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5-104-2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
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
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
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
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
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
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
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
该带含矿性
差,仅见个别小矿体。
2.2构造
乌依铅矿地处近南北向于孟―西溪河背斜近南倾没端
的西翼。
区内构造简单,除发育一个北北东向的呈平缓褶皱的乌依短轴背斜外,在矿区东南部仅有几条小型断层,它们错断了奥陶、志留系地层。
2.2.1褶皱构造
乌依短轴背斜:位于孟――西溪河背斜西翼属小型次级褶皱,轴线呈北北东向,长约10公里,东翼近轴部岩层倾角多在8~15°,远离轴部者达20~25°,西翼近轴部地层,因地形陡峻,可能由重力拖拉作用致岩层倾向向南东侧转,倾角5~10°,远离轴部地带,地层倾向北西,倾角10°左右。
铅矿体大多产于该短轴背斜北西翼靠近轴部大箐组的矿化蚀变带中。
2.2.2断层构造:均为成矿后断裂构造。
F1断层:位于矿床南部,呈近东西延伸,长约1300米,切割下奥陶统――中志留统岩层,错断了大箐组及矿化蚀变带。
断层面倾南,倾角50°,为一平错断层。
F2断层:位于矿床南部,呈北西西向延伸,长约1400米。
切割于下奥陶统――下志留统岩层中,错断了大箐组及矿化蚀变带。
断层面倾东,倾角55°,为逆断层。
F3断层:为一北东向正断层,断面倾向南东,倾角60°。
该断层长约1200米。
切割了下、中志留统岩层。
F4断层:位于矿床东部,为一推则逆断层,长约700米,错断奥陶系岩层及矿化蚀变带,其性质可能为逆冲断层。
F5断层:位于矿区东部,与F4断层交切,长约600米,为一平错小断层,错断了大箐组及其矿化蚀变带。
3矿体地质特征
乌依铅锌矿的矿床位于乌依背斜的轴部和翼部。
铅锌矿的矿体呈显透镜状、似层状,赋存于大箐组白云岩的层间的破碎带中。
围岩和矿带产状大致相同,朝NWW和SEE方向倾斜,倾斜角为90-150。
矿带在南北方向断续的延长长达
5km,一共有5个矿带,内有大小矿体八个(见表1),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与围岩一致。
其中Ⅱ号矿体为矿床最主要矿体,产于中部矿化蚀变带内,呈南北向延长,为层状、似层状矿体经剥蚀后现今残留长1690米,铅直厚2.28―10.23米,平均6.26米。
其余矿体一般长二、三百米,厚2―3米,也多产于中部矿化蚀变带内。
Ⅱ号矿体采矿资料显示,在厚大矿体内部矿石品位是不均匀的,矿化蚀变带往往由相对富集带和相对贫化带(又称矿条)以及局部无矿带组成,在平面上为相间排列,纵向上呈重叠交叉。
这些“矿条”沿走向延长较长,而横向较窄,大约长、宽比为10:1―5:1。
这种贫富带的变化现象,可能既反映出原生沉积特点,又表现了后期叠加改造的不均衡
作用。
矿山曾在富集带内开采出数千吨块状铅矿,品位达40%以上。
含矿围岩特征:矿床含矿围岩主要为大箐组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化白云岩,显示了静水泻湖环境下的膏盐沉积特征。
后期热液作用,形成了顺层分布的团块状、放射状及脉状重晶石集合体及少量白云石脉。
星散状、浸染状及条带状铅(锌)矿多分布于层纹状、条带状重晶石白云岩内,网脉状、团块状铅(锌)矿则生于团块状、放射状、脉状重晶石间,往往构成富矿。
矿石矿物组合: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少―微量白铅矿和闪锌矿,伴生少量辉银矿,脉石矿物为白云石、重晶石。
矿物组合主要为方铅矿―重晶石,少量方铅矿―白云石及方铅矿―闪锌矿―重晶石组合。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具半自形粒状镶嵌结构、星散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
围岩蚀变类型及分布:大箐组上、中、下部分别发育有与成矿有关的热液蚀变作用,主要为重晶石化和白云石化。
这些蚀变作用所形成的矿化围岩蚀变带,铅(锌)矿体赋存于蚀变带内,蚀变带厚度3.14~58.38米;纵向上呈多层重叠排列,横向上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白云岩一致,界线较为清晰,总体呈过渡关系。
4矿床成因分析
4.1成矿地质环境
扬子地槽经褶皱回返形成地台后,西缘隆起形成“康滇古陆”并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古陆以东为广海浅海环境,在加里东期,由于不均衡的升降运动,临近古陆地带,常形成有障壁浅海和半封闭泻湖,本矿床所处环境,即是奥陶纪中晚期~志留纪早期有障壁的碳酸盐台地与古陆间所构成的
泻湖盆地靠近东缘的低洼地带―热卤池,沉积了大箐组白云岩及其中的含矿层。
4.2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的成矿金属(Pb、Zn、Fe)来源于褶皱基底会理群浅变质岩石,其铅、锌丰度分别为100*10-6和200*10-6,基底岩石具备了为后生铅锌矿提供丰富矿质的物质基础。
闪锌矿、方铅矿的S值变化较小,具有富集重硫的特征,且有明显的塔式效应。
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硫质可能主要来自盖层的蒸发硫酸盐,这被区域上盖层中多处见石膏矿(点)的地质事实所证实。
4.3控矿条件及矿体生成机制
晋宁运动以后,扬子地台褶皱基底经剥蚀夷平,除康滇地轴隆升为古陆外,古陆以东地区长期处在振荡升降的浅海环境。
奥陶纪中晚期―志留纪早期,古陆东缘浅海区,由水下隆起的碳酸盐台地和古陆间构成了半封闭的静水泻湖盆
地沉积环境,在弱碱性介质条件下,盆地内在钡、镁盐类物
质沉淀的同时,将主要来自由深断裂提供上升通道的深源(甚至幔源)热卤水中的成矿物质及其他来源的成矿物质,在盆地的低洼地带―热卤池中吸附沉淀。
成岩作用阶段形成了以条带状,纹层状重晶石白云岩为载体的铅(锌)矿原始矿源层及贫矿体。
华力西晚期由小江等深断裂控制的晚二叠世玄武岩浆喷发及期后沿断裂带上升的含矿热液,与层间循环热液聚合,对原始矿源层进行叠加改造,从而富集成现今的工业矿体。
印支―喜山期可能仍对矿体有改造作用。
根据上述矿床成因分析,本矿床成矿模式(见图1)。
5结语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乌依铅锌矿的矿床成因,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