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名人-王阳明

历史名人-王阳明


•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
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 《论语· 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 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 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 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心即理 龙场悟道


如何学习心学,他提出四点:
第一,立志。要打定主意做第一等人,一切以圣贤的标准 衡量自己。

• • •
第二,勤学。进德修业是不断积淀的过程,要学习知识提 高品德。
第三,改过。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像洗澡一样,去除心 中污垢。 第四,责善。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来劝勉从善。
随着王阳明对心学的讲述,他的门徒逐渐增多,1509年 在贵阳书院的讲学更让他声名远播。
2、年少有为
• 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人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何
处?)
• 私塾先生:“读书做官”。 • 王阳明:“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是读书作圣贤。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 • 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
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 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用兵是不 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 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 力。


7、立院讲学
• • •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升王阳明为南京 兵部尚书,加封他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 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 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
8、总督两广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王受造反。王阳明再度出山。
• 招抚王受和卢苏 • 思想教育 • 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9、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
乡。
•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 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 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 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人物生平
• 1、生而不凡 • 2、年少有为 • 3、步入仕途 • 4、龙场悟道 • 5、评定江西 • 6、平定叛乱 • 7、立院讲学 • 8、总督两广 • 9、病逝归途
1、生而不凡
• 王阳明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
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 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 纵观王阳明一生,前三十年是思想上的浪子,在儒、
佛、道三家之间来回穿梭、选择,龙场悟道后果断以 心学作为一生所践行的理论,一次次迎接考验,一次 次漂亮地完成生活的挑战。他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了 足以让所有人倾佩的人生价值,成为了一代圣人。
历史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
• •
王阳明的故事5.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 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 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 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 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 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 “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 “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 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 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 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 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
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 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 验封清吏司主事。
5、平定江西
•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
荐下,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 (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阳明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2017.1.
王守仁(1472-1529)简介
•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
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明· 浙江绍兴余姚人。 •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
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 孔、孟、朱、王。
• 南赣匪患严重。王阳明利用土匪头目们性格的弱点,
铲除了土匪。
6、平定叛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 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 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 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 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 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
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 申盟誓。
•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
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 也。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
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 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 大光芒。

• •
王阳明的故事2.你来看此花时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 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 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 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 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 学,这算是他创建心学必不可少的前奏。

4、龙场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 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 •

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 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 人,受到民众爱戴。 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
• •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
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
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 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 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阳明学
• •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 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朝鲜 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 王阳明三次证道: • 在贵州龙场论证“心即理” • 在江西南昌论证“致良知” • 在浙江余姚论证“四句教”


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 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 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 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 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 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 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
心即理
•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理”之思想,反对程颐
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和“事上练”
的延伸。心即理是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 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呈现;事上练是说,凡事从 良知出发,去实践中锻炼。出于良知的行为就一定要 做,反过来,所做的事一定都是出于良知。如此,便 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句教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
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 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 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 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四句教画龙 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3、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王守仁在浙江乡试中金榜题名。然而,在随后 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 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 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 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 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