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05-30**[作者简介]关文军(1985—),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Vol.31No.6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Dec .2011***第31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2月摘要: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儿童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学习障碍,由于其研究的滞后性,国内对于其的诊断、分型以及干预的资料还比较少,这极大影响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通过对目前国外内研究的梳理,分析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诊断的一般参考及实验室研究者的发现、分型,并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从难点、宏观对策以及具体干预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临床诊断;亚型;早期干预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6-0025-04(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3)关文军儿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早期干预一、引言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 dyslexia ,DD)指个体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和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但是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处于阅读困难的一种状态(ICD-10)。
其典型特征是个体难以精确或/和流利地认知单词以及单词拼写和解码能力差。
由于个体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即阅读,因此,此种障碍的存在必然严重影响儿童对信息的正常获取,从而波及到儿童各个方面的正常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阅读障碍被认为仅可能发生在使用表音文字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中,而在表意文字诸如汉语、日语等的使用者中发生率极低。
直到1982年Stevenson 的跨语言研究结果发表以后,人们对阅读困难与语言文字间的关系才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想当然地认为表意文字中不存在阅读困难。
随后,来自新加坡、台湾及中国大陆的报告均证实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存在,并发现其发生率并不低于西方国家(苏淑贞、宋维村、徐澄清等,198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国内学者开始了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Chinese De -velopmental Dyslexia ,CDD )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王艳碧,余林(2007)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二次分析,共检索到有关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实证性文献共计83篇。
本文作者依据王艳碧等人的检索方法,又对2007年到2010年10月国内学者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检索,共计44篇。
结合王艳碧等人的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总体呈加快上升趋势。
可以说,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
本文就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梳理,并就这类儿童早期干预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CDD 儿童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在学龄儿童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5%-10%。
同时,在学习障碍儿童中至少有85%-90%的儿童有阅读方面的问题。
国内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的报道与国外基本保持一致,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如台湾学者郭为藩(1978)通过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阅读障碍在台湾的发生率,结果发现阅读障碍的比率是2.91%;葛应钦(1982)在台南市对Stevenson 等人的研究进行了追踪,发现台南市学生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4.47%;张承芬(1998)等人采用自编阅读测验在山东省的调查发现,当使用不一致定义和低成就定义时,阅读障碍的儿童的检出率分别为7.96%和4.55%。
另外,宋然然和吴汉荣(2008)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3-5年级平均年龄为9.41岁儿童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6.30%,并且男生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男女比例为8.32:3.94);左彭湘,李增春,吴汉荣(2010)对石河子市1367名3~5年级儿童开展了阅读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阅读障碍的筛出率为9.5%.但是,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1.8:1)。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大致看出,汉语DD的发生率应该也与DD的发生率基本保持一致。
另外,与中文相近的一种文字———日语,Yamada和Banks的研究发现,日语阅读困难儿童的发生率在6%左右。
三、CDD儿童的临床表现作为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一种,除了具备DD所的典型特征之外,汉语DD还具有一些独到的特征。
