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比较局限于教材、教参,其实教材、教法、教师、学生、学校、媒体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程资源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材;教师;学生;社会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能力特长和敬业精神、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背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状况。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资源单一,我们的教学大多表现为: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导致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的实施。
实际上,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只有教师才最有权力选择适合自己教学的教育资源,教师也最有义务开发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
正如赞可夫所言:“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师的天地就开阔了”二、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资源开发的目的性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资源在选用时一定要明确使用的目的性。
一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应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二是有利于组织教学。
三是有利于唤醒学生原有认知,唤醒学生潜在的意识,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进一步升华、拓展和内化,并建构新知识。
四是有利于将抽象变为直观。
(二)、资源运用的适当性:教学资源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
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尖端越好。
所以选择教学资源时首先应当衡量是否能发挥它的特点。
例如,挂图的特点是图像大而清晰、录像的特点是能体现动态过程、电脑的特点是网络的无限延展和互动、板书和简笔画的特点是学生可以记录和模仿。
(三)、资源开发的创造性:长期以来,教师赖以引用的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来源于各种教参、录像资料,现在又集中于互联网。
其实,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异常多样的,仅仅根据《课程标准》就可以举出:实验室、图书馆、社区设施、社区人力资源、家庭资源、学生个体经验、信息化资源等众多类型。
(四)、课程开发的经济性:高端的电脑、多媒体资源、图册、光盘固然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简单、经济的资源同样有效。
用四根筷子和两根橡皮筋做成模型照样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呼吸肌的运动,用一双手也可以代替模型演示肾单位、血管的联系等结构,教师掌握了这个原则,就会摆脱“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少花钱,多办事。
三、在教学中如何去开发课程资源(一)、精用教材和教辅——教材是教师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它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教材大量增加了实验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与文学、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新教材的这些改变,为我们活用教科书提供了基础。
所以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该尽可能充分的利用这些教材资源,该做的试验尽量做,该引导学生阅读的一定要读,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动手的机会。
尤其是教材上的探究试验,应积极创造条件带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设计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试验,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是简单的介绍试验方法,而并不带学生完成试验。
但实际上,试验本身并不难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抓到鼠妇,用一个鞋盒子铺上土,一边遮光,一边光亮,这样实验装置就准备好了,学生对于这样的探究非常感兴趣,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而且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开发、整合教学内容:新课程倡导“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认为“用教材教”其实就是要利用好围绕教材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筛选补充、顺序的调整、章节内容的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补充,以及根据需要所选用的材料、所制的教具、课件等等的运用。
以人教版中《生物圈》一章的整体设计为例,教师可以给一章内容设置一个大的背景,如这一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自己最爱的那种生物,然后为生物寻找家园。
首先通过几个星球竞标的形式开展,最终地球获胜,然后为了在地球上好好生活,所以要进行去地球前的培训,生物们知道了地球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要想办法适应环境,同时发现自己也可以影响环境,最后,因为生物数量太多所以要分散来住,所以生物们根据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生活的家园,要分开了,我大家在向伙伴们介绍我们家园的特点时突然发现,我们的家园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有着相互的联系,是一个整体叫做生物圈。
最后,我们还是冷静客观的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生物圈已经受到了很多破坏。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真正把自己看作了知识的主人公,愿意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教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有效地利用好教材上的已有资源。
同时知道还有那些资源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做到资源的有机整合,触类旁通。
(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取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对待一些思维严密的知识,我们可以设置问题串来进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如《心脏的结构》;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讲,比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空气质量与健康》等;对于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进行分组辩论,如《人类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等;对于不是很直观的现象,可以尽可能的设置试验来探究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植物对空气的影响》;对于和生活紧密联系,应用性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如在《食物中营养物质》中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让学生担当小医生来看病,同样血液部分学习中,学生带着自己以前的血液化验报告单,找其他扮作“小医生”的同学医治,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学生玩了、学了还用了,一举三得。
教无定法,游戏、竞赛、角色扮演都是学习喜欢接受的教学方法,而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便会对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同时各种课程资源必须通过教师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传达给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同样的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手里,发挥的作用是有区别的。
教师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
1、教师资源之一——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是这些资源的选择者和实施者,能否发现这些身边的资源来源于教师对资源开发的意识。
在讲生物的性状时,教师上课时先拿了一个长条茄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笑着说,是茄子啊,教师反问,你们凭什么说这是个茄子,学生笑答,你看它的颜色是紫色的,形状是长条形,其实,学生正在自己描述性状。
在讲完性状后,教师又变魔术般的又拿出了一个圆茄子,问学生说这个是什么:学生说还是茄子,可是在外形这个性状上有所不同,然后我们很容易的理解,同种生物的同种性状是有不同表现的,这就叫做相对性状。
两个普通的茄子是我们生活中随处见到的,但是只有教师有资源开发的意识,才能将它巧妙的应用。
教师有了这种意识,只要教师善于发现、积极探索,就能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记忆心脏结构时,学生对于心房和心室的位置很容易混淆,有的教师便能从中创造性的开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一般建房子,上面建房底下建地下室”,这样学生只要想到“地下室”,就能分清上面是心房,底下是心室了,还有些教师利用对联的形式对每一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有了这种意识教师就能发现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课程资源。
2、教师资源之二——广博的知识作为教师,不光要掌握自己本学科的知识,还应该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教学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有位老师酷爱文学作品,在他的教学中就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资源:在讲克隆技术时,他告诉学生,最早的克隆技术实际在中国,它的产物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孙猴子。
在讲到人体内60%--70%都是水时,他对学生说,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今天看来,男人也是水做的。
在讲到心脏连接的主要血管时,他说人都说比干有七窍玲珑心,而红楼梦里描写林戴玉非常聪明时说她“心比比干多一窍”,看来曹雪芹还是有一些解剖学知识的,而且告诉学生,我们都比比干多一窍,大家都很聪明等等。
这些资源使得教学过程鲜活、丰满起来。
3、教师资源之三——团队合作在面对同一节教学内容时,不同年龄的老师、不同生活经验的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就是课程资源,我们如果能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这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讨论《鸟的生殖与发育》一节内容时,大家都积极发言,有一个年轻的男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在网上找到的一段非常精彩的视频;有一位家在农村的女老师给我们讲了她在小时候,经常看到初冬季节,公鸡的脸涨得红红的,眼睛贼贼的,经常争斗,这些都是求偶期的表现;还有一位老教师给我们提出他对于鸟卵形态的推测,为什么不是圆的,而是一边圆,一头尖呢,可能是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因为这样即使鸟卵滚出了窝,它也会绕着圆的一头转,不会滚到太远……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请课”(请别的老师来听课)、评课、集体研讨都是共同进步的好方式,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碰撞后产生的新的课程资源也是非常宝贵的。
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书籍、来源于思考、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总结和反思。
教师应多读书,不光要读专业书籍还应该阅读和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文学方面的书籍。
多思考,思考如何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