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1. 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3.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4•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5.评价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综述7. 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8. 试论“长征精神”(或论“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9.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10. 论在铭记历史中坚持“三个选择”论文写作要求1.在教师给的参考题目中任选一题。

2.独立完成论文写作,禁止抄袭他人文章。

3.论文应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创新。

4.论文所引资料的出处必须 --- 注明,论文后应附参考文献。

5.论文正文要求在1000字左右,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

6.格式包括:标题、内容摘要(100字左右)、关键词:3-5 个,正文,参考文献。

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背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人物),于1936年12月12日(时间),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经过).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意义).和平解决原因: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向抗日的可能。

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

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了逼蒋抗日。

④事变发生后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力图置蒋于死地,夺取政治权,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主要有四种观点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面作用的,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长远的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晢时的因素所动撼”,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中”,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 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战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派各界所竭诚拥护并为之实现的。

”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我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

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各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

”经过中共多方面的努力,zhongyu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

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

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

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行等人,是能够看到清大局的,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利用西安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主要矛盾中的将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

“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一果多因,合力作用说持此观点的主要是候雄飞,杨拯民,李淑等候雄飞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力量,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索。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是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 “相 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其表现是: 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的主体作用,他们在事变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 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从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看,他们: 是从民族的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 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在事变的部署中, 张学良严令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久, 不准伤害, 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

在事变发 生后,张杨还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事变, 与此同时, 他们也先后 致电各地方实力派 共同协商政治解决事变。

尽管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办, 但 张学良还是以部下礼节, 向蒋介石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 盼其纳谏, 蒋介石虽顽 固不化,但张学良的至诚行为, 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张学良分析了当时 的形势,认为,只要蒋介石基本上答应 了他们的主张,就尽早将其释放,在事 变十分严重的紧急关头, 张学良果断决定立即放蒋, 并说服了杨虎诚将军。

这就 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跨出了决定性一步, 张学良不仅决定立即放蒋, 还亲自送蒋 回南京, 这有利用最终实现量变的和平解决, 当张学良在南京被扣时, 西安事变 的形势骤然紧张, 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张学良不计较个人身处逆境, 以民族 利益为重, 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 对杨虎诚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 使可能 爆发的战争得以制止。

,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 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 的蒋介石,虽然成为张,杨的阶下囚, 他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并没有损伤 , 因而他具有一般囚徒所不能起的特殊 作用,他的行为对事变的结局产生了重 大 影响,事变之初,蒋介石不相信张,杨的真实用心,确实抱有一死之念,但 经 过端纳,宋美龄等的戏说和蒋介石的 实际观察, 终于改变了以死来对抗事变 的 态度,接受了张的要求,派蒋鼎文持手谕令南京停止轰炸,从而暂时制止了 何解决,在宋美龄到西安后,与张杨等就 并达成了协议, 蒋介石作了一定的反省 , ,尽管蒋是为形势所迫并为其切身利益 着 和平解决的, 后来蒋介石被释放, 这是 实 和平,还需要蒋介石本人言必行, 行必 果, 不对西安进行报复性的军事讨伐。

蒋介石虽然未放弃军事手段, 但并不是 重新发动内战,张学良被扣留南京后, 双方对峙,形势十分危险,但从蒋介石 到张学良,刘峙,顾祝同,于学忠,胡 宗南的函电中可以看出, 内战的爆发, 蒋介石既允许杨虎诚在 样就有可能在两军之间发生冲突, 了措施,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今天以 上是实行了的, 蒋介石被释放后 销西北剿匪司令部, 改设西安行营, 安时所答应的经济上可经张手接济, 谈判,把实行三民主义,不作赤化宣 传作为政治原则,关于红军改编后的编五届三中全会的宣言和决议中, 还在也应该承认, 蒋介石对和平解放事变 经张杨二将军作出了最大的牺牲而产应钦的军事进攻,有利于事变的和平 西安方面提出的六项主张时行了谈判, 并对谈判条件作了一定的保证和允诺 想,但所达到的客观效果都是有利于 现和平解决的第一步, ,但最后实现 否真有反省之意和实行诺言的重要标 他是在尽量避 免 西安城内驻兵, 又令中央军进入西安, 这 蒋 介石考虑到了这一点, 并为避免冲突采 取 后发生内战,我负责的诺言,在一定程 度 对 共产党和红军的态度改变与, 是判断蒋 是 志,蒋介石回南京后, 由国民政府下令 撤 同时蒋介石同意发给红军军费, 实现在 西 的诺言, 蒋介石还在政治上准备与共产 党 制,蒋介石也有了较大的松动, 在国民 党 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八项主张的精神, 当 然 的作用是被迫产生的。

