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确定矿区地表岩层移动参数的方法
确定矿区地表岩层移动参数的方法
2 0
Q .
C i aNe e h oo isa d P o u t hn w T c n lge n rd cs
工 业 技 术
确 定矿区地表岩层移 动参数 的方法
王 立 强 ຫໍສະໝຸດ ( 宝清县煤炭 管理局行管科 , 黑龙 江 宝清 1 50 ) 5 6 0
摘 要: 本文对 观测 站布 置 的方 法、 观测 方 法进行 了详 细 的分析 介 绍 ; 地表 移动 观测 资料 的分 析方 法进 行 了总结 。 文对如 何确 定 对 本 适合 本矿 区岩层 移 动参 数提 供 了思路 。 关键 词 : 测站 布置 ; 测方 法 ; 移 动观 测资料 分析 观 观 地表 5 2高程测量 动角 ‘向上作斜线 , p 分别交 地表于 b和 a 二点 , 岚峰矿区是一 个地质构造 ,地形条件十分 线段 a 即为倾 向观测线 的长度 。 b 其长度 也可按 观测站各 观测点 的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来确定 。 每条观测线的水准测量 , 测定转点 应先 复杂 的地 区,不能直接引用其 它矿区 已有 的地 下式计算 : 表移动成果 ,为 了取得该地 区的地表岩层移 动 的高差 , 按顺 序依次 测定 中 再 a=ht  ̄H -)g )H -)g/L oc ( 一个观 测点 ) b2c q- 1h t1+ 2h t ̄ cst 某 g ( c( ( 3 c (+ ) 式 中 p , 别 为下 山移 动角和上 山移 动 间点 的高差 , 而后再一次测定转点 的高差 , 并将 参数 , 护该矿区井上 、 保 下建筑物等 免受开采 的 有害影响 ,通过实地观测测得 了本 矿区 的岩层 角; 其两次 测定 的高差进行 比较 , 其差 , 三等水准不 移动参数 , 了其移动规律 。 掌握 现把确定 矿区地 Hl 2 , —分 别为采 区下边界 和上边 界 的采 应 大于 2 m, H m 四等水准不应 大于 3 m a r 。当地表 深; 表岩层移动参数 的方法介绍如下 : 破坏 较大 , 或两点 间倾 角超过 20 0, 于进行 不便 1观测线位置 的确定 L —采 区的倾 斜长度 。 水准测量 时 ,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方法测 定各观 测点 的高程 。 观测线设置在移 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且不 2 . 2走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受邻 近采 区开采 的影 响。 主断面的位置, 用本矿 在走 向主断 面图上 , 由停采 线 、 切眼 , 开 分 5 . 3点问距丈量 区现有 的角度 参数和 已知 的地质采矿条 件以做 别按 8 向上作斜线 ,与基岩和松散 层的界面 角 控制点到观测点及观测点到 观测点的点间 图的方 法来 确定。主断面与地表 的交线 就是观 相交 ,再 由交 点在松 散层 中按松 散层移动角 ‘ 距 , p 采用经过 比长 的钢 尺往返丈量 。丈量时 , 对 分 和 二点 , 段 c 钢尺施 以标准拉力 , 线 d 并测记温度。 每次丈量读数 测线 的位置 。 观测线位置 的确定 , 是在观测站设 向上作斜线 , 别交地表于 c d 计 图上进行的 。 即为倾 向观测线 的长度 。其长度也 可按 下式计 三次 , 互差不超过 2 m 符合要求后取平均值作 m , 1 . 1确定倾 向观测线 的位置 算: 为丈量结果 。相邻两 观测点问的改正后 的水平 倾 向观测线的位置 的确定 。倾 向观测线的 往返 限差 , 点间距 小于 1m时 为 2 m, 间距 5 a r 点 a=ht  ̄H1 t H=2l g )J b2 c q- — H 一 [+ 1 g ( ts I 位置 ,在观测站 的平 面图和走 向主断面 图上来 式 中 B , 别为下 山移动角 和上山移动 大于 1 m时为 3 m 5 a r 。 确定 。 在观测站 的平面 图上 , 做采区走向的中分 角; 5 . 4巡视测量 线, 此中分线即是 倾向观测 线的位 置。 在平面图 川 ,2 H —分别为采 区下 边界 和上边界 的采 在工作面开始 回采 以后 ,在采 区开切 眼上 上 ,按 比例尺量取 由中分线 到采区 的停采 线和 深 : 方的走 向观 测线上选择 几个观 测点 ,每 隔 3 开切眼 的水平距离 D1 D 。当最后确定 的中 和 2 L—采 区的走 向长度 。 l 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 ,当其 中某 一观测点 累计 分线 的位置满 足条件 时 , 中分线 即是倾 向观 此 3观测点点位 的确定 下沉量达到 lm O m时 , 为地表 已开始移 动 , 即认 测线的位置。 观 测点均 匀设 置在观测线 的全长上 。观测 此 时间作 为地 表移动开始的时间。 1 - 2确定走 向观测线 的位置 线 两端向外还要设置控 制点 。