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学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双语教学普及进程的不断加速使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语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将全疆教育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面建成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双语教育的深入推进,一些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政策措施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双语教学主导模式的选择存在简单化倾向,引发突出问题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是新疆各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多语环境构成了新疆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
从国家文化利益的角度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弘扬国家文化多样性,增加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战略资源储备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新疆大力推行的双语教育主导模式却会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的弱化。
根据在《新疆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语发展规划(2010—2020年)》(新政发[2011]30号),新一轮双语教育推进过程中将采用两种双语教育模式。
模式一是指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模式二是指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尽管这一文件中对全区各地小学采用模式一或模式二做出了较为灵活的规定,但模式二依然是主导性和导向性的目标模式。
这意味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双语教育体系设置中依然是“加授课程”。
从教学语言到“加授课程”的改变,不仅会减少少数民族语言在课堂上的运用,而且会全面减少少数民族语言在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少数民族语言从区域性社会交际语言向社区交际语言、族群交际语言和家庭交流语言转化。
这种功能上的转型必然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大量减少,从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语言的现代化转型。
这样的后果既不符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心理期待,也不符合中华民族长远的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
在新疆一些较早推行“以汉语授课,加授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模式的地方,某些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少数民族语言地位的弱化不利于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在国内、国际各种因素的催化下,新疆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语言在新疆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极为看重。
这是在全疆推进双语时无法回避、也无法绕行的现实。
目前在全疆推行的“汉语授课,加授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却透露出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受到弱化的消极信息。
这使不少民族群众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前景产生担忧。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意甚至是不能够公开表明内心的担忧。
这就为“双语教学是对少数民族推行文化同化”等言论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心理空间。
我们必须认识到,以目前的方式推动双语教学的快速普及,表面上并没遇到有多少阻力,但实际上却可能使某些不满情绪不断积聚,严重影响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二)双语师资“一缺两低”情况严重,教学质量堪忧长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兼通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双语的少数各级各类教师十分短缺。
随着双语教学加速推进,双语教师“一缺两低”(数量缺少,汉语水平低,双语教学能力低)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我们调研的伊犁州、伊宁县、尼勒克县、和田市、墨玉县、喀什市、泽普县、乌恰县等地,当地教育部门都反映双语教师严重短缺。
在维吾尔族占本地总人口比例高达97%的和田地区,据教育部门估计,目前全地区双语教师缺口高达1万人。
目前已经完成培训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教师转型而来,这些老师大多是通过为期一年或两年的汉语学习培训成为双语教师的。
由于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时间有限,多数双语老师的汉语水平或使用汉语教学的能力比较低,汉语讲授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为满足双语教学推进的总体部署,全疆各地还采取了多种方式增加双语教师数量,如招收县聘教师、发动师范学院学生支教、动员部分政府机关人员到学校进行阶段性任教等。
但这些办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
全疆范围内,双语教师“一缺两低”的现象正在随着双语教学的新一轮加速推进而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重大因素。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新政办发[2009]40号)提供的数字,到2012年,全区学前“双语”教师缺额约1.15万人,到2014年,全区小学“双语”教师缺额约5.6万人,初中缺额约1.3万人。
如果考虑到高中阶段双语教学教师的缺口,2012—2014年全疆需要新增加的各类合格的双语教师的数量可能高达8万人以上,平均每年需要新增加2.6万人以上。
从近年来新疆双语教师培养的实际进展来看,每年新增加2.6万以上合格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
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双语老师是新疆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建设的根本前提。
不顾师资力量的现实状况,一味加快推进双语教学普及的进程,不仅会使双语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而且会削弱少数民族群众对双语教学的接受和认同。
一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担忧,在双语师资条件还很不充分的条件下,大规模快速推进双语教学,将会使整整一代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少数民族语言学不好、汉语学不好、知识和文化学不好的“准文盲”。
这种担忧值得高度重视。
