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

大量用于研究陶器、瓷器等使用周期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

考古类型学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和分析,研究和方法论,是受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又称标型学或者器物形态学。

通过对考古遗存形态的排比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凡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并且延续了一定时间的考古遗存,都可以进行类型学研究。

考古类型学的局限性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

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

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

类型学研究只是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的一种。

进行考古类型学分析的一般步骤物品的形态变化,虽然有一定的顺序,但当刚刚被发掘出来的时候,这个顺序是以错乱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怎样才能从这种形态中找出头绪、整理出顺序呢,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按下列几个步骤来进行工作。

1(确定物品的共存关系通过严格的田野发掘而得到准确的层位关系,是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

因为:第一,知道了一群或若干群物品的共存关系;第二,知道了某群物品和另外一些成群物品在层位关系上的差别。

这两种情况,特别是第一种情况,是进行类型学工作的基础。

2(归纳共存器物的组别一个发掘地点得到的有一定共存器物的单位,数量往往很大。

要把每一个单位逐个同其他单位比较,工作量会大得难以承担。

这就应当先归纳各单位的组别。

每个单位的具体内涵,自然各有差别,但总是可以归纳成若干组别。

这种归纳,首先要考虑器别上的共同性,其次要考虑各器别形态上的共同性。

也就是先根据器别组合上的共同性,把全部单位分为若干大组;每个大组之内,再根据同类物品形态上的共同性,分为若干小组。

3(按层次关系初分各组别的早晚出土物形态演化的顺序,由于存在着制作时间和埋入时间的距离,也由于新、旧形态可能存在的交错现象,同其层位关系可能发生出入;但从总体情况来说,物品的演化顺序同其层位关系,基本是会一致的。

因此,先从已归纳出的各组别所属层位关系出发,观察各种遗物形态变化的趋向,就很容易得到启示,能较快找到比较许多物品形态差别的关节点。

当然,在比较形态差别的整个排队过程中,最初的考虑后来总是会发生一些反复和调整的,但先做这一步工作,可以避免开始时不知从何下手的处境,加快进程。

4(确定器别和选择典型器物寻找器物形态变化过程的工作,只能是在同一种器别内进行,正确区分器别,就是研究器物形态变化规律的首要基础。

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把用途完全一样的东西,定为同一器名;用途不一样的,则分为不同的器名。

用途是决定物品形态的诸因素之一,用途相同的,会有基本一致的形态特点,所以确定器别的工作,主要还是形态的归类。

有时同一器别内也会出现某些较大差别,但同一器别形态是有一个幅度的,幅度的大小,是以提供相同用途为界限的。

各单位、各器物组别所包含的器别会是很多的;各器别的形态变化速度及其变化的差异程度,又不会一致。

为了能较快地看出各组别、各单位的发展序列,可以选出若干典型器物,着重进行排比。

所谓典型器物,应当是一些大量使用而又是易于破碎的东西。

使用量大,才能在各遗迹单位有较多发现,便于比较;易于损坏,又使它们抛弃时间与制作时间的距离不会太远,便于确定真正的共存关系及其出土单位的时间。

在进行整理工作时,一般是拿陶器(尤其是较早的遗存)和瓷器(尤其是较晚的遗存)作主要排队标本。

典型器物通常就在陶、瓷器中选择。

对商、周时期墓葬的(尤其是中型以上的墓葬)整理工作来说,也会在青铜礼器中挑选。

典型器物还应具有形态的变化速度较快和变化幅度较大两大特点。

各种器物应该选择对变化比较敏感的,而不是比较迟钝的为典型器物。

典型器物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

挑选多少器别和选择什么器物,都只能依具体情况而定。

在一般情况下,普遍性大和变化特征明显,总是典型器物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

5(确定各器别内的型别和式别选好排比单位和器别之后,就要对每一件东西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找出差别。

