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


治疗前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评定结果比较

治疗前后在90。/s角速度下2组患者膝关 节伸屈肌 的评定结果比较


本研究经过30次的训练后,试验组不仅 股四头肌及胭绳肌肌力较对照组有明显 改善,而且运动功能也较对照组有明显 改善。这通过Fug1-Meyer评分可看出。 本研究只对等速肌力训练对下肢运动功 能作用的近期疗效进行了分析,对远期 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训练内容如下: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B兀lnnstrom、 PNF、Rood、Bobath等神经促进技术及 功能训练,具体包括卧位下单(双)桥运动, 躯体控制训练,坐(站)平衡训练,重心转 移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等。每日1次, 每次40 min,30次为1疗程。Fra bibliotek
试验组:增加偏瘫下肢股四头肌、胭绳肌等速肌力训练。 当肌力2~3级时,以被动加主动运动为主,要求每次 都能在电脑上看到力矩曲线。 当肌力3级以上时,采取主动运动为主,根据患者情况 。 。 。 。 选择。 6O /s、90 。 /s、12O /s,或90 /s、 120 。/s、150 /s角速度进行等速训练。每个角 速度训练10次,间隙休息20 s,每个循环间休息2 min, 依患者的承受能力训练2~ 4个循环,训练量以引起肌 肉适度疲劳,且第2天不感到疲劳为宜。每组肌群每天 训练1次。



多种评价指标:四肢大关节、腰背肌肌 力测试 测试模式有向心收缩/离到 徒手肌力3级以下和疼痛性关节疾病患者
等速肌力测试的缺点


不能进行手、足等部位小关节的肌力测 试 若不采用等速CPM形式,则不能进行≤3 级的徒手肌力测试


Fug1.Meyer法 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总积分 34分,平衡总积分14分)。并记录90。/s角速度下的 峰力矩(peak torque, )。PI、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 力矩输出,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 牛 顿· 米(N· m)。在等速肌力测试中, 值具有较高 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被视为等速肌力测试的黄金指 标和参考值 。
比值指标



力矩体重比:所测力矩值与个体体重的比值, 以消除个体间体重因素的影响,利于个体间的 横向比较。 力矩瘦体重比:所测力矩值与个体瘦体重之间 的比值,能较力矩体重比更为精确地消除个体 之间的差异。 拮抗肌比值:一般以慢速运动时的峰值力矩计 算,也可在不同速度、不同测试模式及特定角 度下计算,反映拮抗肌肌力平衡情况,间接反 映关节稳定性,预测潜在的关节损伤, 其是下 肢膝关节的屈伸比在临床上最有意义
等速运动定义


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
等速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 相应的肌力形成了最佳匹配——较好地 完成肌力训练 通过感应系统获得有关肌力变化的各种 力学参数——客观、量化地完成肌力测 试

等速运动
与肌肉生理收缩运动的比较


等长收缩运动——仅反映关节运动某一 点的肌力;肌力训练无助于肌肉耐力的 强化 等张收缩运动—— 等张收缩仅在运动范 围的极小部分达到最大收缩,效率不佳, 且负荷只能按最低肌力输出而定

2.膝关节:由于膝关节具有功能活动相 对单一、相关肌群
肌肉收缩的特性



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能施放出的最大 能量 爆发力与收缩速度有关,而速度对灵活 性有很大影响 耐力是指有关肌肉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肌 力的能力(肌力增强训练包含耐力训练)
各关节运动测试图: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测试前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 良 好固定,防止产生替代动作; 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按先 测定健侧,再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 利于双侧的比 较;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测试中可适当给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 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 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 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其避免屏气和 过度用力
等速肌力测试 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




运动系统伤病的康复功能评定 1.肩关节: 基础工作— 肩关节不同功能活动等速测试的信度和效 度研究 肩关节不同人群,不同功能活动等速测试正常值和有 关比值的研究 临床工作— 肩关节术后的运动功能评价 ;建立评价 指标,如运动范围终点拮抗肌离心收缩/原动肌向心 收缩力量比值,作为肩关节动态稳定的标准 国内工作— 采用等速CPM、无痛活动阈方法对冻结肩 进行运动功能评定
对运动系统肌肉功能 进行评价


