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自然地理与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 年8月一 . 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及形成原因: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
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
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
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
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
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
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8.22——2015.08.29实习路线:2015.08.22 庐山博物馆->芦林湖2015.08.23 宾馆->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石门涧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2015.08.25 宾馆->大教堂2015.08.26 宾馆->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2015.08.28 宾馆->黄龙寺旁2015.08.28 宾馆->三叠泉实习目的: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地质地貌学》、《地理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
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
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
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5 、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三、实习记录及内容:时间:2015.08.22 星期六晴路线:庐山博物馆->芦林湖芦林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
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
为庐山添一胜景。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
芦林湖是1955年建成的人工湖。
水库堤上建有芦林桥,长120米,高32米,湖水面积200亩,两座彩色的湖心亭倒映湖中,湖上碧波映群峰,青山绿水,为庐山胜景添色不少。
庐山博物馆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
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
别墅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
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
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2015.08.23 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石门涧黄龙潭河谷断裂作用,水流自裂隙流下,是断层发育而成石门涧产状:倾向265°倾角60°描述:石门涧箱状峡谷,是指谷坡直立,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
多形成于岩石坚硬且垂直剪切节理发育,河流快速下切的地段。
石门涧本是一条冰川U型谷,冰后期由于冰川消融侵蚀基底岩石,加之砂岩中垂直剪切节理发育,被流水改造成了箱状峡岩。
对面山为一背斜,枢纽处有一大断裂,近南北走向,河流直角拐弯;山体上有三条沟谷,其中相邻两条走向基本一致,而最深、流水最多的沟谷是大断裂所在。
鹰嘴石:鹰嘴石是由于此处岩石非常坚硬,而周围岩石相对又比较软弱,岩石在断层,节理裂隙等共同作用下变得破碎,后期渐渐掉落,最后就剩下了那块坚硬的岩石飞突于空中,形似鹰嘴,故叫鹰嘴石.鹰嘴石在作为景区一大亮点的同时,也可能是危险所在,因为鹰嘴石的临空面非常大,一旦内部被压住的岩块被切断,比如受断层影响,或竖直节理裂隙的切割,就极易掉落,后果不堪设想.滑脱褶皱:千佛峰滑脱褶皱较为典型,岩层在滑动中强烈变形,似乎杂乱无章,形态万千,好象有众多佛像坐在一座山峰上。
一般滑脱褶皱越向上部的白由空间,褶皱变形越强烈。
滑脱褶皱是在伸展应力条件下,岩层间沿润滑层产生浅层次拆离形成拆离滑脱正断层,断层上盘的岩层向下远距离滑脱并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滑脱褶皱。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
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
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
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
剪刀峡描述:剪刀峡为一大断裂,走向为320°,周围有4条次生断裂,酷似剪刀状,故称为剪刀峡;主断层延伸很远,穿越公路一直向上。
谷地由石英砂岩等构成,是罕见的第四纪冰川U 形套谷。
据李四光学说解释,这是由于冰川时期形成最初的U形谷,经流水冲刷、侵蚀,将两边河床上的岩石打磨、搬运后而形成的。
小天池描述:小天池谷地属于宽谷之一,向东北方向倾斜,由大校场层长石石英岩组成,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容易侵蚀破坏。
小天池为外动力作用沿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为次生谷。
成因:褶皱隆起过程中,处于背斜构造轴部的天池地区,其走向与背斜构造轴向相垂直,周围西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上的断裂比较发育,分别形成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的具有反时针方向扭动的压扭性断裂和与地质构造方向垂直的张扭性断裂,构成一种网格状构造。
这“一扭一张”,控制了天池及东、西小天池的外貌和走向,这种来自地壳内部的力量成为天池形成的内营力。
而天池的真正形成,还得益于冰川作用的外营力。
否则,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谷或洼地而已。
曾有两个说法:一是冰川成因说,是第四纪冰川刨蚀的冰斗演化形成的湖盆,因积水而成;二是寄生火山口成因说,说小天池是与天池主火山口同时喷发的小火山口,后来,积水演化而成了这宁静秀美的小天池。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大月山水库位于庐山大月山北部,高程1240m,一面环山,三面为坝体,所倚山体是其水源补给源,共发现三股表面水流,山体植被茂盛名为防止土体流失奠定了一定基础。
该坝体为均质土坝,内坡面干砌石护坡,但其砌筑质量较差,护坡石经微风化,破碎程度较轻,但坡面却不均匀,有局部沉陷。
外坡采用草坪固坡,为新植草坪,坝上路面为沙土路,存在大暴雨条件下坝体土体流失的隐患。
描述:芦林湖东侧冰碛泥砾剖面:该剖面是40——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积物,由黄棕色泥砾组成,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埋藏着冰川条痕石,熨斗石。
同时,该剖面也是庐山第四季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剖面由两条冲沟汇聚成一沟谷。
冲沟的成因:1)冰川的冰劈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再由冰川的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岩石搬运走,从而形成小沟。
2)冰期结束后,水流的冲刷作用和下蚀作用不断磨损沟壁和沟底使得小沟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2015.08.26 宾馆->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月照松林在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由街心公园延绵到林间小道,便达此处。
这里盘岩悬露,纵横叠置,嶙峋怪特,上下左右全是松树,夺空拔起,宛如一支浩瀚天兵集结,翠影婆娑,石壁上有陈三立题的“虎守松门”和“松涛虎啸”等石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这里是观赏皓月的胜地。
每当月中十五左右,晴空夜晚循松林路至此,望着那空玉轮般的月亮,就象一盏天灯,悬挂在银灰的松林间,显得分外优美宁静。
飞来石成因:1.泥石流2.冰川如琴湖天桥描述:天桥上为一小型滑坡体,到顶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裂隙等显著特征。
天桥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内部充填了许多豆荚状石英脉(成因:正断层张裂形成),天桥临空面很大,所以为一特色景点。
天桥下为锦锈谷,两者间有一走向为南北朝向的沟谷,流到锦锈谷时河流直角拐弯,沟谷两侧还有断层崖,在同一高层上经测得两翼岩性不同,一翼为石英砾岩,一翼为长石石英砂岩,并且测得产状倾角74°和75°,所以足以证明天桥处为一断层!锦绣谷是冰川U形谷,谷长约1600米,是110~90万年前冰川刨蚀作用的结果,后经流水侵蚀和崩塌作用,谷被改造成两壁呈悬崖状的嶂谷。
天桥成因:经正断层切割作用后,山体下部份岩石变得很是破碎,又后期的长时间流水作用的冲刷,把底部掏空,形成极大的临空面,造就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