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曹家韵吴家军[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特点的论述,阐明了经过半个多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钢琴协奏曲在成功借鉴西欧协奏曲基础上,是如何体现自己的结构特点。
[ 关键词] 中国协奏曲/曲式特点/递增结构/补充陈述/转衬[ 内容类别词] 作曲技术理论钢琴协奏曲是钢琴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大型音乐体裁,它代表着钢琴音乐的最高水平。
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大概是从30年代江文冶先生开始的,已出现较知名的作品约有20多部,到今天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发展和演变日臻成熟。
在中国协奏曲的创作中,作曲家通过西方乐器及其创作技法来创作,力图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突出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其中饮誉中外的作品要首推钢琴协奏曲《黄河》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了。
《梁祝》是利用民间粤剧音调为题材,以具体的情节做为音乐发展的线索,进行创作而成的,具有叙事性;而《黄河》的主要曲调为《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主题旋律,基本上是按照声乐体裁组织的音乐。
正如储望华先生所说:‘作者将大合唱的乐魂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不是简单的移植和改编’。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各乐章都附有标题,并遵循了国人着重旋律陈述的习惯,体现了我国协奏曲写作的一般倾向,因此,这两部作品与典型的三乐章协奏曲在形式上有相当大的区别,由于前述的标题性和注重旋律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黄河》在体裁上不同于国外传统的奏鸣—交响套曲,而更倾向于组曲形式。
《黄河》就是借助赋有中国特点的体裁形式和国外钢琴协奏曲的体裁特点相结合,来表现当时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下简称《黄河》)目前流行三种版本,即原版、石叔诚修改版、杜鸣心修改版。
原版,创于1969年,正式公演于1970年1月1日,主要创作成员为殷诚忠、储望华、盛礼洪、刘庄。
“石叔诚修改版”出现于80年代末,他把原版《黄河》中的《东方红》与《国际歌》联合的音调删去,换上了《黄河船夫曲》中段的主题音调。
“杜鸣心修改版”,是作曲家杜鸣心应演奏者的要求修改的。
《黄河》的成功实质上是冼星海原著的成功,也是原著精神在新时代下的继续,为此分析《黄河》应首先从分析原著着手。
原著是8段,分别为: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之水天上来四、黄水谣五、河边对口唱六、黄河怨七、保卫黄河八、怒吼吧!黄河后来为了乐曲更加完整和统一,有的版本去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将原8段压缩为7段。
这7段有十分明显的集中对称式的发展关系。
第四段《河边对口唱》处于中央地位,第一段和第七段有引子段落和终曲段落的作用。
第二、六段落虽然速度体裁都不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这四段都是从正面积极地歌颂,号召斗争。
第三、五段体裁相近,都是痛苦的呻吟和悲惨的控诉。
第四段《河边对口唱》则以独立的体裁和调性位于中间。
《黄河》把7段压缩为4个乐章,在这个乐章中保留《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的全部音调,《黄河颂》、《黄河怨》的大部分音调和《怒吼吧!黄河》部分音调,增加了《东方红》、《国际歌》部分音调。
