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2006年发表于内部刊物)发表时间:2010-01-22 发表者:罗诚 (访问人次:375)众所周知,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患者因疾病因素而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部分因未得到治疗而致精神残疾,丧失劳动力,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要解决精神疾病带来的所有问题,首先要对其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在系统而科学的认识它之前,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流行病学,针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方法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通过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掌握本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我国流行病学的开展比国外相对较晚,尤其在精神医学中更为突出,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才有明显的成就。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

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

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

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

将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防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描述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缺陷等情况;通过比较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因素和病因;根据人群研究的结果估计某因素使个体罹患某病的危险性;通过对精神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评价涉及精神病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预后因素和生活事件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制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三大类。

观察法包括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

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还广泛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研究人群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状况,这是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五)、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是交叉学科,与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首先,本学科既作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专科,又作为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对患病个体进行诊治,而流行病学不仅要研究患病个体和群体,还要研究未患病的人群及环境因素,分析疾病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制订防治对策并评价其效果。

因此,应具备精神疾病的临床知识,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诊断疾病、探讨病因时,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精神疾病的人群现象和病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有着密切关系。

本学科在寻找并证实病因的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各学科相互补充知识、相互提供线索、相互促进发展。

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在进行调查、分析流行过程和疾病分布规律时,必然要与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发生联系。

众所周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相互渗透,使人类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

因此,当前学术界亦采用社会精神病学这一术语。

(六)、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1、精神医学学科建设的需要:精神疾病是精神病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流行病学研究程度,直接与本学科的研究深度成正比,对认识,疾病谱变化,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谱,治疗方法,预后,及疾病相关因素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2、临床工作的需要:精神病学的所有理论都可被临床工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临床医生从认识疾病概念到疾病分类,临床线索,临床症状谱,诊断标准,治疗标准化,疾病预后评估,无一不是运用流行病学理论的已有的流行病学数据,而从事一项临床工作,这也是生物医学模式和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与经验医学的区别之一。

3、开展社区预防:有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疾病人群分布和疾病谱变化的基本资料,可根据这些科学数据资料,制订开展社区三级预防规划工作,如精神发迟滞、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神经症等疾病三级预防和康复,物质依赖、艾滋病相关心理、儿童心理问题等新生精神心理问题的社区预防或干预都需要有专业精神医学流行病学提供的基础数据作为行动指南。

4、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所辖地区现有精神疾病患病率情况和发展趋势,探索与致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其它不良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订精神病防治规划和措施,为政府制定本地区精神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精神卫生机构有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可以直接指导工作,可根据精神疾病谱及分布,调整医疗方向,增加新的服务项目。

二、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一)、精神疾病谱的变化50年代,我国主要的卫生工作问题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如疟疾、天花、伤寒、血吸虫病等。

危害人民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鸦片成瘾,梅毒和各种寄生虫病,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引起的精神病。

50年代初期(1950-1953)在前总理周恩来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采取了坚决措施,严禁吸食、贩卖、种植和私运鸦片,并将烟民集中起来进行学习、教育和免费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制止了烟毒的流行。

由于对性病和各种传染病的有效防治,消减了饥饿,使梅毒、其他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引起的精神病的发生得到较迅速的控制。

根据60年代,70年代全国城乡较大规模精神病普查工作报告,在城市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在农村以精神发育迟滞的患病率最高。

1982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用统一的国际通用筛查工具,诊断标准,进行了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在15-59岁的人群中,精神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城市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为6.16‰,中度和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次之,为2.04‰;农村以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最高,3.73‰,精神分裂症居第二位,3.42‰。

(二)、工业化、都市化对精神疾病谱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日益深入;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价值观念改变,劳动从新组合,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噪音、污染、拥挤等,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因素增加,带来了新的心理卫生问题。

如儿童不良行为,青少年违纪行为,酗酒,药物滥用,老年人孤独等等。

现有调查资料表明,若干心理和行为问题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如酒瘾患病率在住院病人中的比例以及在群体中均呈上升。

1990年,对10个城市4种职业的人群调查资料,平均患病率为37.27‰,4种职业中以科技人员最低17.69‰,重体力劳动工人最高66.89‰,而1982年的调查资料,居民中的患病率为0.21‰。

精神病院中酒中毒成瘾的病人比例上升。

海洛因在边境走私活动和成瘾问题,80年代后期以来,在某些边境地区(如云南)有死灰复燃之势,并向内地扩散。

由于海洛因成瘾者是艾滋病毒携带者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亦有上升。

根据某城市4所大学大学生的调查,神经症的患病率为84. 8‰,而1982年全国12个地区协作调查资料成年人的患病率为22‰。

虽然调查样本年龄结构不同,但差距十分可观。

此外,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老化,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大,预测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将达15%,达1.8亿人。

老年期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各类痴呆的绝对人数亦将与日俱增。

(三)、国内两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回顾我国自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之后,为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在一些省市曾进行过多次精神疾病患病率调查,但由于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不统一,调查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

为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80年代中国引进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化工具和诊断标准,并由WH0在北京举办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讲习班,全国12单位组成协作组,于1982年在中国实施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动态了解精神疾病患病率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变化,1993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两次调查,积累了大规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经验,提供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关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基础数据,得到了可进行比较的基线资料。

此后全国20多个省市参照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开展了各地区调查工作。

1982年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参照WHO制定的ICD-9和美国的DSM一Ⅲ两大诊断分类系统,拟订了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诊断标准(调查手册,1985),调查时应用了WHO制定的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表(PSE)和其它一些工具,如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PSS)等。

对各种筛查表、评定表和诊断工具进行了试测。

现场调查实施阶段,首先进行了培训,检验了调查人员之间的一致性。

样本抽取采用了整群、分层、随机多级抽样方法,每个地区调查城乡各500户,采用统一调查工具逐户对15岁及以上人口进行访谈,按ICD. 9和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993年在上述12地区中的7地区使用相同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调查。

此次调查不但了解了90年代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情况,还调查了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的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