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表格归纳专题数据归纳题的解题思路应扣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目的:看到题目后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同时也与本实验的相关物理规律及公式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分析数据做好准备。
表格题的实验目的一般是在试题的第一句话中就呈现出来,通过认知、识记把要解决的问题跟物理基本知识相对照,运用逻辑思想方法中的比照法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公式。
2)重视解题方法:一般来说,影响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涉及的相关条件也不是单一的。
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判断出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运用“控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不变”的方法对题目提供的或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筛选,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出规律确定因果关系,分析概括从而正确归纳出结论。
在书写结论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结论的科学性、逻辑性。
3)规范表述结论。
表述结论时,应强调相关的条件和相应的因果关系。
一个正确的实验结论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比较哪些数据(或表格)+在什么条件下+实验结论。
物理规律中相关的物理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关系即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不是体现在表格数据排列的前后或左右,而是要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原因变化带来结果变化的分析,明确因果关系。
1、(05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 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 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 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 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 和像距v 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
(已知f f 12<)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 1)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 2)(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 与像距v 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理u 与像距v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8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3、(08年市调研二)小明弯曲手中的锯片,感觉到所用拉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拉力大小可能还与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将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组成的两根锯片分别夹于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量x 表示,对锯片的拉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弹簧秤读数。
实验数据图1分别如下表一、表二所示: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长度L(厘米)25 25 25 25 25 25 25形变量Δx(厘米) 1 2 3 4 5 6 7拉力F(牛)0.06 0.12 0.18 0.24 0.30 0.36 0.42表二:实验序号8 9 10 11 12 13 14长度L(厘米)15 15 15 15 15 15 15形变量Δx(厘米) 1 2 3 4 5 6 7拉力F(牛)0.09 0.18 0.27 0.36 0.45 0.54 0.63(1)分析表一、表二中1~7组数据或8~14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当形变量大小相同时,所用拉力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
(3)某同学对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综合分析,他计算出表一中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都为0.06;表二中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都为0.09。
由此他归纳出如下结论:(a)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相同;(b)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不同。
你认为该同学的(a)结论___________,(b)结论___________。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或“合理但不完整”)(4)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种材料构成的锯片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k,你认为k=____________。
4、(08年市调研三)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
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θ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摆动周期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2所示,l为单摆的摆长,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
为了减小误差,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30次(30T)的时间。
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乙、下表中。
为了进一步探究单摆的摆动规律,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丙、将结果记录在下表的后三列中。
同学实验序号l(米)m(克)θ(度)30T(秒)2l(米2)l[(米)1/2]ml⨯(米·克)甲1 1.0 30 4 60 1.00 1.0 302 1.0 40 4 60 1.00 1.0 403 1.0 504 60 1.00 1.0 50乙4 1.0 30 3 60 1.00 1.0 305 1.0 30 4 60 1.00 1.0 306 1.0 30 5 60 1.00 1.0 30丙7 0.8 30 4 54 0.64 0.9 248 1.0 40 4 60 1.00 1.0 409 1.2 50 3 66 1.44 1.1 6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可知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____________(选填“有关”、“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可知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与9中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可知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综合分析单摆的周期与表中后三列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将发光物体放在焦距为f1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相应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所示。
然后他们把同一发光物体分别放在焦距为f2和f3的凸透镜前,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
(f1>f2>f3)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李和小王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他们用弹簧测力计、一块长木板、及若干块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长方体金属块和木块做实验。
金属块和木块的长、宽、高分别为10厘米、3厘米和2厘米,它们各自各个面的光滑程度均相同,但金属块表面较光滑,木块表面较粗糙,每块金属块和木块的重力分别为3牛和0.4牛。
实验时,他们用不同的放置方法把金属块(或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并用弹簧秤拉动它在长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过程及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一 金属块放在长木板上表二 木块放在长木板上表三 木块放在长木板上(1)根据小李和小王的实验设计,可判断他们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
(2)小李根据表一中的实验次数1、2、3,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你认为小李的结论是(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
(3)小李和小王根据表二或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分别得出初步结论:小王认为根据表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而小李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你认为 (选填“小王”或“小李”)的初步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