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途径探析【摘要】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工作中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公正公平、适当照顾、相互交流的原则;探索他们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有效途径,是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设成长成才的环境;加强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准人生的政治方向;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等。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群体;融入途径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入学率逐年以较快的速度提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建设民族地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
高校中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一部分是按照国家政策高校招收的定向委托培养民族班大学生,另一部分是考生经过国家统招方式进入各高校的大学生。
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汉族学生在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但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高校学生群体中,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更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表现高校大学生生源广泛,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的大学生集中于此学习生活。
对我民族团结政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汉民族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显著: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求知欲、责任感,渴望成才,但往往容易采取全盘皆收的态度,对消极的思想文化有时缺乏必要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少数大学生往往容易陷入盲目崇拜之中,而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鉴别和采纳过程。
这对于他们个人思想文化水平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思想上的混沌不清。
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一些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言论煽动下容易情绪激动,被人利用。
第二,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理解和尊重,但又会很容易因为缺乏沟通和换位思考造成一些小摩擦和矛盾。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自的民族特性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单纯质朴,愿意将自己的文化进行传播和交流,希望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发生文化理解上的偏差时由于处理不当会造成民族间的误解和冲突,不利于民族团结。
第三,具有诚实守信、热情好客的优良品德,开朗直率、豪放豁达的个性,但情绪自控能力较差。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够冷静,不能寻求最有效的方法发泄和解决。
受到指责批评或不被他人理解时容易引起烦躁,甚至出现酗酒打架的情况,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造成一些误解。
这给他们自身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其他人对于这个民族的误解,时间久了会造成矛盾的多重积累。
第四,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但往往思想波动性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开阔、敢说敢干,拥有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强,对于自己的生活问题能够处理较好,只是很重要的个人能力。
但极少数学生由于受本民族传统民俗思想的制约以及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思想文化的影响看问题有时会比较片面,思想较易偏激。
第五,具有活跃、积极的品质,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但文化基础比较差,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起点较低,他们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差别比较大,综合素质也跟学校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或是由于长期学习习惯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一些专业的考试中他们的成绩是不理想的。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意义、原则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建设、繁荣、富强的生力军,是加强祖国和谐与团结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需要正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高校学生群体。
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群体还必须坚持一下原则:1、平等、公平的原则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即把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纳入与汉族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
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是作为学校的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工作,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同样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样受到学校、老师的关心教育,有着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客观、平等、公平地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将他们融入到高校学生群体之中。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作为大学生与大家是没有多大差别的,都需要时刻努体现作为大学生的较高素质。
2、适当照顾的原则在坚持平等、公平原则的同时还应当坚持适当照顾的原则,既要做好融入高校学生群体工作,同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又要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外,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在具体问题上应区别对待,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3、相互交流的原则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要比生硬的言语教育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是他们相互融入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
减少彼此间的隔阂和神秘感,打破内心的障碍,相互包容,同时又不失本民族的特色。
群体间既相互理解包容同时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途径高校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途径,加快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成长、成才的进程,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高校学生群体中来具有深远意义。
1、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细节决定成败,在管理细节上,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系统平台,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的信息系统平台对于提高教育管理服务质量,实现精益化管理,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时刻关注他们自身发展的进步,积累学校自身的管理教育经验。
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加强对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培训。
通过思想政治辅导员对民族地域文化、民族观念、风俗习惯的学习,加深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重视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校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深入细致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总结探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在学生管理中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环境第一,开设大学生文化、体育、科技、艺术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大学不同于中学,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远离家乡,过多的业余时间会令其感到无事可做、空虚无聊,容易喝酒、聚会、引发事端。
开设好第二课堂,搞好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能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引入知识和娱乐的殿堂。
这样不仅发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艺上的天赋,丰富了大学生活,更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更加主动地融入到高校中来。
第二,通过一对一服务、集体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帮助,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成才信心,树立进取心。
崇尚知识,渴望成才的愿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关键措施。
第三,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地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措施。
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更易于亲近和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和动态,能够及时有效地通报少数民族同学们的行为趋势,反映同学们的要求,以及同学们当中存在的“热点”和“弱点”。
能使高校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高校学生群体当中。
3、加强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准人生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同时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时进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准人生的政治方向。
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关键的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教育,帮助其把准人生的政治方向。
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观革命历史教育场所,加强“两课”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学习等方式树立其热爱祖国、拥护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
以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高校大学生思想上的一致,最终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高校。
通过学生座谈、辅导培训,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上的认识和水平。
4、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针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着重强化其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增强自我约束力,树立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竞争优势是十分必要的,他们与汉族学生的融合交流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减少在语言能力上的差距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距,共同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1]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内地高等学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及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z].1992.[2]伊莉曼·艾孜买提.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管理工作[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2).[3]田建国.论以人为本的大学德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耿宝云.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增).[5]叶春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6(2).[6]刘晓东,曹玉霞.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群体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