(三)大量不具汉语听课能力的学生进入以汉语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加剧了双语教学质量问题双语教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是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目前,全疆小学到高中阶段在少数民族语言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学习、使用汉语的社会环境,实际上不完全具备用汉语听课、学习的能力。
这类原本接受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学生,突然转入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后,很多人学习成绩在低水平徘徊,提高缓慢。
从双语教育的规律来看,对于缺乏汉语应用环境的少数民族学生完全使用汉语进行授课、只保留少量母语课程的做法,一方面会使学生的母语思维能力和心智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汉语思维和理解能力长期处于紧张和不足状态,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伊宁县一位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反映,没有经过学前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很难适应汉语授课,有的班级40%的学生跟不上课程,老师的压力很大。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和知识分子对这种不顾教师实际状况、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意见很大。
(四)教材及辅助学习材料开发滞后,增加了教、学双方的困难,造成双语教学无法进入良性循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双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两种语言进行教授,学生具备相应的使用汉语听课学习的语言能力,还需要科学的、适应母语文化背景的、易懂的专用教材,并有丰富的配套辅助教材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料。
由于缺少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编写的汉语教材,新疆各地双语教学中采用全国通用的汉语教材。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与知识背景,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如古文和古代诗歌)在理解上普遍存在较大困难。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教材内容的动漫、语音等辅助性学习资料也非常缺乏。
这些问题加剧了双语教学中已经存在的其他矛盾,使双语教学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配套环节缺失,导致多重负面效应双语教学的全面推行是一项影响新疆社会长期发展的重大基础性文化工程。
随着双语教学的全面推行,新疆的教育体系,以及相关的师资结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认知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推进双语教学尤其需要谨慎细致,做好各项配套工作,以缓释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压力。
目前,新疆双语教学在配套支持方面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双语教学的整体推进造成了影响。
首先是少数民族语言教师的转岗和安置工作中存在不到位的现象。
当前,双语教学的推行需要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转型为双语教师。
但是,一些少数民族老师由于年龄和其他原因,无法完成向双语教师的转型。
对这类少数民族语言教师,教育部门通常安排提前退休、转到教辅岗位或安排其他工作。
但无论是提前退休或转岗,都会带来收入降低,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使教师个人利益受到损害。
这引起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老师的不满。
教师是少数民族中的文化精英,在少数民族群众心目中通常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个人利益受损、社会地位下降以及对双语教学的不满情绪都会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造成新的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双语教学的推进。
其次是双语教学的经费保障依然不够充分。
全面普及学前双语教学是推动双语教学整体顺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自治区专门出台了《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新财教[2010]118号),对“七地州及九县市”学前双语教学的经费保障进行了全面部署,但学前双语教学在保障经费方面仍然不够充分。
以伊宁县为例,至2010年9月,全县已经建成68所学前双语幼儿园,占当地幼儿园总数的70—80%,但由于经费和编制缺乏,大多数双语幼儿园一个班级只配1 个双语老师,没有经费聘请厨师、保育员和勤杂工,教师实施包班教学,还兼任保育、勤杂等工作,负担很重,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
按照自治区提出的标准,进入双语幼儿园的少数民族儿童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000元,每人每年共用经费300元。
但民汉混合编班后,汉族儿童没有这笔经费,既造成各族学生生活待遇上的不平等,事实上也拉低了幼儿的生活补助水平,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都不满意。
双语教育推进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当下制约着双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和顺利推进,远期则影响着新疆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最终成功,影响着新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三完善新疆双语教学相关环节的政策建议双语教学的发展是深刻改变新疆语言生态与文化格局的重大文化事件,事关新疆各少数民族群众长远利益和国家根本利益。
我们认为,针对新疆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完善新疆双语教学目标和相关政策,使之更加符合新疆实际,让双语教学真正回归双语的本质要确定新疆双语教学的合理目标,首要问题是从认识上解决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问题。
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特别是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来看,新疆双语教学中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来自两个战略性维度的交集: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的合法性、正义性和紧迫性;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合理性、正当性和必要性。
相对于新疆短期内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气候的波动,这一战略性交集的内容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只有从这一战略交集出发,新疆双语教学中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两种语言的比例关系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体系向双语教学体系转型的速度和节奏问题、双语教学的模式构建问题、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前景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合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