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研究进展(1)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研究进展(1)

传染病进行精确到流行菌(毒)株的监控,并可根据病毒潜伏感染的情况判断疫病的流行状况及趋向,及早发现,及早防制。

因此,核酸探针、PCR、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等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Gunars E.V alk irset al.C lin Chem.1989,31(9): 1427—1431[2]F reya Sp ielbery,et al.T he L ancet,1989,1: 580—584[3]刘煜凯等,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6): 364—367[4]Kenii Ho soda et al.J.I mm uno l.M ethods,1989, 121(1):121-128[5]F reytag J.W.et al.J.I mm uno l m ethonds,1984, 70:133[6]HORJY,et al.J.I mm uno l,1985;134(6):4035-4040[7]D uverlie G et al.J.V iru M ethods,1987,18:107[8]K ieffer M,et al.C lin Exp i m m uno l,1982,50:65[9]B rigata D.J.et al.V iro logy,1983,126:32-50[10]罗满林等.中国兽医科技,1994,24(4):20—21, 34[11]任少堂等.临床检验杂志,1995,13(1):45—47[12]裴建武等.中国兽医杂志,1994,20(4):42—44[13]邱孝高.中国兽医科技,1986,(96):24—26[14]N agaraja,K.V,Am.J.V et.R es,1990,51(2): 107-210[15]Purchast,H.G.A vian D is,1989,33(3):609-614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研究进展许伟琦 孙泉云 刘红(上海市畜牧兽医站 201103)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 L T)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喉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特征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咳出带血粘液,死亡率为5-70%,平均为20%。

病变主要发生在喉头和气管部分。

本病1925年由M ay 等首次报道发生于美国[2],Beaudette(1930)首先证实本病由病毒引起,1931年美国兽医协会正式命名为“传染性喉气管炎”。

I L T随后逐渐蔓延至欧洲、澳大利亚等地,我国于1987年以后也分别报道了甘肃、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区均有本病的存在与流行[3],给养鸡业造成严重损失。

1 病毒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I L TV是一种含1个DNA核心的囊膜病毒,核衣壳呈20面体对称。

I L TV具疱疹病毒形态学特征,双股DNA,其G+C含量为45%,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195-200nm[4],I L TV仅一个血清型,病毒株之间差异不显著,浮密度为1.706g m l,病毒对乙醚敏感,热稳定性差,55℃10-15m in灭活。

病毒能在鸡胚CEL、CEK、CK等细胞上增殖,病毒的基因组由155kb的线状DNA分子组成,而每一DNA 分子又由位于反向重复序列二侧的长独特性片断(U L)和短独特性片断(U S)所组成。

Griffin(1987)已对I L TV DNA测序鉴定了21个基因。

I L TV的回文结构和T K基因的测序数据证实了I L TV与其它Α-疱疹病毒具有相同的DNA水平,对I L TV与其它Α疱疹病毒的氨基酸同一性水平进行了比较,表明I L TV是这个家族的一古老成员。

由于病毒糖蛋白能对其它疱疹病毒诱发产生体液及细胞结合性应答,因此对I L TV保护性抗原的研究集中于糖蛋白,通过测序已鉴定的有gB,gC,gD,gX,gK和一独特性糖蛋白gP60,经免疫沉淀试验、免疫转印试验和单克隆抗体技术证实了五种主要糖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205、160、115、9、60KD[5]。

处于U S序列的糖蛋白(gP60)和其它Α-疱疹病毒没有同源性,因而对I L TV来说是独特性的,虽然gP60是从I L TV感染鸡血清中得到证实的主要蛋白之一,但它在I L TV 发病机理中所充当角色尚未弄清。

2 发病机理与传播方式33I L TV感染的靶器官为呼吸道,喉和气管上皮常受到侵害,但其它粘膜、呼吸窦、气囊和肺组织也可周期性发生感染,这取决于感染途径、攻毒水平和感染后遗症,无论鸡由鼻、口、结膜或其它途径(如眶下窦)感染,病毒在气管组织内复制最活跃[6]。

自然感染鸡群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生于感染后6-12天,而人工感染因直接作用于气管,因此发生于感染后2-4天,耐过鸡一般于临床症状发生7-10天左右康复,并往往成为带毒鸡。

结膜炎在自然或人工感染时均可发生。

急性感染时I L TV侵入三叉神经节(TR G),通常发生在感染后3-6天,TR G感染的确切途径还不得而知,W ilam s(1992)使用PCR技术证实气管神经节是I L TV的主要潜伏场所。

I L TV 主要通过与病鸡直接接触而传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饮食、器具、运输车辆和工作人员间接传播,在一定条件下空气可以帮助本病散播,但没有证据表明能通过鸡蛋传播。

I L TV同其它疱疹病毒一样,潜藏于感染后幸存鸡体内,并在神经系统内终生存活,所有野毒株、疫苗毒株均能形成潜伏感染。

研究结果发现I L T急性感染的发病机理与TR G有关,并从免疫后15个月的野外鸡群的TR G中分离到I L TV,表明TR G是I L TV潜伏的主要位点[7]。

病毒潜伏形成后,当鸡体免疫力下降或因应激因素造成抵抗力降低时,潜伏感染细胞进入实质性感染阶段的条件形成,感染性病毒在宿主体内复活并重新出现,这次感染与最初感染临床上有显著不同,不产生明显病变。

3 免疫应答I L TV感染后,鸡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反应,气管感染后5-7天血清中能检测到中和抗体,然后逐渐下降,并能保持低滴度水平一年或一年以上。

