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

•绪论二、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一)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1、定义: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是研究渔业生物(主要是经济鱼类)种群动态、数量变动的一门学科,属于渔业种群生态学,是渔业资源学的核心部分。

定义: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种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包括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

2、涵义: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及过程研究内容:用数学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还有初级生产力法,水声学调查法,生物调查法等。

定量分析法:指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建立简单和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鱼类(渔业)的各种变化。

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生物学特征:年龄、体长、体重、生长、群体组成、繁殖力。

对捕捞对象的补充、生长、死亡的规律进行研究。

2、通过渔业统计资料(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来评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选择最佳方案:捕捞强度、起捕规格、网目大小、体长等实施管理三、资源评估的目的(一)资源评估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利用不足:制定政策,扩大利用尺度充分利用:渔业稳定发展过度利用:减少利用,合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达到持续有效的利用(二) 服务性质1、生产性的资源评估目的主要是预测下一年或下一捕捞季节的资源数量有多少,并作出渔获量预报,以提供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安排生产时参考(确定合理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捕捞方案,如限定渔获量、作业船数、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网目的大小,鱼体的长度等)。

2、决策性的资源评估目的主要是预测捕捞方案对资源数量的长期影响,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从渔业资源获得不同社会利益的选择范围和相应的科学证据、管理策略,以及预测执行管理措施后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前景。

四、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简史繁殖论耿克,德国主要思想:认为鱼类在被捕前产卵一次,渔业就有足够的基础。

提出渔获量年龄组成及鱼体平均长度与资源量的关系。

生长论或稀疏论皮得逊,丹麦主要思想:鱼群应该保持其密度不能妨碍其生长的状况,且饵料主要应用于鱼体的生长。

捕捞对鱼群有利。

波动说约而特,挪威主要思想:渔获量的变动是因为出现数量众多的丰产世代,这是鱼群数量变动的结果。

(一)1918年,巴拉诺夫首次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捕捞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提出计算产量的模型;建立了捕捞效率和捕捞强度等基本概念;用体长分布分析鱼群的年死亡率,把总死亡分离成捕捞死亡和自然死亡。

(二)1931年,Russell 首次提出种群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影响鱼类数量的四因素:补充、生长、自然死亡、捕捞死亡。

(三)1935年,Graham 首次用逻辑斯谛S型增长曲线近似地描述鱼类种群增长。

(四)1945年,Ricker 将生长、死亡和产量结合,建立了估算平衡产量的Ricker模型。

(五)1957年, Beverton &Holt 建立了计算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的Beverton-Holt 模型,被广泛且有效地应用于单种群资源评估;同时建立了Beverton-Holt 繁殖模型。

(六)1954、1957年,Schaefer 建立了计算“Schaefer模型”参数的方法,进而建立了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研究的“Schaefer途径”。

(七)1965年, Gulland 实际种群分析(VPA)方法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资源量:一定水域中一切种类和一切年龄组的鱼群体的总量,包括非鱼类的经济海洋动植物。

种群(种群为研究渔业数量变动的基本单位。

)定义:个体在同一地区同一物种的集合体,或者其他能变换遗传讯息的个体集合体,具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好用统计函数表示,是集体特有而不是其中个体的特性;又具有一些遗传特征,直接与它们的生态学有关的。

群体:鱼类群体是由可充分随机交配的个体群所组成,具有时间或空间的生殖隔离以及独立的洄游系统,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着个体群的生态、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对稳定,是水产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体的关系:1、群体是比种群低一级的;2、一个种群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群体所组成:3、有时两个相邻的种群可看成一个群体。

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1、资源的补充2、生长3、自然死亡4、认为捕捞5、环境渔业捕捞利用为标准:补充群体: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进入渔场与渔具相遇,有可能被大量捕捞或渔业在某种程度上捕捞的那些个体。

剩余群体:经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

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基本类型:一次性补充(刀刃型):一个世代的补充群体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全部补充进入渔业,遭受与捕捞群体相同的捕捞死亡。

分批补充:同一世代几批于不同的年份进入渔场,并遭受捕捞死亡。

连续补充:一个世代的个体在一年或更多年内逐渐补充进入渔场;随着个体的增长及其习性和分布变化,遭受捕捞的程度逐渐增加。

(普遍,特别在热带水域)补充数量变化的原因: 补充量取决于产卵亲鱼的数量、其总繁殖能力、受精卵的数量、受精卵和仔鱼的发育、生长与存活率。

1、捕捞因素:制约着产卵亲鱼的数量。

2、水温环境(包括水温、海流等)、气象条件和饵料基础:制约着卵子、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率。

3、凶猛鱼类及其他敌害动物的掠食:对补充数量产生不能忽视的影响。

4、食物的保证程度的变化:营养条件的改善会引起生长加快,生长加快又与性成熟提早有关,这样同一长度组的鱼的繁殖能力增强,从而加快群体补充。

剩余群体数量变动的原因:1、捕捞引起2、作为补充群体为渔业所利用的那一个世代的数量3、个体的生长鱼类死亡率高低和寿命的关系长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较低;短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是较高的。

