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数字诗写得特别好。
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陈沅也有一首“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的诗。
一连串十个“一”字,不但毫无重复单调之感,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宋代理学家邵康有一首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把一至十这些单调的数字,独具慧心地融于诗行,看似轻描淡写,平淡无奇,实则浓墨重彩,平中蕴奇。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画。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写过一首七言诗:“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短短四行,就别具一格地刻画出两位娇媚的女子的形态。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首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作者信手拈来,数字列举由小到大,使人联想到雪花纷纷扬扬,与芦花融成一片的景象。
宋代有位名诗人对封建统治下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劣迹深恶痛绝,写了一首《咏麻雀》的打油诗:
“一个两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联想到今天那些贪污受贿的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来说。
这首诗确实起到了切中时弊的作用。
清人张伯行,是位正直清官。
他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在当时影响很大。
文中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八个“一”字使张伯行的公正廉洁形象便赫然立于纸上。
有首民间流传的古诗:“一声不响,二目无光。
三餐不吃,四肢无力。
五官不全,六亲无靠。
七窍不通,八面威风。
九(久)坐不动,十(实)足无用。
”全诗语言朴素,把菩萨的形象说得很实在,因而很生动。
它又很好识记,这得力于将自然数列巧妙入诗:一来上下句衔接绝不会错乱,二来有点新鲜感。
现代诗人流沙河有一首《重逢》诗:“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想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
“该诗句句用一,反复出现,通串全篇,传神地描绘出灭除”四害“获得新生的人们奔走相告、喜不自胜的情形。
还有一首叫《工蜂之死》的新诗:“工蜂只有一双小小的翅翼,可它敢于追逐高速的流光。
因为要酿一公斤蜜,得采一百万朵鲜花,得飞四十五万公里。
而它短暂的一生,只能见到二十几天太阳。
”一系列的数字巧妙入诗,把一位大公无私,牺牲自我,奋力拼搏,造福人类的创业者形象塑造得感人至深。
古代一些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在茶余饭后,用一到十这个自然数列写出一些游戏文字也是屡见不鲜。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谜语诗:“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奴的人儿落在谁家?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欲罢不要去,吾把口来压。
论交情不差。
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
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抛得奴力尽才又乏。
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
“把谜底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巧缀在每句诗中,更是妙不可言了。
一日离别两地相思如隔三秋心四分五裂痛七情六欲寻九时灞柳至十里长亭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巡幸(指帝王出巡)江南,偶见江面上有一条渔船,船上有一个渔夫垂钓,很有诗意,便让随行的大
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
纪稍加思索便脱口吟到:一帆一桨一渔翁,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四句诗不仅都用了“一”字,而且描绘了一幅恬淡怡人的江船垂钓图,乾隆大加赞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唐李峤《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传为宋诗
把数字诗写的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当推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
据说司马相如离开文君去京城做了高官,便淡薄了和文君的感情。
一次,他给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上除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外,再无他话。
文君见信后,悟出了相如的用意,便用这十三个数字缀成了一首诗。
诗是这样写的: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相,千关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
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