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PPT课件
拓展延伸
在《枣儿》一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枣儿以 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充满了深厚的思想底
蕴。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种你熟悉的动植物(如
竹子、牡丹、白鸽等)。(100字左右) 我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 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 余寒时, 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发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 刺破硬土,甚至穿过顽强的石头,然后脱去层层笋衣,披上 一身绿装。暑尽冬来,它又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 时而常茂,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竹子的这种强大生命力, 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 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正是这种精神吗?
合作探究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剧中哪些地 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比如,老人请 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 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 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 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 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语言赏析
“迷路了吧?”一句中的“迷路”有什么 含义?
这里的“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 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 神家园的失落。
“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 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这句台词有什么言 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老人的儿子永远记得自己的 故乡。
语言赏析
如何理解“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中的“巧克力”?
合作探究
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 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 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 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 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 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 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 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 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
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
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
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
影,喻示的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
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
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
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
拓展延伸
《枣儿》一文发出了对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 《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亲情回 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 饭菜等儿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 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那么,请你围 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_儿__女__是__父__母__永__远__的__牵__挂__—__—__常__回__家__看__看_ 。
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 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 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 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 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 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呼应开头,又强化了剧 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天天喊”,指的是劝导误入歧途的人。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1、采用童谣,前后呼应,深化主题。
剧本的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同一首歌谣, 首尾呼应,深化中心,结构严谨。开头用来渲 染气氛,交代背景。结尾也用了同一首歌谣, 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 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2、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
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 声或苍凉,或稚嫩的呼喊声,不只是一份期盼, 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 的耐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枣儿” 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 的家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再朗读一遍剧本 中的童谣,让我们的声音回响在农村,回响在 城市,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合作探究
本剧中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什么叫象征?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
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剧中,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 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 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 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 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 隐喻,一种象征。
“趴”“踩”“骑跨”几个动词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老人不顾年迈帮男孩摘枣儿的情景, 表现出老人对男孩的喜爱。
语言赏析
“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 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 子”一句中的两个“枣儿”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怎样的感情?
不一样。前一个“枣儿”指老人的儿子; 后一个“枣儿”指树上结的枣子。
语言赏析
“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老人希望儿子回来吃枣儿; 二是老人希望有人来吃枣儿,以解孤独、寂
寞之情。 为下文男孩来吃枣儿做了铺垫。
语言赏析
分析“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 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来,让男 孩骑跨在肩上摘”这两句中的“趴”“踩” “骑跨”的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老人与男孩做了怎样的约定?你如何理解他 们的这一行为?
老人与男孩拉钩约定:男孩还会再回来看 老人。
因为老人和男孩在一起时感受到了亲情 的温暖,所以他们约定男孩还会回来看他。
拉钩这一行为正是他们对亲情的渴望的 真实体现。
合作探究
你如何看待文中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 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 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 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 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 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 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合作探究
说说剧中的男孩是个怎样的形象。
剧中的男孩,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 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 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 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 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题目解说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 是人物之间的话题;老人与男孩围绕 “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整体把握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 不同?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
父亲。
整体把握
请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 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 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 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 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 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 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 家乡的“枣儿”。
合作探究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人物——老人的儿子和 男孩的父亲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 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 旧家而另成新家,说明他也向往城市的生活。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处于 急剧变化中。
话剧 枣 儿
孙 鸿
2019/8/28
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 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 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 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 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 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 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合作探究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 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 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 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 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 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是人 物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 与“枣儿”密切相关。
写作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 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 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 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 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 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 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 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 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合作探究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从中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①儿子“枣儿”这一名字的来历 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④枣树的由来 ⑤枣儿掉落吓跑鬼子保护自己 ⑥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时而“自豪”“开怀大笑”, 时而“沉默”“闪着泪花”“心事重重”,流露出 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 热爱,还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 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从侧面表现老人的儿子被外面的新事 物吸引,不回来看父亲。
语言赏析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 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 来的。”这句台词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 “不认识回家的路”还比喻情感的迷失、人 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表明人们接 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思想,而遗忘了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