提供较为准确的多种反映肌肉功能的定量指标 通过对患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系统运动功能障 碍者进行测试参数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肌肉和 神经的病损程度,对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 康复训练方案起指导作用。 目前临床上研究最多的是膝关节的肌肉功能测 试,这可能与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容易造成 损伤,以及膝关节测试时固定较为完全,测试 结果可信度较高,力矩曲线较为清晰,容易判 断有关。
等速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 的应用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大小和WQ比值稳定 对于保持膝关节稳定,正常的步态有重要的意 义。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屈伸肌同时受 损,训练前的WQ比值可能是正常的,但是肌 力未达到或者远未达到维持正常关节功能的需 要的范围。 评定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时不能单用一个WQ比 值,还要需要肌力(峰力矩)的变化。


选择临床诊断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ASIS 分级C或D级,脊柱骨折术后) ,股四头 肌和腘绳肌肌力大于3级,不合并下肢骨 折及并发症患者。 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的双侧膝关 节屈伸肌力进行等速训练,训练前后峰 力矩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训练前后峰力矩的变化

等速肌肉测试临床应用: 四肢大关节肌肉测试、功能和疗效评价 腰背部肌肉测试、功能和疗效评价
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 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 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 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 又类似等长收缩

等速运动显著特点


安全性、有效性 多重运动速度 即时反馈、客观记录 (同时:评价/训练,主动肌/拮抗肌) 多种训练方法选择:速度 、耐力 、特 定角度下训练(限弧)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是偏瘫 患者康复的目标,而各项日常生活活动中大部 分与下 肢运动能力有关¨J,所以肢体运动功能的康 复以下肢 运动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国际上 先进的 等速练习器(biodex system-3型)配合常规训练 方法促 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案例
对运动系统伤病进行辅助诊断

肌肉关节的病变情况在等速肌肉测试的 力矩曲线上可得到反映,通过分析力矩 曲线的变化可获得一定的客观信息,作 为临床的一种辅助诊断。但这种变化不 很敏感,对各种病理变化也无明显的特 异性。因此,不能完全作为诊断依据。
协同肌/拮抗肌 协同肌/拮抗肌的总做功量下降达50%为止 以健侧的峰值力矩为准,若患侧峰值力矩一开始即低 于健侧的50% ,则认为患侧肌肉耐力完全丧失





比值指标



平均力矩/峰力矩:反映平均力矩与峰值力矩 间的关系,对爆发力的评价有意义 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反映关节稳定性及 肌肉运动功能,有疼痛性关节疾病时该值可增 大,甚至>100% 左右同名肌群力矩缺失百分比:反映两侧同名 肌群力量的平衡情况,一般>10% 易造成弱侧 损伤 左右肢体运动功能组合力矩缺失百分比:反映 两侧肢体力量的平衡情况,一般下肢总力矩左 右相差>5% 时易造成弱侧拉伤



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 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 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 发力及耐力等功能测试 等长肌肉测试: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 力的大小的反映 等张肌肉测试: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肌 力的反映
偏瘫患者肌力训练

传统观念认为肌力下降是由于拮抗肌痉挛而原动 肌张力下降造成的,肌力训练被认为会增加痉挛协同 收缩及异常运动模式而被禁用。但临床研究表明肌力 训练并不会增加痉挛、联合运动、协同收缩或被动运 动阻力。反而有一些证据表明肌力训练后,它们较前 下降。而且国内有报道,等速运动训练可增强偏瘫患 者肌力,却不影响其痉挛程度,由此可提高患者步速、 移行和其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其他形式的等速肌力测试


力矩曲线分析:切迹、波动、低平、不 对称或其他变形,以及曲线中断或缩 短——判定关节可能的病变(结合临床 检查) 力量控制精度测验:通过重复次大收缩 运动数次,来观察力矩曲线的匀称性, 作为运动协调性的评价指标
其他形式的等速肌力测试


峰功率测试:以30°/s的间隔递增,进 行多次测试,以获得产生最大峰功率的 运动速度 痉挛的量化评定:等速摆动试验、等速 被动测试(最大阻力力矩、阻力力矩之 和、重复次数的平均阻力力矩和力矩速 度曲线上升斜率)
3.肌肉耐力测试指标
高速测试角速度(≥180°/s)
耐力比值:180° /s下耐力测试时,连续最大收缩 25~30次,最末5次(或10次)与最初5次(或10次)做功 量的比值,以百分比表达 50% 衰减次数:180° /s或240°/s下耐力测试时, 连续最大收缩直至有2~5次不能达到最初5次运动平均 峰力矩的50% 为止,计算完成的运动次数。
等速肌肉收缩特点优点

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肌力评定、训练 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运动中任何
一点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提供与肌肉

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 应的最大阻力) 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