)性状。 两 对基因控制的,符合基因 ②工蜂清理蜂房的行为是受 的 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相等 。 F1代的蜂王 作母本与 “卫生”蜂 ③本实验中测交选择了 的雄蜂 交配。 ④测交后代中纯合体的表现型是 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 , 新类型Ⅰ的表现型是 会开蜂房盖、不能移走死蛹 (或不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 ⑤请用Aa和Bb写出该测交试验的遗传图解
下图示细胞中所含染色体,请据图回答:
(1)图A所示的是
(2)图B所示的是 (3)图C所示的是
倍体细胞,其每个染色体组中含 条染色体。
倍体细胞,其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 条染色体。 倍体细胞,其中含有 对同源染色体。
(4)图D所示的是一个含四条染色体的有性生殖细胞,它是由 倍 体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内含 组染色体。
子细胞染色体数是 母细胞的一半
一.发现过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成功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 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 易于区分的性状
技能1:植物杂交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①对花粉未成熟的母本♀去雄,套袋(纸袋)
②待其成熟,取父本♂的花粉涂抹其雌蕊柱头上,再次套袋 一段时间
精 (1)概念: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 于生物的遗 传和变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自精子
来自卵细胞
受精作用
受精卵
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项 目 有丝分裂 体细胞 形成细胞 染色体复制与 复制一次分裂 一次 分裂次数 分裂过程有无 无 同源染色体联 子细胞与母细 会 相同 胞染色体数关 系 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有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 →提出假说
①黄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yyrr,黄色、绿色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圆粒、皱粒基因位于另一对 同源染色体上 ②配子YR、yr各一种(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 由组合) ③F1黄圆为YyRr ④F1配子:YR:Yr:yR:yr=1:1:1:1(等位 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 ⑤配子结合形成F2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9:3:3:1) ⑥遗传图解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 →提出假说
①高茎DD╳矮茎dd(成对基因) ②配子D、d(成对基因分离) ③F1为Dd(等位基因),高茎(显性性状) ④F1产生配子:D:d=1:1(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 分离而分离) ⑤F2:DD:Dd:dd=1:2:1,高茎:矮茎=3:1 ⑥技能2:遗传图解
1.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
发生 染色体与基因行为 配 子 时期 基因的分离 减Ⅰ 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 配子中含等位基 定律 后期 因分离 因中的一个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基因的自由 减Ⅰ 配子中含不同的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组合定律 后期 基因组合 基因自由组合
应用:遗传规律本质方面的判断 测交! 例1.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通过什么表现: A. F2出现性状分离 B. F2分离比3∶1 C. 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D. F2与F1产生的配子比例相同
二、减数分裂
1.时间、地点、特征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2.各物质变化和细胞数量变化及各种示意图
初级性母细胞 次级性母细胞
减I间期 减I结束 减II后期 减II结束
DNA 染色体
2n→ 4n→ 2n→ 2n→ 2n→ n→ 4n→ 2n→
2n→ 2n→ 0→
n n 0
如 何 4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 ) 标 A.4个二倍体精细胞 B.8个单倍体的精细胞 记 C.16个单倍体的精细胞 D.4个单倍体的精细胞 染色单体 0→
着丝点 分裂
极体
着丝点 分裂
极体
次级卵母细 胞
卵细胞
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照片和示意图
a a, b b,
四、卵细胞形成与精子形成的比较 (一)相同点: 1、都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分裂过程中均有联会、四 分体等现象 的出现。 2、染色体数都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二)不同点: 精子的形成 项 目 一次分裂形成生 4个 殖细胞数目 均等分裂 细胞质分裂 精细胞变形 形成过程是否变 形 五、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 卵细胞的形成 1个+3个极体 不均等分裂 不变形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4)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 及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 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 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若研究 A-a或B-b或C-c控制的性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若研究A-a和C-c或B-b和C-c控制 的性状遗传,则符合基因的自由 A a c C 组合定律;而要研究A-a和B-b控 制的性状遗传,则不符合基因的 b 自由组合定律,这就是基因的自 B 由组合定律实质中强调“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原因。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