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与心学

王阳明与心学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 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 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常以诸葛亮自 居,决心要做一番事业。
十五岁边关考察。
十五岁之后,一直到他中进士(二十八岁)之前,,研究了 大量的道教的经典,他不仅仅研究,也实践,他修炼的程度也 很高。佛教的程度也很高。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一)童年生活 (二)贵州龙场悟道 (三)平定江西 (四)擒获宁王
(一)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 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一)童年生活
十岁时,(1481年)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 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 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 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 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 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 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 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四)良知学说
良知的说法来源于《孟子》,其含义是指一种"不虑 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对此加以发挥,并引进 《大学》中的"致"字,《大学》说:"致知在格物";"格 物而后知至"。据此,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以为良 知即是天理,从而迸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 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那么事 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即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纳入 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轨道。
(二)思想渊源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并 无具体的师承关系,但从 学术渊源上看是直接继承 了孟轲和陆九渊思想的。
正如《明史•本传》中 所说的一样:“守仁言致 知,出《大学》,良知出 《孟子》。”王阳明学术 思想理论基础的“致良知” 学说,是把孟子的“良知” 说拿过来而加以发挥的。
在宋代诸儒中,王阳明最为推崇陆九 渊。
二、时代背景、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正值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 危机、衰败的转变时期。从英宗 到武宗的几十年间,农民阶级同 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趋激 化,农民起义彼伏此起,规模越 来越大,地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 重,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 商品经济进一步兴起,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因而是商品 经济的发展破坏自然经济的时期, 王阳明的家乡江浙一带尤为突出。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正是在封建社 会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初步发展 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
王守仁 (1472~1529),字伯安, 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 姚人,中国古代著名哲 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和军事家。其精通儒家、 道家、佛教,且具非凡 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 学艺术造诣。官至南京 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谥文成。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 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 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理学大致分为三派: 朱熹理学,认为“理在客观世界”,讲究“格物致 知”; 陆九渊的心学,首先提出“心即理”,他认为,“圣 人之学心学也”; 浙东学派,追求历史哲学,吕祖谦认为道在生活之中, 强调通过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追求理。
所谓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 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 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
在王阳明那里,他完全转换了这个意思,把它转换成 了一个主体我的实践情境,格物致知不再是获得知识的意 思,而是关于道德的实践的,是道德知识的道德实践,要 把一件事做的合乎本心、合乎天理。王阳明对“致知”也 有特别的解释,在他提出良知学说之后,致知就变成了致 良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各得其正叫做 格物致知。更为突出的强调了我作为一个主体在道德实践 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突出了道德实践的主体性。
(二)知行合一
朱熹讲“知行长相须”,但朱熹强调知先于行,从重要 性上认为行重于知,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 益明,强调知和行是并列关系,认为知行相互促进。
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知道一件事情是一 定能够行的,真知即是行,朱熹讲真知未必行,前面的人都 认为“知”“行”是“二”,阳明则认为,“知”“行”是 一。
(四)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 是1519年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 之乱
。平宁王之乱后,经历过百 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 提出了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 旨“致良知”,他认为,良知人 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 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 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 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 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 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 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下。
王阳明与心学
高少轩
老师简介
高少轩,河南濮阳人,传统文化资深学者,师从当代国学 泰斗楼宇烈先生。其学识涵纳儒、佛、道、诸子百家、堪 舆玄学。高少轩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十四岁写古诗词,十 七岁始,用六年时间游历大半个中国。2011年,创办文殊 书院国学大讲堂。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其事迹在《河 南日报》《广播电视报》《现代文学》《做人与处世杂志》 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杂志均有报道及给予高 度评价。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 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 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 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 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 复何言!”。
去世后被谥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 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心学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34岁之前置身朱学; 第二阶段:34—50岁,学说形成; 第三阶段:50岁之后,学说传播。
(三)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
一本之理(天地之道)、 分殊之理(不同之处,对于事物本身而言是完满的)
一本之理作为大一是完满的, 分殊之理作为小一同样是完满的。
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去穷尽天下每一事物之理,二 程讲我们格一些事物以后其他的可以类推,但二程同时有强调要积 习既久,不断积累,只有通过分殊之理的不断还原,获得关于分殊 之理的具体知识,才有可能获得类推的前提和基础,才有可能获得 关于对一本之理把握的前提和基础,这个观点被朱熹完全继承。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 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 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 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 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 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 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 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 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王阳明所讲的“知”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讲知识,认为 人在知道的同时要去做,做的同时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表达知识的过程,知和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知就 是行的起点,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识的最后形态是生活实践, 现实生活是知识的有效性,是知识本身价值最后获得还原的 基本境域。
王阳明坚信,知和行作为一个过程本身的统一性就叫知 行合一,知和行原本就是同一个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两个层面。 王阳明还认为,知行本体原本合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行在王阳明那里还包括思想意识的流动。第二方面讲“良知” 认为良知具有自知性,讲自己对自己的领悟;另一层面,良 知还要显现自己、表达自己。王阳明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朱熹的另一个观点是即物而穷理,就是在一个具体的情景关系当 中要穷尽具体事物的本质之理,朱熹更为强调的是格物本身,认为 格物是致知的前提,如果没有格物我们不可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 知识。
格物就是正心Biblioteka 正心就是诚意、诚意就是致知,作为 一个过程它是完全统一的,所以格物致知不是要事事物物 去求一个理,而是我作为一个实践的主体,如何在道德实 践的过程中去处理好自己的事,使这个事物得其正。
(一)心即理 (二) 知行合一
(三)格物致知 (四)良知学说 (五)天泉证道 (六)万物一体之仁
(一)心即理 “心即理”最早由陆九渊提出,宋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 了一次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思想成果最为丰富的思想文化 运动,即理学运动。关于理学的发展,起点在唐代的韩愈,韩 愈首先提出了关于道统的问题,他坚决反对佛教。 后来到了宋代,出现了“北宋五子”,北宋五子将反对佛教 的浪潮向前推进,更进一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北宋开始,到南宋乾淳之际,也就是十二世纪中叶左右, 理学思想集大成,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
27岁,开始感觉到自己久不得志,为前途惶恐,一日读晦 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 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 无所得;通过反省,便注重循序读书,力求学问精进,以期 “致知”“穷理”。因之前“格竹”失败,又实践循序精致 的读书法未有所得,故对朱熹学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从 此与朱学分道扬镳。
王阳明38岁,在讲学中正式提出“知行合一”的 重要命题,成功的迈出,了独创心学思想体系的第一 步,王阳明首次在贵阳书院讲解“知行合一”对四方 的学者影响很大,贵州也由此始知心学之说。
(三)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 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 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 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弟子对“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南山里的 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 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 在尔的心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