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脂的鉴别检
羊脂中由三饱和酸组成的甘三酯含量是可可 脂的10倍,而由二饱和酸和一不饱和酸组成 的甘只酯仅为可可脂的一半,羊脂只能作 为工业用油,而可可脂是制作糖果的专用 油脂。采用胰脂酶水解技术和高压液相色 谱分析技术可对油脂中甘三酯组分及结构 进行分析。胰脂酶水解技术主要分析测定
油脂甘三酯的Sn-2位脂肪酸组成。
菜籽油:优质的菜籽油呈黄色至棕色,
清晰透明,具有菜籽油固有的气味。菜籽 油中维生素E含量,在各种食用油中是较高 的,还含有胡罗卜素、谷氨素等。
菜籽油中含花生酸0.4-1.0%,油酸14-19%, 亚油酸12-24%,芥酸31-55%,亚麻酸1-10%。 不过菜籽油中缺少亚油酸等人体必须脂肪 酸,且其中脂肪酸构成不平衡,所以营养 价值比一般植物油低。另外,菜籽油中含 有大量芥酸和芥子甙等物质,一般认为这 些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不利。如能在食 用时与富含有亚油酸的优良食用油配合食 用,其营养价值将得到提高。
总羰基价——对食用油脂中羰基价的测定,国家标
准检验方法为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其原理是:
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苯腙,在碱
性情况下形成醌离子,呈褐红色或葡萄酒红色,测
定吸光度与标准比较定量.
三、几种植物油的特点
花生油:优质花生油色泽淡黄至棕黄色,清
晰透明,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任何 异味. 花生油含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含油酸 41.2%,亚油酸37.6%)。另外还含有软脂酸, 硬脂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19.9%。
第一步 经典理化特性检验
油脂的经典理化特性分析包括: ①油脂的气味、滋味, ②折光指数, ③比重, ④皂化值, ⑤碘值以及个别油品定性分析。
特殊情况下还包括:
⑥轻值,
⑦熔点,
⑧ 膨胀性等测定。
由于每种油的经典理化特性数值范围很宽, 很难用一种方法确定掺伪油脂的种类和数 量,往往需要用几种经典方法结合在一起 进行评价。
杂质的测定(GB5529-85)
植物油脂中的杂质为不溶于石油醚等有机 溶剂的残留物。如磷脂、蛋白、黏液、固 醇、水等非油脂性物质
(3)色泽: 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
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 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4) 透明度:
小磨香油与大槽芝麻油可通过磷脂含量不 同进行检验。
桐油的掺伪可通过桐油的热聚合实验(亦称 华司托实验)检验桐油中有无其他油脂的掺 伪,也可由亚硝酸钠法检验其他植物油中 有无桐油的混合等。
(三)食用油掺入非食用油的检验
1、掺入桐油的检验
桐油是一种工业用油,因其含有的桐子酸(9-11-13 十八碳三烯酸)甘油酯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所以 桐油绝对不准食用,否则就会引起严重中毒。轻者为头 昏,胸闷,一般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 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死亡,但是由于桐油干燥,无 异味,色泽好,价格低,且与食用植物油(豆油,花 生油)的感官性状极其相似,就有一些个体小贩以此 来代替食用油,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业油不 能食用,同时加强食用植物油的管理以免此类事件的 继续发生。
棕榈油:油烟小,耐储藏, 精炼油呈黄色
或柠檬黄色。广泛用于烘烤食品、油炸食品等。 精炼棕榈油凝固点27-30℃。棕榈油常温下是 凝固的。夏季容器下部有白色沉淀的可流动的, 而冬季为淡黄色凝块。由于价格较低,多被掺
入其它食用油中。
芝麻油:优质的芝麻油呈棕红色至棕褐
色,清晰透明,有微量沉淀物,具有芝麻 油固有的香味,耐藏性较其他植物油强。
豆油:优质的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完全清晰
透明,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味
大豆油中含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 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大豆油的脂肪酸构成较好,它含有丰富的亚 油酸,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 管疾病的功效,大豆中还含有多量的维生素E、 维生素D以及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健康均非常 有益。
通过测定橄榄油中特殊微量成分红二醇含量变化 检验头道橄榄油中是否含有饼渣浸出橄榄油,头 道橄榄油中含有1.5一3.0 mg/100g微量的红二醇, 饼渣浸出油含60一90 mg/100 g红二醇,远高于头 道橄榄油中红二醇的含量,如测定头道橄榄油中 红二醇的含量较高可判断头道橄榄油中掺有饼渣 浸出油。
精制米糠油是非常好的营养健康油,此油 的掺伪分析也可通过角鳖烯、街醇、生育 三烯酚及谷维素的含量等检验判断。
玉米油和葵花籽油虽然亚油酸含量接近, 但它们所含的特殊微量成分明显不同,玉 米油含a-谷街醇,而葵花籽油主要含a一生 育酚和含量为0.1%一1.5%的含氧酸,因此 可通过此差异性进行掺伪分析。
花生油中所含脂肪酸的特点是含十八碳以 上的饱和脂肪酸比其它植物油脂多,因此 它的混合脂肪酸很难溶解于乙醇,在较低 温度(10℃以下)发生混浊甚至凝固。 纯净花 生油的脂肪酸在70%乙酸溶液中的混浊温度 是39-40.8℃,用此温度可以鉴定花生油是否 纯品。花生油是优质烹调油和煎炸油,在 油酸-亚油酸类中,它的抗氧化稳定性较高。
➢ 未精炼的机榨毛油及变质油(P46) ➢ 以低价食用油脂掺入高价食用油脂 ➢ 在食用油中掺入了非食用油 ➢ 用煎炸餐饮残油替代使用 ➢ 地沟油的回收利用 ➢ 动物油的非法回收利用