删去了《河边对口唱》,大概是由于这个乐章过分、明显的露出口语化的倾向,钢琴表现这类风格没有明显的长处,由于做了这样的压缩处理,使它的形式更接近于钢琴协奏曲体裁。
《黄河》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很好的借鉴西欧钢琴协奏曲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自己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它的民族精神,又正是在结构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
下面谈谈它在结构上独特之处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黄河》一改国外传统钢琴协奏曲无标题性质。
不仅有总标题而且各乐章都有小标题,这在中国协奏曲中是比较多见的,而国外是比较少见的。
由于标题性的存在减低了欣赏的难度,使音乐表现内容更为具体。
所以受到了中国最广大听众,乃至世界听众理解和喜爱,这也是《黄河》久演弥新,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于标题性的存在,更倾向于前面提到过的组曲。
特点二,由于注重旋律特点及民族习惯,频繁转调不常见,而是用了单一调性。
第一乐章为D大调,第二乐章为降B大调,第三乐章前2部分在降E大调上,第3部分尽管有一系列转调,但最后又回到降E大调上。
末乐章转调多一些,开始乐章的引子并不是从原调开始,而是从C大调开始,接下来3个变奏为A大调,4、5、6变奏分别为D大调、C大调、F 大调,第7变奏开始进入展开,在插入《东方红》音调时,调性由降B大调转回原调D大调。
特点三,结构上基本为递增结构。
国外大致为3乐章平衡,而《黄河》第一乐章时间为3分08秒,小节数为 112小节,是单三部曲式,中段主题为A部分的派生引申,对比很小。
第二乐章时间为3分50秒,小节数为 72小节,,是单二部曲式,。
虽然小节数比第一乐章少,但由于速度变缓,主题数量的增多,主题内部对比的增强,使第二乐章仍成递增趋势。
第三乐章时间为6分06秒,小节数为 152小节。
主题数量增致三个,内部对比更强。
第四乐章时间为5分39秒,虽然没有第三乐章时间长,但从小节数上看,却几乎是前三个乐章的总和,为 482小节。
可见全曲从整体上看为递增结构。
特点四,调性布局特点是,四个乐章并不是按照传统的T—D—S—T的高级功能布局,而是按T—S—D—T布局。
它更多的是强调下属功能的调性,属功能的调性只有末乐章变奏曲的主题和前三个变奏。
典型的四、五度进行较少,多为二、三度的功能进行,更多的是强调色彩性,而不强调功能性。
原《大合唱》调性布局是对称的,而《黄河》的调性逻辑产生了变化,第一乐章是D大调,第二乐章是降B大调,为主调的下属调。
第三乐章为降E大调,是离主调最远的下属那波里调。
第四乐章是C大调—A大调—D大调。
乐曲这样强调下属功能布局,有力的体现了民族旋律特点和其曲式结构的协调一致。
特点五,《黄河》虽取材原著,但在各个乐章的主题材料方面,《黄河》并不是一丝不差的照搬,而是根据钢琴演奏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取舍。
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完全取材《大合唱》,并且依照器乐曲的特点,加入了华彩因素,小节数由原65小节增加到112小节。
第二乐章的主题材料也完全取材于原《大合唱》,小节数由原92小节减致72小节,是把原《大合唱》的B段第二乐句(即歌词的第二次“啊!黄河”开始处)删去,同时把C段进行了删减,使原先独立的B段、C段在《黄河》中趋向融合。
由于这样的取舍,使《黄河》第二乐章的结构由原《大合唱》的并列单三变成现在的并列单二。
第三乐章《黄河愤》的主题材料由原《大合唱》的新型“民谣体”歌曲《黄水谣》和曲调简朴,感情深厚的女声独唱《黄河怨》的主题材料有机结合而成的。
《黄河愤》在原大合唱《黄水谣》的C段旋律后插入了《黄河怨》(从第46小节开始)的两段主题音调。
第四乐章标题为《保卫黄河》,实际上引用素材不仅仅是《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的主题材料,还有第七段《怒吼吧!黄河》的引子和主题部分材料,以及插入的《东方红》和《国际歌》的音调。