观测线每一 端一 当地下工作面加 回采结束后 , 在采 区停 采线上 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可 以根据平面 图和倾 般 应设 置两个控制点 。如果 观测线是半 条的或 方走向观测线上选择几个 观测点 ,每隔 13 ~ 个 向主断面图来 确定 。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 , 区 由于地 形限制不能在观 测线两端 同时设 置控制 月进 行一次水准测量 ,直到观测点 在 6 由采 个月 内 中点作 一水平线 , 并按最大下沉 角 0 作一斜线 , 点 时 , 在可设 置控制点 的一端 向外设置 三个 累计 下沉值小于 3m 应 0 m时 ,即认 为地 表移动结 交地表于 0 ,此 0 点 点即是走 向观 测线与倾 向 控制点 。 束 ,以最后一 次观测 的时间作为地表移 动稳定 主断面的交| 。将此 0 点投影到平 面图的倾 向 观 测点之 间的距 离可 以根据采 区的平 均开 的时间。 观测线 上 , 过此投影点作采 区走 向点平行线 , 采深度来确定 。 制点 与控制 点之间 , 并 控 控制点与 6地 表移动 观测 资料 的分析 此 平行线 即为走 向观测线 的位置 。 为 了求 得带有 普遍性 的地表移 动规律 , 就 相邻 观测 点 之间 的距离 可 5—0 m范 围 内选 0 10 2观测线长 度的确 定 定。 必须对大 量的实地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 。综 在观测线 的位置确定之后 ,即可确 定它们 4地表移动观测站 的标设 合分析 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 6 . 1收集和归 纳资料 在工 作面开始 回采 以前 , 或 工作 面虽 然已经开始 回采 , 但岩 为 了进 行地表 移动观测 资料 的综 合分 析 , f 层 的移动 尚未 波及 到拟 设站 的 应根据综合分析 的 目的和要求 , 大量 的实地 将 § 1: 地表时 , 将观 测站按照设 计标设 观测资料收集和归纳起来。 在收集过程 中, 注 要 目 到实地上 。 在确定观测站标设到 意资料 的可靠性 和准 确性。地质采矿条件 的数 1 、 具 体时间 时 , 充分考虑 到观测 值 , 应 如煤层 厚度 、 倾角 和采 区尺寸 等 , 煤层 应收 / 站 的标设 , 点和观测点 的固 集 回采后 的实测值 。 控制 结, 以及确定观 测点移动前 的点 6 . 2综合分析 的一般方法 J 位等 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 观测点 在地表与岩层移动过程 中,影响的 因素很 的标 定工 作与 其他 工程 的标 定 多 , 在综合 分析时 , 不可能 同时考 虑全 部因素 , T作方法相 同。 即先根据设计解 只能考虑其 中最重要 的 , 在某 一特定条件下 , 或 算 }标定 的数据 , H 再到现场 实地 与移动过程有关 的其 他主要影 响因素。 标设 。 综 合分析 中得 出的移动参 数及数学表达式 的长度。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 观钡 线的两端稍 J t 5地 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方法 与实测结果进行 比较 , 一般都存在偏差 。 产生偏 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 距离 ,以便能较 5 . 1全面观测 差 的原 因很多 , 如 , 合分析 中 , 究方 例 在综 为研 可靠地确 定移 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 在采动前 , 测点埋设 1-5 观 0 1 天后 , 以一级 便 , 常采用简化条 件或设定条件 的办法 , 如把大 的长度 可以在 观测站设计 图上 图解求 得 ,也可 导线测量精度 对控制点 , 观测点 独立观测两 次 , 致相 同的岩 当作完全相 同,煤层倾 角和采厚 用计算方法确定 。 时 间间 隔不超 过 5 天 。两次观测 的结果进行 般都采用平 均值 , 但实际上有差异 , 就掩 这样 2 倾 向观测线长度 的确定 . 1 比较 ,如 果 同一 个 观 测 点 的 高 程 差 不 大 于 盖 了者 眭 、 厚度和倾角 实际存在 的不 同。其次 , 在倾 向主断面 图上 , 由采 区上 、 下边界 点 , 1r 同一个 点间距 之差不 大于 4 m, 0 m, a a r 同一个 在综合分析 中 , 的是 主要因素 , 因素未 考虑 次要 分别按 .和 角 向上作斜线 , y 与基岩 和松散层 观测点 的支距差 不大于 3rm时 , 两次观测 加考虑 , 0 a 取 然而实 际上 次要 因素的影 响是存 在的 。 的界面相交 ,再 由交点在松 散层中按松散层 移 结 果的平均筐 怍为观测点的原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