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2004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2004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现实定位及具体类型吴庆[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发展研究、现实定位研究和具体类型研究三个角度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说明。

从历史发展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双向选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自主择业”三个阶段。

从现实定位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首要的出发点应该是如何使就业市场体系真正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兼顾公平,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应在效率和公平中找到一个好的均衡点。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应该起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规制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育、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共服务、人才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公平等的作用。

从具体类型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包括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权利维护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派遣接收政策、指导服务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History and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Policy for ChineseGraduates and Its PresentationsWu Qing(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mployment policy for Chinese graduates will be fully illustrat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policy has seen “planned job-assignment”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bilateral selection” as a result of the renov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free job-settlement” as the product of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in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its orientation, the current policy gives its highest priority to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resources and to a fair play in the market, as we all know that a sound graduate employment policy is suppose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ffectiveness and fairness. In this regard, the current policy should manage to fulfill the following tasks, that is, to help establish, standardize and optimize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market, to provide employment service for graduates, to exercise a macro-control of human resources, to promote social equality. 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olicy, this general policy of employment is comprised of a series of specific “sub-policies” concerning different aspects like market regulation, employment access, employment admission based on examination, right protection, macro-control, business supporting, social security, the dispatch and takeover of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guidance service and other related policies etc.Key words:Graduate(s), Employment, Policy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

从劳动力供给的总体情况看,从1997年开始,我国开始经历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每年都大体在2000万以上,2003年已经达到最高峰,之后虽开始下降,但2000万以上的基数将大约持续至2008年。

同时,当前的就业面临着3个特殊情况:由传统企业改制、改革带来的工人下岗、失业问题;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就业问题;由于高校的普遍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这三个具体问题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宝贵的人才资源。

对于我国来讲,人才极其稀缺,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政策手段的合理使用。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得到职业岗位过程中的一系列国家原则、方针、依据。

其时间段主要是指从求职到试用期结束的政策,体现了国家行为和公共权力导向。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深度研究极其缺乏,更多的仅停留在现状描述上;从实践中看,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还没有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一般就业政策的差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使得具体的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容易摇摆不定,甚至迷失方向。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研究、现实定位研究和具体类型研究三个角度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说明,以开阔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的视角,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理解。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的研究能使我们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一直随着国情不断的发展,这是一个持续的变动过程。

根据这些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特征,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

学校按指令性计划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就像一个“大箩筐”,有什么学生装什么学生。

我们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

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

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应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完善的,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之间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有利于社会安定。

2.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越来越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协调,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该政策对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及用人单位择优选才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亟待改革。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

而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决定》的重大决策之一,它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

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

“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要求,适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有人形象的称“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创的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新模式,以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办婚姻”模式。

“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的结果,对广大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

它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的自主权,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才,促进了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风尚的形成;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有利于学生发展成才;转变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打破了过去在单一计划分配体制下,大学毕业生那种“包上大学,包当干部”的思想,使在校大学生有了危机感,学生感到没有真才实学就会找不到工作单位,这从根本上为端正高等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起到了推动作用;保证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增大了毕业生到基层的比例,充实了基层科研、教学、生产的第一线的人才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