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简化的途径“Schaefer”途径把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等因子对资源数量产生的影响视为种群资源数量大小的一个单函数,即把(G+R-M)合在一起考虑,这类数学模型称剩余产量模型,Schaefer 模型是其代表。

“Beverton-Holt”途径把种群的生长、死亡、补充和捕捞等几个变化率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从实测资料中尽可能地估计出资源量和渔获量与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数学模型,这类模型称为分析模型或动态综合模型,Beverton-Holt模型是其代表。

一个世代的数量变化与某一年份改资源群体各年龄组数量变化的比较人为的捕捞因素对渔业资源和渔获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影响1、鱼类数量的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快。

2、在任何一年内,越加强捕捞,资源量就越减少,每艘渔船的渔获量也就愈少。

3、无论在海中还是在渔获物中鱼类的平均个体大小和平均年龄随着捕捞的增加而减少。

数量上:总渔获量在数量上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并不是和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

质量上:对某一资源群体的捕捞开发,要获得最佳的渔获重量,往往只在某一捕捞努力量的水平上才能取得。

对于自然死亡率很高的资源品种,就需要施以高强度的捕捞,以防止过多的个体死于自然因素,所以要在较高的捕捞努力量水平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渔获重量。

第二章鱼类的生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W=aL^ba、b的生物学意义:a为生长的条件因子,b为幂指数系数。

幂指数b值:判断鱼类是否处于等速(或匀速)生长。

绝大多数鱼类的幂指数b值都在2.5~3.5之间。

生长方程:使用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来描述其体长和体重随时间(或年龄)变化的规律,这类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称为生长方程。

生长曲线:根据生长方程在坐标图上划出体长与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取样要求:代表性、低龄到高龄、数量足够、样品全面性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参数,也称生长参数,其含义Lt、Wt分别表示生物体在t龄时的体长和体重。

L∞、W∞分别表示生物体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也称极限体长、体重或最大体长、最大体重。

t0——表示理论体长和体重等于零时的年龄,是一个假定的理论常数。

此时t0值通常是个负数,这可以从鱼类生命的第一年生长速度相对快以及取样时网目选择关系而得到解释。

K——为生长曲线的平均曲率,表示趋近渐近值的相对速度。

生长速度生长加速度生长拐点年龄体长关系表:是一张表明对于鱼类每一个长度组,其年龄频率分布的百分数或分数的表第三章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一般可通俗地认为是全部捕捞作业量;也表示人们在某海区或水域,在一定期间内(年、月或渔汛等)为捕捞某资源群体所投入的捕捞规模大小或数量,它反映了被捕捞的资源群体捕捞死亡水平的高低。

也称捕捞力量或渔捞力量。

可从两方面理解:经济角度:捕捞努力量可以用捕捞生产的投入量(包括可能的花费)转换成资金来衡量。

渔业资源学:通常在统计记录上,诸如劳动力、渔船数、渔具数、在海上的作业天数、总马力数等都被定义为捕捞努力量。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某渔场在一定时间内(如年、月、汛)所捕获的总渔获量用该时间内的总捕捞努力量除之而得,即平均每一个捕捞努力量所捕获的渔获量。

反映不同汛期、不同渔场资源群体资源量的大小和密度,是表示资源密度的主要指标,是分析资源量和生产效益的主要依据。

捕捞强度:在一定时间内单位时间、单位渔场面积的捕捞努力量,称捕捞强度。

捕捞死亡系数和捕捞强度成正比。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方法根据渔船的捕捞能力不同,作业分布不均和作业方式不同几个方面,相应介绍几种常用的捕捞努力量标准化方法。

一、效能比法效能比是某任一渔船与所选定的标准船在相同渔场、相同资源密度、捕捞作业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其(CPUE)的比值。

以符号r表示。

因为CPUE的高低反映了捕捞能力的高低,因此其比值有的学者称为效率因素,也有称相对捕捞能力,实际上效能比就是捕捞效率或能力的比。

二、有效捕捞努力量的方法由于渔船通常都在渔业资源分布的高密度中心作业,即使捕捞努力量已经作了修正,即在相同的捕捞能力条件下用捕捞努力量为权的CPUE 加权平均值偏高,没有真正反映整个渔场的资源密度;由此推算的总捕捞努力量则偏低。

三、概略的方法当多种作业方式在同一渔场捕捞同一资源群体时,往往难以用相同的单位表示所有作业方式的捕捞努力量统计,为此可将某一种作业方式的船队A作为标准船队,以其CPUE作为最佳的资源密度指标,其总捕捞努力量单位数则用如下简单的公式进行概略的估算。

四、相对捕捞努力量方法此方法的关键在于是否取得各种作业方式的渔业统计资料。

该方法为了最终得到对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一种量度,在计算过程中不是用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绝对值,而是用渔获量、捕捞努力量和CPUE成比例的量值,所以我们称之为“相对捕捞努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