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职业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班级:零九级新闻班姓名:郑发友指导老师:二零一二年三月内容摘要: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今天,新闻已成为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对新闻职业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一种职业。
“媒介”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很多时候.它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安危、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公众的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也随之变得特殊起来。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始终是新闻界的一项长期任务。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道德失范评价机制目录第一章: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第二章: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第三章:如何解决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第四章: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第一章: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所谓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责任、新闻业务技能、新闻工作良心和工作荣誉五部分。
(一)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理想指的是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及新闻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任何人在其新闻工作生活中,都必然会面临着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和对新闻工作成就的基本倾向。
因此,新闻工作理想是对待新闻工作的一种总体的认识及态度,是新闻工作道德的核心部分或曰“灵魂”,新闻工作者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态度,才能在新闻工作中就会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新闻工作责任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因此新闻工作责任就是从业者对社会、对公众所承担的新闻工作义务。
在新闻工作生活中,新闻工作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
新闻工作责任可以从工作者对社会、对群众、对国家等关系中发生,也可以从工作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发生。
每一个从业者的工作本质上都负有小到对本单位、本部门、同仁们的义务,大到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即负有一定的新闻工作道德责任。
在新闻工作中,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为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担负起自己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不避困难,不怕挫折,不畏艰险等。
新闻工作者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在敢讲真话和敢究真情上。
(三)新闻业务技能新闻业务技能是指进行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要求。
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新闻工作责任的愿望,还要表现为完成职责的过硬本领,只有具备高超的新闻业务技能,才能出色地履行新闻工作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所以,良好的新闻业务技能便具有了深刻的职业道德意义。
(四)新闻工作良心一般来说,内化的规范也被称之为良心,良心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标准和尺度。
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和目的,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道德规范。
新闻工作良心就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对新闻工作责任的自觉意识。
新闻工作良心是建立在新闻工作道德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
当新闻工作工作者对自己应承担的新闻工作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时,也就确立了自己的新闻工作良心。
(五)新闻工作荣誉新闻工作荣誉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在新闻工作生活中的精神生命。
新闻工作荣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工作者对自己的新闻工作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新闻工作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等;新闻工作良心中的这方面,往往能够使一个人自觉按照新闻工作责任的要求去履行义务,以保持新闻工作信誉、尊严和人格完美;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新闻工作工作者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社会对工作者履行职责的行为做出赞赏和评价,新闻工作者应通过自身的形象和行动去塑造优秀的职业形象,以获得良好的声誉和荣誉,如不做与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形象不相符合的事情,更不能作降低新闻职业身份和形象的事情。
第二章、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报纸、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如何,直接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否。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以及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不能否认,近年由于新闻媒体快速发展,新闻队伍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媒体管理一时跟不上,法制也不够健全等缘故,加之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以及受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袭,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
(一)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和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滋生蔓延,己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诸如“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流记者卖情报,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供本报”之类的顺口溜,尽管有一定夸大的成份,但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新闻界的不满和忧虑。
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偿新闻。
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
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
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收受礼金。
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
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
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贪图享受。
整天热衷于“泡会议”、赶“场子”,喜欢采访各种“产品鉴定会”、“请柬新闻”等。
而不愿下基层采访,不愿到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第四,报道失真。
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五,导向错误。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
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
此外,由于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
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
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
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
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第三章、如何解决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性、很高的权威性、很广的联系面、很大的影响力的特点。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实事求是,无私公道,廉洁清正,以身作则,正确运用新闻工具,起到党的喉舌作用。
为了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国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也很早颁布实施,但是到现在为什么有偿新闻还是屡禁不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保卫认为,尽管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一直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而导致规章制度的执行常常出现“梗阻”现象,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的现象。
郑保卫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新闻评议制度,负责处理新闻业内部或新闻业与社会间的新闻纠纷,即因新闻传播行为所引发的矛盾纠纷。
(一)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接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接受国家法律的制约,接受社会公德的制约。
新闻业走向市场,也要接受新闻业的规律制约,接受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约,接受新闻道德的制约。
西方国家都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立法,如美国记者公会1934年就通过《记者道德律》,而我国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仅公布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1年1月制订、1997年1月第二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可是,由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一个群众性团体,它制订的这个《准则》一点法律和行政约束力都没有。
从内容上看,由于上述原因,这部《准则》没有制约条款,对违反《准则》的人和行为,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
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规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进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
(二)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实事求是。
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按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等活动,它不仅包括依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解剖与批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且还包括在新闻职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