从阴沟里提炼食用油,成本极低而赚头很 大
➢ 以低价食用油脂掺入高价食用油脂中,如牛油掺 入猪油中,豆油掺入花生油中,棉籽油掺入芝麻 油中
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
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油脂的 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沉淀物少,说明 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食用植物油理化指标
(1)熔点----是指油脂由固态溶化成液态的温度,
也就是固态和液态的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可了 解该种油脂的纯度。 测定方法:试样在熔化前常发生软化状态,继续加热 直至玻管内的试样完全变成透明的液体为止,立即 读取当时的温度,即为油脂的熔点。
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质量 (g) 。
碘价直接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取决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
酸的性质与含量。 各种油脂中脂肪酸的含量都有一定范围,通
过碘价的测定,有利于了解油脂的组分是 否正常。
(5)酸价—— 中和 1 g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 需氢氧化钾的质量 (mg)。
酸价是反映油脂酸败的主要指标。
(2)凝固点----油脂由液态变为固态时的温度,
各种油脂的凝固点都是一定的,所以测定油脂的 凝固点,可用以衡量其纯度的高低。
(3)皂化价—— 中和 1 g 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 (游离+ 结合的)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 (mg)。
皂化价可对油脂的种类和纯度进行鉴定。
(4)碘价--- 100 g 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
(6)过氧化值—— 滴定 1 g 油脂所需用( 0.002 mol/L ) Na2S2O3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过氧化值的大小是反映油脂是否新鲜及酸败 的程度。
(7)羰基价---油脂受环境(空气、温度、微生物、
热、光等)影响,使油脂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进一步 分解为含羰基的化合物,这些二次产物中的羰基 化合物(醛、酮类化合物),其聚积量就是羰基价 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物的含量和酸败程度。
第三章 食用油脂的掺伪检验
一、食用植物油的感官检验
(1)透明度 在一定温度下,静置一定时间
后,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浑浊物质的程度。影 响透明度的主要有水分、磷脂、蛋白质等非甘
油酯类物质。
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 透明。
(2)油脂杂质 油脂杂质多,不仅影响使用
价值,而且对安全储藏也有影响。
举例
例如市售花生油中很多用棕榈油、棉籽油、 菜籽油及其他油脂进行掺伪,为准确判断 花生油是否掺伪及掺伪油脂所占比例,常 利用油脂碘值、混浊度实验及冷冻试验等 经典理化特性数值分析,通过几种方法相 结合进行掺伪油脂的测定,可初步判断出 该油脂是否掺伪。
花生油中掺棕桐油、菜籽油的检验 结果如表1、表2所示。
棉籽油中含0.5%-1.2%具环丙烯基结构的
脂肪酸在Halphen实验中显红色,可由 Halphen实验显红色检测出花生油、棕榈 油、芝麻油、大豆油及菜籽油或其他油中 含有1%棉籽油的掺兑。
动物油中含胆固醇,植物油中不含胆固醇, 通过测定植物油中胆固醇含量可判断植物 油中是否掺入动物油。如植物油中胆固醇 含量高就可证明掺有动物油。
芝麻油中含油酸35.0-49.4%,亚油酸37.7-48.4%,
花生酸0.4-1.2%。芝麻油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成 分,而含有特别丰富的维生素E和比较丰富的亚油 酸
色拉油:去除固体脂和蜡质,是精炼油在经
脱色、脱臭、脱酸、脱胶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高级 食用植物油,一般无色、无臭、无味、澄清、透 明,耐低温,储存时稳定性好。不含胆固醇,富 含大量亚油酸和维生素E。
第四步 特殊成分分析
个别油脂中含有很少量的特殊结构或特 殊成分,常见的有叶绿素、角鳌烯、红二 醇、谷街醇、豆菌醇,生育酚、生育三烯 酚等,不同油脂的特殊成分或特殊结构有 很大的差异。因此,可利用这些差异性对 油脂进行掺伪鉴别,此检验方法可认为是 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一种分析技 术。
这一特性分析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情况:
此外,油脂水分及挥发物、酸价、油脂密 度、过氧化值、折光指数等也与油脂品质 密切相关。
三、食用植物油脂的理化检验
相对密度的测定 折射率的测定 皂化价的测定 水分和挥发物的测定 杂质的测定 色泽的测定 不皂化物的测定 酸价的测定 碘价的测定
四、常见掺伪油脂的鉴别检验
(一)掺伪现象
根据各油脂脂肪酸组成和主要脂肪酸含量 的变化,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掺伪油脂的含 量:
第三步 甘三酯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下,可由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变化 情况来判断油脂的掺伪,但不能作为绝对 的依据,因为有些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含 量可以非常接近和相同,但决不是两种相 同的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