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浦区初三语文二模及答案

青浦区初三语文二模及答案

2011年青浦区初中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Q.2011.4(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8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阅读(42分)(一)默写(18分)1.复行数十步,。

(《桃花源记》)2.,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3.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5.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6.,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7—8题(4分)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这首散曲的作者是元朝的(2分)8.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萧瑟、冷清的秋景。

B.“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极显速度之快。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作者描绘的秋景浸透着自己寂寥、悲凉的感伤。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上述语段节选自课文《》(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诸葛亮自叙生平及以身许国的经历是告诉后主自己精诚报效先帝的原因。

B.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21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

C.第②段中诸葛亮希望后主能支持攸之、祎、允等一起随他率师北伐。

D.第②段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

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阙下:此指朝廷。

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1)晏元献公为童子时()(2)上极爱其不隐()13.正确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张文节荐之于朝廷14.晏元献“乞别命题”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5.晏元献是一个、的人。

(4分)二、现代文阅读(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23分)学问与智慧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

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

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⑤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

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

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

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作者罗家伦选文有删改)16.“探骊得珠”是指泅入深水,得到价值千金的珠子。

在本文第③段中它的意思是(2分)1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分)18.第④段中加点词“必须”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3分)19.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分)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A.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B.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C.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D.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7分)(1)全文围绕“学问和智慧”展开论述,第一部分(①②段)阐述了;第二部分(③④⑤段)阐述了(2)全文的论证结构属于关系A.总分 B.并列 C.层进 D.对照(二)阅读下文,完成22—27题(25分)⑴天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慕大匠就已经坐在荷花池边的石凳上了。

⑵荷花池有十来亩大,一到盛夏,碧绿的荷盖重重叠叠,烘托出数不清的盛开或待开的粉红荷花,好看极了。

慕大匠的鼻翼有力地翕动,嗅着一阵一阵清香的荷气;又用手轻轻bō动荷叶,荷叶上的露珠便滚来滚去,很调皮的样子。

⑶他曾戏称自己是“荷花池主人”,绕池的地段都由他清扫,一扫就扫了四年。

秋末和冬天,池中一片残败,待到来年,春天观“钱叶”,初夏赏“立叶”,到了盛夏和秋初,满池荷叶青翠,荷花怒放,荷香飘溢……⑷那年,他高考落榜了,对父亲低声说还想考一次,父亲却咆哮起来:“养你这么大,该自立了,原本高中都不该送你去读的!”⑸于是,他成了乡下小木匠。

眨眼三年,在父亲的严格督教下,什么方桌、衣柜、碗橱、高低床,慕大匠都会做了。

他对父亲说:“我进城打工去,城里工价高哩。

”(6)慕大匠进了城,看到一张潇湘林学院招聘清洁工的广告,立即去应聘并被录用了。

他想过一回上大学的瘾吧,要不这辈子连大学是什么样子都没看过,太冤了。

⑺想不到清洁队的负责人对慕大匠和一起被录用的十几个年轻人说:只要完成了每天分配的任务,你们可以到各系去旁听,还可以去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年轻人嘛,学习能提高自身素养。

⑻慕大匠选择了去“中国家具系”旁听。

⑼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从宿舍里走出来,推上垃圾车,带上扫帚和铲子,赶到荷花池边来清扫。

然后去洗澡、换衣、吃饭,再夹上课本和记录本赶去听课。

听课之余,去图书馆借书和看书。

《中国历代家具图谱》、《明清家具概说》……一本本看得兴致勃勃。

⑽慕大匠最喜欢古拙教授的“明清家具”专题课。

老先生年过花甲,发白如雪,面红如童,声音沉缓而带着膛音。

古教授讲明式家具“十六品”,旁征博引,一“品”要讲一个上午。

古教授讲清式家具中“广式”和“苏式”风格的差异,从形制到工艺制造,从铆榫结构到装饰镶嵌,条分细析。

⑾慕大匠还经常去市博物馆,那里有一个明清家具的展览厅。

他要努力熟悉那些材质,黄花梨、紫檀、红木……;他还要熟悉那些家具的形制和工艺,床、榻、桌、案、几……。

毕竟当过几年木匠,能很快看出此中的奥妙,在校的大学生没这个能耐。

⑿再一个月,这一届学生该毕业了。

古教授在布置写毕业论文时,特意说:“谢谢大家听完了我的课。

主修的,选修的,只要愿意撰写论文,我都保证认真拜读。

”⒀慕大匠的心突突地跳,充满着感激之情。

他写了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本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的论文,交给了课代表。

⒁今天上午古教授要评析论文。

⒂昨晚十一点后,慕大匠就把本该今早干的活干完了。

他特意在这个早晨,静静地坐在荷花池边,一直坐到七点钟,已是满池阳光闪烁了,才去食堂吃饭,然后走向教室。

⒃慕大匠今天特意坐在正中第一排,他要把古教授的每个字都听到心里去,这机会太难得了。

⒄古教授依旧用沉缓而有膛音的语调,评析每一篇论文。

⒅“同学们,在所有的论文中,我最欣赏的是慕大匠的这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文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观点很新,钻研很深,考订精细,可见读书之广、思辨之勤。

特别谈到制作的流程与工艺,本色当行,连老夫也要抑让三分。

”⒆“谁是慕大匠?”⒇古教授说:“我也不认识慕大匠,是否请他一露庐山真面目!”(21)慕大匠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嗫嚅着说:“古先生,我就是慕大匠。

”(22)“哦,你是哪个班的?”(23)“我是学院的清洁工,是来旁听的。

当清洁工之前,在乡下干了几年专做家具的木匠。

”(24)古教授沉默了,然后说“如此刻苦向学,我要当着同学们的面,向你鞠一个躬,因为你比他们辛苦!”(25)古教授真的向慕大匠鞠了一个躬。

(26)慕大匠慌乱中赶忙也回礼为谢。

(27)下课铃响了。

(28)古教授说:“小慕,这篇论文请留我处,由我推荐去发表。

今晚若有时间,请到寒舍一聚,我要与你彻夜长谈。

哈哈哈。

”古教授仰头大笑,背着双手,径直走了。

(29)慕大匠追到走廊上,望着古教授渐行渐远。

偶一转脸,他看见了不远处的荷花池,绕湖一周的青石路面闪出洁净的光亮,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

他想起在哪本书上读过的两句古诗:满眼风荷谁作主?艳在炎天暑地中……(作者聂鑫森选文有删改)22.根据第⑵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bō 动(2分)23.第⑵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4分)24.第(29)段中慕大匠“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是因为(4分)⑴⑵25.标题往往是作品的点睛之笔,请你为本小说拟写一个精巧的标题,并说说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