他的主要作用又 是 生的,然后从全局和中国当时的历史环 境来看,内战没有爆发,中国人没有因 此而再自相残杀,这无疑是进步的, 三,中国共产党的协助和调解促成 西安 事变的各科解决,事变发生后,中共 中央经过冷静,严肃的分拆,首先肯定了 张杨发动事变是为了实现其抗日救国的要求,接着对事变发展前途作了内战和 平两种估计,中国共产党力争实现和平 前途,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要,中 共代表周恩来等抵西安后,立即和张,杨 进行长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中共 打赌到达,更加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 事 变的主张,这是他们在事变后,首先 得到的最有强有力的支持,当时在东北 军, 西北军的军官中,许多感情冲动的少壮军人要处死蒋介石,由于中共过去 的特殊地位,与蒋介石有血海深仇的历 史,中共代表做少壮派工作所收到的效 果,是张杨的命令所不能达到的,另外,中共不仅在政治上给张,杨以有效的 协 助,而且在军事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宋子文,宋美龄到达西安后,周恩 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 石 被释后,为防止发生内战,使事变和 解决彻底实现,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又做 了 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四。

孔祥熙,宋美龄,宋子文,等对事变和平解决的 促进作用,如孔祥熙在国 民党中常委会 和政治会议上,力主和平解决,并与何 应钦展开了激烈争论,为 了稳定局势,孔以代行政院长的身份,首先向全国各省军政长官,地方实力派 致电安抚,以 免造成动乱,影响事变和平解决,宋美龄极力反对处罚张学良和派兵进攻西安,她斥责主张军事进攻的人实现炸死蒋 介石取而代之,这就使何应钦等人不敢 执行讨伐西安的计划,对主战派的行为 起了有力的抑制作用,宋美龄请端纳到西安,端纳之行,为和平解决事变带来 了希望,后来宋美龄和宋子文飞往西安 , 使和平解决的步伐大大加快,五,各 地实力派的牵制作用有利于事变的和平 解决,在广西,事变发生后,李, 白通 电反对内战,建议和平解决事变,整个 西南除广东被亲蒋势力控制外,其他主要实力派都反对南京武力解决西安的, 政治 妥协解决,并要求由中央召集在职人员 策,在国民政府组织讨叛军时,李济深通电 地方 实力派的存在和向背,对事变和平解决 解决 过程表明,尽管他们先后通电拥护中央 变,反对军事进攻,这对主战派 是一个牵 会代 表团等十八个团体联合通电全国,表示 仅坚 定了张杨实现八项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的 信心,也扩大了张,杨正义之举在 社会 上的影响,并且对那些诬蔑张,杨,拥 护南京讨伐西安的舆论给予了有力 的回 应,另一方面,许多人因不明张,杨的 意图而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愤恨, 并支 持南京处置张,杨,这些反对,谴责和 声讨张,杨的舆论,曾给张,杨带 来了 一定的压力,使张,杨进一步认识到合 平解决事变责任十分重大,并决定 以自己的行动回答这些人,七,国际反映事 变和平解决的间接作用,英国为保 护在 华利益,不希望中国内战,给日本以可 乘之机,希望事变和平解决,这种 态度 直接影响到南京亲英美派的行动,英,美派对孔宋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给了 一定 的支持,苏联虽然指责张学良,但又坚 决主张迅速和平解决,苏联的态度 直接影响中共中央的决策,而中共中央的决 定又对和平解决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可 以说,苏联对事变的反应间接地促进了 事变的和平解决,总之,在中国 社会存 在着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军事实力和舆 论工具,都被卷入到事变中来, 他们的 主张和行动,直接作用于当事人张, 杨 和蒋介石,他们之间又相互作用, 交错 牵制,形成了一种合力,导致了事变的 和平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