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德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专业-合肥学院
德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专业-合肥学院
能力是知识、技能、精神境界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本专业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 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为: 1、语言交际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德语口语和书面语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能够使用德语口语和书面语有效 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再现生活经验;能够进行德汉互译工作。 2、跨文化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认识世界多样性,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现象;能够敏锐察觉、 合理诠释文化差异;能够运用适当策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 的跨文化沟通。 3、商务能力 学生能够融入经济商务领域,具备在企事业单位的商务工作和交际能力;能够用德语进行商 务交际活动。 4、思辨与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对概念、论据、方法、背景等要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能够运用 知识和经验提出见解、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5、 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够组织、配合他 人开展学习活动;能够及时总结、善于借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进行学习。 6、 实践能力 学生能够拓展所学知识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 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
综合训练;高级德语综合训练;德语时事新闻 1, “面向行动”的教学方法
2;德语笔译;
知识输入型模块培养多元
德语国家国情;德语国家国情研讨;西方文化概 文化意识;研讨和课堂报
论;涉外礼仪;中德社会与文化比较研讨;德语 告培养开放的文化态度;
跨文化交际;德语跨文化管理;德国文化史
案例教学培养跨文化实践
能力
3、掌握德语国家尤其是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具备从事 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对今后的工作有较强的适应性;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汉、德、英语的文字工作,会获取 并应用网上相关外语信息;
5、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团 队工作中的协调统筹能力;
(2)能力和能力要素的培养路径
能力要求 语言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 商务工作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辨与创新能力
实现途径
模块设置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基础德语 1,2;中级德语 1,2;高级德语 1,2; 贯穿所有语言技能课以学
德语听说 1-4;德语阅读与写作 1,2;中级德语 生课堂练习和实践为主的
能阅读英文文献书刊,有较强 的英语交际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 中国近代史纲要;公共选修模块;社团活动 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二外英语 1,2,3;科技文献检索
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英语 口头交际能力为首要目 标; 获得大学英语四级、六级 考试等方式
二、毕业要求
1、德语专业学生应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国际视野、 中国情怀、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德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语言能力。系统、扎实地掌握德语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语言 理论知识,具有熟练运用德语“听、 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应用能 力,毕业后能够从事外事、教育、翻译、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
六、专业能力和实现矩阵
(1)确定思路 根据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及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德
语专业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中心,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 应用型德语人才。通过对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结合《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和《欧 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及《Deutsche Profile》,《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待审稿),确定德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能 力、商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开设各项模块课程和改革教 学方法手段,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三、学制与学分
四年九学期制,共 232.5 学分,其中第五学期为认知实习学期。
四、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 3-7 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德语专 业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与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德语语言文学 学位课程:96 学分 公共学位课程(9 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 学分) 专业基础类学位课程(56 学分):基础德语 1,2(20.5)、中级德语 1,2(20.5)、高级德语 1,2(11.5)、德语国家国情研讨(3.5) 专业类学位课程(31 学分):德语语言学(3 学分)、德语文化史(2.5 学分)、德语笔译(5 学分)、德语跨文化交际(5 学分)、中德社会与文化比较研讨(6 学分)、经济德语(2.5 学 分)、商务德语口译 1,2(7 学分)
经济德语;商务德语写作 1,2;商务德语口译 1, 模拟商务活动实景,培养
2;德语跨文化管理;企业管理学;外贸商务函电 翻译实战能力
纠正学生被动学习习惯,
认知实习;第二课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各 通过翻转课堂,课程论文
类社团 ;学科竞赛;德语专业导论;科技文献检 课堂报告等形式,培养自
索;计算机文化基础与 Access 数据
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
习能力,
创新实践、创业基础、学科前沿、研究方法;第 讨论专题让学生在课前准
二课堂
备,培养搜集、梳理、分能力要求模块设置实现途径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 力,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素质要求
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道德品质等 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 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 文学艺术修养、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 国防意识
德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模块化专业)
一、培养目标
遵循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服务安徽省及周边地区发展,确立跨文 化复合型德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较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较 强的语言实践能力;熟悉德语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熟练的德语综合应用能 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并掌握基础的商务、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具 备基本操作能力,能够在经济、商务、外事、文化、教育等领域从事一般翻译、商务、管理的跨 文化应用型德语人才。毕业后 5 年左右能较好地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能够从事德语语言服 务、涉外工作以及德语教育,在胜任目前岗位的基础上具备担任项目管理和成为业务骨干的能力, 能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获得相应的专业职称(翻译、外企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人员等)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 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8、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9、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