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典型性猪瘟的表现形式及综合防控措施

非典型性猪瘟的表现形式及综合防控措施

非典型性猪瘟的表现形式及综合防控措施刘德娟(泰安市畜牧办公室 271000)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33(2007)02-0030-03摘要猪瘟病毒是猪最重要的病原之一,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导致猪瘟慢性感染,其间不断向外界排毒,直到死亡。

仔猪猪瘟往往是先天感染低毒株猪瘟病毒,出生后又受到持续感染,免疫反应弱,引发非典型性猪瘟,给猪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值得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对非典型性猪瘟的病因分析,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

关键词 非典型猪瘟 表现形式 综合防控由于多年来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防制策略,猪瘟的急性发生和大面积流行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临床上表现形式多样,发病原因复杂,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近来年大有蔓延之势。

在一些猪场,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依靠常规方法很难确诊并消除此类病猪,在猪体免疫状况低下时,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治疗效果差,给养猪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1.1 成年猪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率不高,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多呈隐性带毒,疫情较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免疫力降低。

往往是与其它病混合感染,药物治疗无效,经实验室诊断才确诊有猪瘟病毒的感染。

1.2 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种猪虽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引起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导致繁殖障碍。

1.3 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血斑块,皮下水肿等症状。

有的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

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

后期由于肛门失禁,恶臭异常。

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

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

还有的不显症状,病程长多半在1月左右,自愈后易成僵猪。

1.4 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散养猪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

病程长达1~2个月,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根除。

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

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瘀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

有的猪皮肤干性坏疽脱落后新生瘢痕无色素而呈现“花皮猪”;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

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部分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发育停滞,为侏儒猪(或称僵猪)。

2 病理学变化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

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

仔猪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10)的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

部分猪皮肤发绀。

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

肾、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1~2处小梗死灶。

回盲瓣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

用多种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可查出猪瘟抗原。

3 病因分析3.1 母猪在怀孕期接种猪瘟活苗猪的胎盘屏幕可阻挡抗猪瘟母源抗体通过,但猪瘟病毒则可能穿302007年第2期(总第127期) 疾病防治31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胎儿持续感染猪瘟。

这种病猪对猪瘟疫苗接种所产生免疫学耐性,是繁殖障碍型猪瘟的病因之一。

3.2 猪瘟病毒毒力的增强和变异 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强弱之分。

从慢性猪瘟病例中分离出低毒力的毒株,经易感猪体继代感染后,则可使毒力恢复到强毒。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猪瘟病毒与只有部分免疫力的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然而也不排除猪瘟病毒在免疫的压力下改变其毒力和抗原的某些特性的可能。

3.3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发病猪场往往存在免疫抑制性的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气喘病及伪狂犬病,影响猪的免疫功能,可使猪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常与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并发感染。

有些传染病是引起猪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生产中,发生其他传染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3.4 猪瘟免疫失败 主要是指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接种的密度不高,漏防、遗防的猪只较多。

另外,有的猪瘟疫苗质量较低,效价不高;免疫剂量不足;运输保存不当等因素均可导致免疫失败。

3.5 免疫程序的影响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猪场户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三种免疫程序。

其实,三种免疫程序各有利弊。

第一种免疫程序生产上容易操作实施,但是对怀孕母猪,尤其是怀孕后期母猪会有不良影响,会引起胎盘感染或导致仔猪首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可能母源抗体过高引起)。

第二种即“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 在生产上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仔猪的断奶时间在21~28日龄,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如流产、死胎、返情复配,就会出现首次免疫失败问题。

如果母猪的猪瘟疫苗接种剂量比较大,那么,其抗体水平将比常规剂量接种时高,其仔猪在21日龄断奶时接种猪瘟疫苗,可能会受到血液中母源抗体的干扰,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第三种即“超前免疫”的方法 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初生仔猪内母源抗体极少。

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殖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并且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乳猪无残余毒力,十分安全。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施,如母猪分娩过程可能拖长或者母猪晚上产仔,仔猪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疫苗稀释后保存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3.6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

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

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时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和母源抗体的整齐度。

3.7 疫苗效价的影响 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

此外,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而影响免疫的效果。

3.8 疫苗剂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猪瘟细胞苗其效价低于国际标准,显然在猪瘟不稳定地区应用1头份剂量,不足以切断猪瘟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

据报道,对于那些处于半免疫状态的亚临床感染的病猪(无临床症状),若在此时仅接种1~3头份猪瘟活疫苗,非但不能产生免疫力,反而能刺激其引发非典型猪瘟。

3.9 应激因素的影响 仔猪出生后要注射一系列的保健针、防疫针,还要进行剪牙断尾,编耳号等出血性手术,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的应激,而且在猪瘟污染的猪场内,也是一种危险的传播途径。

其它如养殖户为提高经济效益,往往尽可能多地增加饲养数量,常常导致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应答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失败。

饲料变质发霉,如黄曲霉、褐曲霉等产生毒素都能抑制免疫应答。

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时,会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的数量,从而导致免疫滞后。

3.10 药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因此,在免疫前后,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4 综合防制措施“预防为主”是控制猪瘟的主导思想。

猪瘟的预防必须是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防疫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卫生预防措施,定期消毒,严防病原传入;购买质量可靠的疫苗,注意运输过程和使用前疫苗保存,高温和温差变化大易使疫苗失效;已过期或已失真空的疫苗不要使用;防疫注射要做到头头免疫,在疫情流行的猪场最好能做到一猪一针,至少要做到一栏一针。

针对非典型猪瘟的特点,其综合防制措施如下:4.1 重视猪瘟的抗体检测开展猪瘟的抗体检测,不仅可了解免疫的效果和疫苗的质量,还可及时检出低抗体的病猪,淘汰隐性感染的母猪。

通过免疫检测,还能为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前检测猪瘟抗体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ELISA法和间接血凝法等。

保证空怀母猪母源抗体不低于1:64,分娩母猪不低于1:32。

4.2 规范免疫接种操作规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

一般认为母源抗体效价降到1:4~8时是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

同时加大剂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

可供参考的免疫剂量为种猪4~5头份;仔猪2~3头份;仔猪母源抗体在1:32以上时,以4头份疫苗剂量的免疫效果最佳。

免疫程序应根据各场具体情况建立,规模猪场一定要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免疫注射。

不能测抗体则可参考以下免疫方法:仔猪在20~25日龄用猪瘟活苗进行首免,每头仔猪接种2头份;60~70日龄用猪瘟活苗进行二免,每头接种3~4头份;种猪在200~220日龄用猪瘟活苗进行三免,接种4~6头份。

种用成年公猪每年补防2次,每次接种4~6头份。

经产母猪在断奶时或配种前补防1次。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仔猪早期感染猪瘟,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2头份,注射后1~2 h让其自由吮奶,第2次免疫在30~40日龄进行,每头接种3~4头份;种公猪、种母猪1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

4.3 及时准确诊断发现可疑疫情,立即采集血清和病料,送至有关单位作抗体和抗原的检测。

测抗体是为本场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科学的根据,而测抗原才可以发现病原,确诊疾病。

一旦确诊存在非典型猪瘟的猪场,应立即对易感猪进行检疫,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体温高达41℃以上呼吸极度困难(数种病并发感染)为重病猪,治疗无望应立即淘汰。

二是体温略高,约40℃左右,全身体况尚好,可用大剂量猪瘟活疫苗(10~15头份)1次注射。

继而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及维生素C 肌肉注射,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