在感染后7天的气管分泌物中能检测到结合I L TV抗原的粘膜抗体(lgG、lgA)和低水平中和抗体及EL1SA抗体,10-28天达到峰值。

I L TV感染的细胞结合型免疫(C M I)由于试验难度高,只能间接加以研究,但D TH对I L TV的反应已检测到,通过I L TV免疫引起的保护水平可推断C M I反应的持续期最高为15-20周。

I L TV疫苗首免产生保护力在接种后3-4天的鸡能得到部分保护,1周左右完全保护,在免疫后15-20周内仍能获得高水平保护率。

许多实验室或野外的试验研究证实对I L TV攻击的免疫保护不能通过血清抗体的存在而得以说明。

Fathy(1990)认为粘膜抗体在免疫鸡群中,并非抑制病毒复制所必需,免遭I L TV感染的保护反应属于气管局部的细胞综合性免疫应答。

Yo rk(1989)发现免疫后28-30天的鸡群以强毒攻击,气管分泌物中的病毒复制完全抑制了。

4 诊断方法目前使用广泛且比较可靠、稳定的诊断方法主要是A G I D、SN、IFA及EL1SA试验[8]。

4.1 以患鸡喉、气管及其渗出物和I L TV感染的CAM制备的琼扩抗原与特异性抗血清进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 G I D),反应24-48小时抗原与适宜抗体能形成一条或数条沉淀线,血清阳性检出率可达25-50%。

4.2 可在鸡胚或CEK细胞上进行中和试验(SN)以检测自然感染或实验感染血清抗体反应,I L TV 接种后1周即可测出中和抗体,本方法特异、敏感但费时繁琐,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85)提出了简化中和试验,便于推广应用。

4.3 IFA试验:常用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感染的鸡胚及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4.4 EL ISA:自M eulem ans等(1982)首先建立检测I L TV抗体的间接EL ISA方法以来,EL ISA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证实它比病毒中和试验更敏感,并且由于EL ISA与计算机联姻使大量样本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能。

4.5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又发展了一些最新检测技术,并显示出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Kaem等(1991)用非放射性标记的核酸探针从16份鸡气管样品中检出了16份I L TV阳性,而EL ISA全部为阴性,我国童光志等(1992)也制备了光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经检测其仅与I L TV起反应,对其它鸡传染病病原无任何反应。

W ilam s(1992)就PCR技术检测I L TV抗原进行了探索。

5 疫苗 常规疫苗:目前用于预防、控制I L T暴发的疫苗均为减弱毒活苗(温和型毒株),在自然情况下或通过鸡胚或培养细胞减弱后这些毒株仍是有残余毒力。

疫苗的免疫途径从最初的泄殖腔,逐渐又发展了羽毛囊剌种,鼻内滴注,饮水免疫和选择适宜毒株气雾免疫,使用弱毒苗能预防及控制本病早已不成问题,但必须牢记弱毒苗仍保持着固有的致病性,需严格控制免疫剂量及条件,否则有引起免疫鸡群爆发43I L T的可能及出现其它严重问题。

基因重组疫苗和载体系统:含有205KD复合物的亚单位疫苗能保护100%鸡群不产生临床症状和病毒复制,这是因为205KD复合物含有I L TV gB,而gB是I L TV主要保护免疫原,因此是生产亚单位疫苗和重组疫苗的首选对象,gB还能与其它能形成保护性应答的糖蛋白(如gD、gC)组成多价重组病毒载体,这将有可能使免疫鸡群不再遭受I L TV的感染[9]。

I L TV也可作为针对其表达由I L T启动子所控制的其它抗原的载体,但生产I L TV重组体仍有难度。

Scho lz等(1993)报道建立了一个支持I L TV复制的连续细胞系(禽肝肿瘤细胞系)可有助于未来研究。

Guo等(1994)将Β-gal m arker基因插入到一开放式阅读框架并声称已分离到重组体,经测序表明该m arker基因插入在I L TV I CP4内。

O kam ura(1994)报道已成功将Β-gal m arker基因插入到T k基因并分离到一稳定的重组体。

应该注意到使用I L TV作为载体有一不利条件是免疫后不能完全排除潜伏,另外这样构建的任何重组体在禽体内不能发生重组,因此宁愿选择禽痘病毒、禽腺病毒来传递主要I L TV中和性抗原(gB),值得高兴的是I L TV T K-gX-重组体为消灭本病提供了最有希望的工具。

参考文献[1]BW卡尔尼克主编,高福、刘辉主译。

禽病学。

第9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2]M ay H c and T ittsler R P.J,Am.V et.M ed.as2 soc。

1925,67:229-231[3]王锡祯,甘肃畜牧兽医,1990,(4):6[4]Beach JR.science 1930,72:633-634[5]Griffin Am.J.Gen.U iro l.1991,72:393-398[6]Bagust TJ.A vian Patho l.1986,15:581-595[7]H ughes CS and Jones RC.A vian Patho l.1988, 17:295-303[8]A dair BM,Todd D,M ck illop ER et al.A vian Patho l.1985,14:461-469[9]Guo P,Scho lz E,M aloneyB et al.V iro logy. 1994,202:771-781・简讯・★为确保市民真正吃上“放心肉”,便于接受市民监督,青岛市政府于5月30日出台《关于加强市区猪肉市场管理的通告》规定:市售猪肉,必须一猪一证,市外猪肉须经指定的三个肉类批发市场复检后方可上市,肉市一律实行挂牌服务,由市工商管理局统一制作的明示牌标明经营者姓名、当日检疫证明及不出售注水肉、病害肉、未检疫肉,不短斤少两等“三不”承诺内容,并公布监督电话,重奖“注水肉”举报人,收到良好效果,备受市民欢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