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18·安徽宿州一模·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2.(2018·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测验题·18)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D.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3.(2018·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1)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该学者()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4.(2018·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题·29)有一对联概括孙中山先生一生功业,“行二百年独创名言,视孔仲尼、马克思、卢梭皆如无物;后廿四史别开生面,合朱元璋、华盛顿、列宁而为一人。
”下面对这一联解读错误的是()A.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堪比列宁B.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堪比朱元璋C.创立共和政体,功成身退,堪比华盛顿D.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堪比华盛顿5.(2018·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六·26)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D.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6.(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14)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
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
”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A.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优7.(2018·河北邢台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题·40)《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垦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8.(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10)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
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A.社会习俗发生变革 B.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C.民众思想比较保守 D.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9.(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9)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
……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
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
”材料意在表明()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10.(2018·河南林州一中高三12月调研考试题·27)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
”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二、材料阅读11.(2018·山西晋中高三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题(A)·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
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述“双重分权”机制。
(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
(14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国人中的影响力及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没有涉及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也没有涉及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说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得出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材料“国家是人民所共有”的体现,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是材料“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的体现,故B项错误;参议院是代议制的体现,参议院选举的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体现了代表人民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了政治是人民所共管,故C项正确;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是中华民国的政体,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不是强调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故A项错误;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可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性质,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该学者未正确客观评价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据材料“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可知未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中主张平均地权,逐步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这一主张比列宁《土地法案》内容与意义类似,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主导进行的辛亥革命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与朱元璋灭元建明,光复汉人天下有类似之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创立共和政体后,把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功成身退,与华盛顿在任两届总统后拒绝连任有类似之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清末新政中有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此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而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清末新政中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以没有使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而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清末新政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孙中山对太平天国教训的吸取,故A项错误;材料“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是对政治革命不彻底的警惕,与辞职的无奈无关,故B 项错误;材料“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是对政治革命不彻底的警惕,是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已经确立,材料反映出对巩固民主政治的担忧,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并没有能够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民国初期“强行剪辫”“挨了一砖头”,可知此时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但并不能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革,故A项错误;民国初期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说明民众的思想还非常保守,故C项正确;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并不是突出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革命给农民的是一无所有”“开始淡薄起来”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想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解决民生问题,故B项错误;1912年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一些革命纲领基本实现,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初期曾赢得一定的支持,但在1912年后,由于革命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变化,所以人民对革命的热情淡薄下来,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特别是后来脱离了群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