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目前,在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所以独生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众多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
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提出相应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方式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的数量日以增多,尤其是我们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的苏南地区,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达95%以上,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不但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
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
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
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
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
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
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
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
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
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
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
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
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
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
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
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
“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
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
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
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
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
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
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
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
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
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
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面对这一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许多在教育教学的一线的老师们,都做了很多的观察和研究。
本人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和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
发现这群孩子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具有两面性。
(一)优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能听从家长、老师的教诲,责任感强。
国内外的各方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等品质。
形成以上良好心理品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独生子女能获得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
他们能得到大脑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身体健康。
家庭中的资料较为丰富,有各种书刊。
能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使思维得到拓展。
2、独生子女享有充分的爱。
“独生”不存在偏爱的问题。
四个老人,加上父母共六人只爱一个小孩,这爱既集中又强烈。
一位心理卫生学家指出:“爱比维他命还更重要。
”爱能使孩子智力、情感、个性得到顺利发展。
3、独生子女教育条件好。
目前,年轻的父母文化程度高,能较好地接受优生优育的知识。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最佳期教育。
(二)缺点:娇气任性、自私冷漠、节俭观念的缺失、叛逆性、耐挫力差等。
出现以上这些心理特点也是正常的,只是在以前的学生中表现面积较小。
一般发生在一些男孩子身上。
这些男孩在家中也大都是独子或者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而这些孩子与现在的独生子女也有着较大的共性。
所以也不难发现这种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1、过分的溺爱。
我们知道医学上用药,是要有一定的计量的。
过分的使用一种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或者死亡。
同样,由于是独生子女或者是最小的孩子。
家长往往也是疼爱有佳,对待孩子就存在着事事顺从,无论是大事小事家长都一一办好解决。
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娇气和任性的特点。
同时也开始滋生一种优越感和特殊感,“只知人为我,不知我为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形成懒惰、好激动、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2、忽略了孩子的节俭教育。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人对58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
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
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三)要舍得放手舍得孩子吃一点苦,培养他们独立。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
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
哪怕是困难艰苦,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
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
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
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
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
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
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
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
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
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
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
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
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
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
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
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家庭由于成人之间彼此不一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引起大人之间不愉快,甚至争吵不休。
我国有句谚语“吵闹多的家庭孩子也会变坏。
” 所以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这样有助于增进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没有感情的家长,是无法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