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遂昌二中徐伟连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的探讨也是争论不休的。
钱梦龙老师也曾感慨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他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我个人认为要上好文言文,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既包括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又包括解读文本的能力。
所以在目标的确立上,要实施“两手抓”的策略,因为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是解读文本能力的前提,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解读文言字词能力的最终目标。
目前,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文言文教学的普遍上法大概就是:整堂课大部分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
尽管传统的文言文上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是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是不是就应该完全摒弃传统的上法呢?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一直在喊,但至今为止,我们还在进行着应试教育,最终还是以一张试卷在定学生的终身。
所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的步子不能一下子迈得太大,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本”,我不要求在坐的各位一定要同意我的看法。
但是,我还是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看一下2008年湖州的中考卷。
课内文言文考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题考了三个文言实词:池、兵革、委;第二题考的是句子的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第三题考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问: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很明显中考的方向性始终落在这两个点上,即: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再来看课外的文言语段,选的是《东坡志林》中的一段,第一题考了四个文言虚词:以、而、其、尤,因为是课外语段,它就降低了难度,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
仔细一看,这几个文言虚词在我们的课内语段中经常性地出现。
第二题考的依然是句子翻译,第三题考的是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归纳,问:请你说说文中所揭示的写作之道是什么?其它各市的中考试卷对文言文的考查也是大同小异,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此可见,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目标依然是这两个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实现这两个能力目标呢?一、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
……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如一些成语:心旷神怡、明察秋毫、任重道远、落英缤纷、豁然开朗等。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
比如说《陋室铭》。
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名”“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名、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
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
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就可以了。
如果遇到较深较难的文言文,是不是就只能采用传统的老师一讲到底的方法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我个人在教这类文言文时,通常的做法是:1、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绝对不要去参考“翻译书”之类的辅助书籍,我对学生说:“你一定要自己翻译,哪怕是翻译得笑话连篇都没有关系,往往在这些地方,在上课后,倒反而记得更牢。
”2、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圈出重点字词,以便今后复习记忆。
3、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
4、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要放在基础较差的同学身上。
5、对文言现象和语法作适度点拨。
有些老师认为,现在连现代汉语的语法都不讲了,古代汉语的语法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对文言现象和语法还得进行适度的点拨。
当然这个点拨得讲究方法。
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
如一些虚词的解释,教师只需要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至于它的用法可以不必细究。
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整理,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最终达到自学课外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文章要十分熟悉,而且还要对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了然于胸,哪个常用词法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哪个特殊句式已接触过,都必须清楚,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相当充分。
二、通过“诵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
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
语感强了,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也自然会加强。
如2008年的绍兴中考语文卷课外文言语段中,就有一道这样的题目: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这样的题目,对于语感强的学生来说,就不难了。
因此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
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
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
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且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也可分角色)、组织齐读,总之,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
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朗读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我经常性地要求我的学生注意这三点: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
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
因此,我这里所说的节奏,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
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读出情感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及作家的情感,领会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
如《三峡》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教师要适当指导,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感知古人美好的情怀。
所以,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自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
但是朗读应该有"度",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我们并不提倡。
三、关注作品文学性,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的话就又错了。
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解释,那还像语文课吗?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
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文言文阅读,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
如2008年中考温州卷文言文理解性题目就是这样的: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的人?杭州卷:詹懋举喜琴,钟弱翁好字,而两人的品性有什么不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情怀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唐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等等,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因此引领学生多去领悟,多去感悟是很有必要的。
入选的文言篇目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谐调,有的写实朴素,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情景交融等等。
在教学中,如能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就是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实到实处了。
比如赏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一句时,可提问:“天与云与山与水”换成“天云山水”可以吗?有什么区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大雪三日之后茫茫然浑然一体的独特的雪景。
如此的语言品味法一定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充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做到了有"言"也有"文"。
四、通过拓展巩固加强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主要考查的是迁移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一些浅显的小说。
教师可于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巩固迁移所学的文言知识。
课内文言文大多选自某本集子或书,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找来与课文出处相同的文章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比如学了《论语八则》后,我又补充了如下几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