尽管会先从典型器物入手,但最后应尽可能地把每一种物品都作比较。

人们的直接观察,最容易感觉出各种物品的形态差别。

可以把需要进行比较的物品,按器别集中在一起,进行直接观察,按照形态不同,分为若干式别,然后把接近的式别靠在一起,连成一条长链。

这就是一个形态变化序列。

各共存器别的变化序列当然要互相参证,互相检验。

合理的序列应该是彼此无矛盾的。

一个器别同时并存几种各有自身演化轨道的形态,就可以确定为不同的型别。

应当在型别内再划分式别。

只要把型别定准确,一些看来是形态很乱的器别,也一定能把演化的顺序排得很顺当。

还要注意上面说过的轨道数量可能中途发生变化的情况,所以型别的多少,不一定是始终不变的。

正因同一器别往往存在不同的型别,器物的形态差别,常常要用型和式这两重关系来表示。

型、式确定后,就要给以编号。

当然应把型别号放在前面,式别号放在后面,即有两层符号。

关于型号,可以把最多见的、最主要的或是最早出现的型别,给以开头的号码。

关于式别号,无疑应按演化的顺序,依次编号,有几个变化阶段,就有几个号码。

考虑到当今国际通用的习惯,型号以使用大写拉丁字母A、B、C为宜。

6(根据器物组合和各种器别的型、式变化来划分期别拿一个遗存的成批东西来作分期研究,会见到器物组合上的不同和单种器物的型、式差别。

一般器物组合的变化发生得较慢,器别内的型、式变化,尤其是式别的变化比较频繁。

因此,通常把式别变化作为划分期别的基础,组合变化则认为是较大的期别之差,同一期别内部又可因变化程度不同而区分为期、段。

对遗址材料的分期方法,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不过,因被整理的材料绝大部分是破碎陶片(动物骨骼不是类型学分析对象,故不计入),具体工作步骤当然有特点,主要是应尽可能搞清楚原来还是完整器时候的器物组合及其型、式情况。

工作可以大致这样来进行:1、区分陶系。

把每一单位内的全部陶片,按陶质、陶色、纹饰、制法的不同分成若干陶系,每个陶系内再依素面、绳纹、篮纹、方格纹、彩陶等纹饰来分类,并区别它们是手制还是轮制,最后逐系、逐类登记陶片数量和统计每系、每类以及不同制法的百分比。

因器物的大小有很大出入,破碎程度也不一样,纹饰又可能或是遍布通身,或只是局部存在,记录不同陶片得到的数字和比例,并不等于器物组合的本来面貌,但这总是了解器物原有情况接近值的一种办法。

2、复原和辨认每个陶系内的器别。

把每个遗存内的器别及其形态了解得愈详细,对其文化性质和所属时代的认识才可能愈深入。

遗址中发现完整陶器或可立即复原的器物是很少的,只有经过大量的拼对工作,才能复原出一批完整器形。

知道完整器形,碎陶片原属的器别是不难辨认出来的,所以应力争把不同的器别,甚至包括其不同的型别和式别,至少复原起一件标本。

如果做到这一点,大量碎陶片应归属什么器别,就能基本判断出来。

3、统计各单位的器别种类及其个体数字。

已复原的器物,个体数字很好统计。

大量碎陶片只根据腹片是很难知道原来的个体数字的,可以据口沿或底、足来统计。

古代陶器皆手工制作,不同个体的大小、色泽、厚薄不会完全一样,分辨各口、底、足所代表的不同个体的工作是不难进行的。

这步工作和上两步工作很难绝对分开。

如果复原的器别很多,基本种类已齐全,通过碎片而看到的原有各器别的个体数,应当能基本反映当时使用陶器的本来情况。

这样,只要制作各单位所出陶系及各陶系内的器别和个体(包括型、式)数字的统计表,出土物内涵就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记录,其他各种陶器的统计表自然都不需要了。

如果因各种条件限制,这步工作做不充分,就要保留陶片统计表,并在各陶系下,记录已知各器别的个体数。

无论是哪一种表,各项目在全部陶器中所占的百分比都要统计清楚,因为这种百分比,正是说明各文化或是某一文化内部各期别特征的一项重要内容。

只要把陶片的整理工作做到这个程度,遗址材料和墓葬材料的分类、分期工作,方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考古类型学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概况正是为了通过实物辨料来研究人类历史的需要,人们终于找到了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而有了这两种方法,考古学研究历史的能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因此,可以说是有了地层学和类型学,考古学才真正从传统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利用古代遗留的实物资料来恢复人类过去时代面貌的科学。

这样讲,当然是仅就学科本身的范畴而言;对一个考古学者来说,为了达到研究历史的目的,自然需要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整个考古学科来说,又必须有许多其他学科的配合工作。

地层学是科学地取得考古资料的方法论;类型学则是科学地归纳、分析考古资料而加以分类的方法论。

如果说,前者是从地质学中引进的一种方法,那么,后者也可以说是从生物学中得到启示而产生的一种方法。

当然,考古学中的这两种方法沦,不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和生物学中的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其自身特点。

为了区别起见,似乎把它们叫做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更准确些:当然,一般即可简称为地层学和类型学。

当类型学的运用从单种器物、单种遗迹现象的分型分式法,发展到包括成组器物、成组现象的遗迹单位的分型分式法以后,便可以在一些同时存在而内涵有别的单位中,看到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划分情况,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面貌,提供一个新发现的、真实的基础。

这无疑是类型学方法的重大进步。

在运用类型学方法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展系列及其相互关系方面,六十年代时苏秉琦先生又从分析仰韶文化开始,注意到对许多考古学文化要划分其区域类型问题。

到八十年代,他又系统提出了要从“区系类型”角度来探索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的原则;讲具体一点,就是要分区、分系、分类型地寻找各考古学遗存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

这又是我国类型学方法的新的重要发展。

二、考古类型学的范畴及其作用考古学中的类型学,最初是为解决年代学问题而产生的。

人们从排比钱币、武器、工具、容器、装饰品的形态和图案的变化序列而开始了类型学的研究。

直到现在,类型学方法还主要被用来研究器物的演化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