特点六,《黄河》速度逻辑也与国外不同,其四个乐章有速度上的布局,分别为快—慢—更慢—更快,与曲式规模不同。
由于《黄河》是四个乐章的组合,而且去掉了谐謔曲体裁成分,因此与国外快—慢—快相比,造成了一种速度逻辑更为强烈的反差,它的快—慢—更慢—更快的布局更突出了第四乐章的地位。
特点七,《黄河》打破了国外协奏曲惯用的三乐章的模式,用了四个乐章的组合。
体现了我国民族惯用启、承、转、合四阶段的发展逻辑形式。
《黄河》虽是四个乐章,但即与典型三乐章套曲不同,又区别于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
国外的四个乐章的套曲来源于古组曲,而《黄河》来源于原著《大合唱》。
特点八,在具体乐章的曲式方面,也有别于国外传统的协奏曲。
第一乐章在传统协奏曲中,常常是在整个协奏曲中所占比重最大,奏鸣性、交响性往往是在第一乐章中体现。
而《黄河》第一乐章却是很短的、为减缩的再现单三部曲式(最初版本称其为前奏—黄河船夫曲),此乐章引子带有再现的三部性,是第一乐章的缩影。
乐曲的A部分为群体形态,特别长大,它以8小节的乐节群作为主题材料进行陈述,51小节处为补充陈述,补充陈述由三个8小节乐句构成。
其中一、二乐句为模进,结构上为独立的一部分。
在补充陈述后接了戏剧性转变的段落——转衬。
这一手法的运用,极大丰富与充实了形象内容描绘,它与过渡句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突然性转变段落,使感情升华、突变。
这一转衬共有9小节,是一个联合结构,其中包括6小节的连句结构和3小节的自由华彩。
中段(B部分)为4小节+5小节扩充开放乐段。
再现第一部分(A'部分)时曲式结构上进行了减缩,同时在陈述结构上由原来的乐汇群变成连句结构与乐汇的联合。
在呈示部中的补充陈述和转衬被省略掉,造成了再现时简捷、紧凑、概括的艺术效果,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极其长大的A部分与国外三部曲式要求在各段之间在规模上能相互抗衡是不同的,并且《黄河》在A、B段之间有连接材料,不强调并置性对比,这在国外的作品中不常见。
《黄河》的交响性、戏剧性是从整体四个乐章中体现出,而不是从单一乐章中体现出。
第二乐章国外常用复三部曲式或无展开奏鸣曲式,而《黄河》用了一个有缓慢引子和壮丽结尾的并列单二部曲式。
第二乐章由于是缓慢抒情的体裁,这点和国外相同,但曲式运用是不相同的,它用的曲式更靠近声乐所擅长表现的并列二部曲式结构。
第三乐章的组合形式更具有中国特点,把原《大合唱》的第二、五段的素材,即《黄水谣》和《黄河怨》两段进行删减压缩为一个乐章,同时把《黄水谣》做了动力化再现,使之成为不为多见的复四部曲式。
第三乐章在国外往往是终曲乐章,而《黄河》从总的数量上是增加了一个乐章,因此第三乐章从体裁曲式处理上更有其特殊性。
由于该作品是反映民族斗争的题材,因此没有任何谐謔曲(scherzo)体裁的影子,充分地表现了黄河之水日夜奔流,借以描绘出中国人民在敌寇铁蹄践踏下,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
第四乐章是《黄河》的终曲乐章,由于其内容需要和前三个乐章的层层铺垫,《黄河》末乐章的处理也与国外终曲乐章的处理大相径庭。
首先是体裁上无任何外在的风俗性的场面描写,是完全的激昂的赋予战斗性民族抗日精神的写照,也是前三个乐章情绪发展的最终结果。
在曲式方面,它无任何国外常用回旋曲式及奏鸣回旋曲式,而是用了近似于传统固定旋律变奏手法的庞大的变奏曲式。
尽管有些评论家认为,《黄河》的俄罗斯风格过分明显,或有的认为旋律性太强,是纯粹的改编曲,就否定它的交响性价值。
甚至有极端人士认为,《黄河》的结构不尽合理,此种种不同看法意见也不无道理,但《黄河》毕竟产生70年代初,当时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演奏普及程度及听众的广泛性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在那一年代有极大的影响和成功,由于这一点,对《黄河》的种种异议也就不为过了。
原版《黄河》有如此大的魅力,深受专家与老百姓乃致世界人民的共同喜爱,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旋律优美动听,取材于冼星海的同名《大合唱》,由于所引用的旋律是大家所熟悉的,容易激起中国人民乃致世界人民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