这是因为,中文作为表义文字系统,其形态特点和表音、表义方式与拼音文字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这种障碍与以表音为主的英语、法语等表音文字语境下的发展性阅读障碍有部分区别。
(一)一般性常规表现———初期筛查的考量。
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相关研究表明,阅读障碍儿童存在着语音缺陷、快速命名缺陷和正字法缺陷等,其中语音缺陷是核心的缺陷。
这三种缺陷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是同时存在。
当同时存在时,障碍程度更为严重。
临床发现,汉语DD的主要常规表现有:第一,阅读习惯不良,这与表音文字下的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儿童相似,都存在诸如朗读时摇头晃脑、情绪不稳或者读着不知读到何处,或用手指着字读,或捧书太近或太远,或头脑歪斜、书本歪斜、跳行、跨行、倒行等问题;第二,朗读声音过高或过低、音包单凋、声调过高或过低、不能清晰地发音;第三,朗读错误,朗读时添加字词、遗漏字词、重复字词、某些字词用其它字代替、经常自己错了又纠正等。
这些特征一般可以作为初期的诊断筛查的依据。
(二)实验室探索———来自研究者的发现。
1.认知缺陷。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因此,其在正字法、读音规则等方面与拼音文字有很大差别。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汉字阅读中的落后,与对语音的加工、语义的提取、词典通达等认知缺陷关系密切。
国内学者分别从儿童对汉语的语音加工、快速命名、正字法、词典通达、语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五个关键方面,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都存在缺陷。
具体表现为:(1)语音加工缺陷。
汉语DD儿童能够分析记忆整体性的语音单元,但缺少对细小语音单元的细致分析与加工能力(舒华,2000),并且存在语音障碍(黄秀霜,1997;曾志朗,1993)、语音短时记忆落后(刘翔平、侯典牧,2004)等,另外,栾辉、舒华(2004)还报告了一个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个案J,J ,该儿童语音技能存在缺陷,音位、声调意识差,同时语音短时记忆能力弱,在精细的语音加工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并且在汉字命名中产生了大量语义错误。
(2)快速命名缺陷。
主要表现为汉语DD儿童的命名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儿童(周晓林,2001);(3)正字法方面。
汉语DD儿童对汉字构件组合规则、真字、假字和非字(位置错误非字、部件错误非字)的词汇判断以及部件组字等任务测查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刘文理等,2006);(4)词典通达缺陷。
汉语DD儿童存在心理词典发展缓慢、表征的精确性和冗余性差、译码自动化加工缓慢方面的缺陷,因此,导致其词典通达速度明显要慢于正常儿童,最明显的标志即汉语DD儿童容易混淆形似字(舒华,2000;孟祥芝,2006;吴思娜,2004)(5)语素缺陷。
汉语DD儿童的语素理解能力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但不存在反应时上的差异(隋雪等,2009)。
2.眼动特征。
陈庆荣,邓铸(2006)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出了国外关于表音文字下DD儿童的眼动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边缘视觉广度小,无法有效利用副中央窝和边缘视觉系统加工信息,平稳眼追随能力差,因此注视时间长,稳定性差;第二,DD个体眼跳控制异常,表现在单词内和单词间眼跳频率高,回视性眼跳数量增加,而且反应时间和潜伏期明显延长。
同时,由于眼跳不稳定,在平稳眼追随运动中出现干扰性眼跳,导致反向眼跳任务成绩差。
近年来,随着国内研究者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关注,国内研究者对CDD儿童的眼动特征也有了相关研究。
如张之同、彭聃龄等(1993)考察了正常读者、阅读吃力者、阅读不能者进行中文阅读时的眼动特征,则发现第Ⅱ类读者换行时间明显拉长,回视次数多;第Ⅲ类读者的眼动轨迹混乱,回视频率高,行界难以分清等;李秀红等人(2007)经过眼动实验研究发现,汉语儿童阅读文章时具有异常的眼动模式,主要表现为平均注视时间长,平均眼跳幅度小,眼跳轨迹紊乱,缺乏计划性、策略性和组织性,注意较为分散等。
隋雪等人(2010)采用眼动研究方法,考察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词汇阅读过程中的眼动特征,以此来确认他们在语素理解、语音和正字法加工中缺陷的眼动表现,结果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多种任务上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多项眼动指标的结果都有体现,该研究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素理解、语音意识和正字法意识缺陷得到了眼动数据的支持。
3.脑功能特征。
fMRI结果显示,阅读障碍者连接言语知觉和言语产生的大脑区域存在异常,而并非某个特定的大脑区域,因此,研究者推断正是这种异常导致了阅读障碍的音韵加工缺陷。
早期关于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认为汉字阅读时激活的主要是右侧半球,字母语言阅读激活的则主要是左侧半球。
然而随后的研究却说明这种情况只适合较低水平的非语言信息加工。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使用FMRI技术的研究仍然没有找出关于不同类型字体阅读的大脑半球特化的证据。
但是,一些学者的研究仍旧能让我们窥探CDD儿童部分异常的脑功能特征。
如谭立海应用FMRI技术,发现汉语大脑语言区与语音文字相比,在空间位置上虽然位于同一半球,但具体位置上仍然是有明显不同的。
在默读与加工中文时,左半球额中回第9区和第46区活动最强,从而提出左半球额中回在加工中文时的“协调和整合作用”假设。
陈洪波等(2004)使用SPECT技术发现,CRD儿童的左、右半球额叶、颞叶、枕叶、顶叶、丘脑等不同脑区的rCBF均发现降低,CRD儿童与拼音文字RD不同,脑功能缺陷涉及左、右两个半球的不同脑区,以额、枕叶功能障碍多见。
4.工作记忆特征。
工作记忆也叫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个能力有限的记忆系统,保持信息的时间在3秒到1分钟之内。
数字广度、符号广度和词句广度是短时记忆的常用测量方法,主要反映读信息时的被动保持能力。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都显示阅读障碍儿童在工作记忆加工方面确实存在很多困难,集中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加工过程的缺陷,即阅读障碍儿童在对语音信息和字形信息的编码和提取上存在困难;二是掌握策略的缺陷,即阅读障碍儿童不善于利用策略帮助记忆,他们很少会利用一些积极的、计划性的控制策略来促进记忆。
对其出现短时记忆某些方面困难的原因,也有研究这借助于不同的方法和设备,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