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摘要舒婷是一个天才式的抒情诗人。
她的诗,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曲美丽而忧伤的歌!她的诗歌,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将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给单调的中国现代诗歌带来清新的空气。
本文从舒婷诗歌的情感和意向入手,探讨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全文分为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正文部分围绕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分两章加以阐述。
浪漫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
第一章主要论述舒婷诗歌忧伤的情感。
舒婷的诗诞生在中国的苦难岁月,忧伤是她情感和创作的一大特色。
她的诗,既是对时代忧伤的抒写,也是对爱情忧伤的诠释,同时亦流露着温婉柔情的母性情怀;她把个人忧伤与大众的忧伤结合在一起,在忧伤中又蕴含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第二章主要分析其诗歌的意象艺术。
她的诗歌意象十分丰富,其意象的变化与组合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天成,具有“因情置象”的特点。
关键词:舒婷,忧伤,音韵节奏,意象,抒情艺术AbstractShu Ting is a genius of the Lyric poet. Her poetry, is a beautiful and sad song which composes with the true feelings! Her poetry, the feelings andart have a seamless heavenly robe, sound rhyme, gracefulform harmoniousfeeling, flying imagination, rich imagery,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at kind of have one's words athand, naturalTianche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to play to the extrem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oetry monotonous bringfresh air. This paper from the emotion and intention of Shu Ting's poetry of the romantic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its poetry.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text,epilogue. The romantic features around Shu Ting's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o elaborate. Romantic is thebiggest lyricism and rich imaginat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hu Ting's poetry feeling of sadness. Suffering the poetry of Shu Ting wasborn in China, sad is her feelings and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color. Her poetry, both times sadexpression, but also to love sad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show a mild tenderness maternal feelings; her personal sorrow and mass sadness together, in sorrow but also contains infinite longing for the futur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image art of poetry. Her poetry images of ten rich,changes in combinationwith the image change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mood natural Tiancheng, with "because oflove is like".Keywords: Shu Ting, blues, rhythm, imagery, lyric art引论舒婷,一个满蕴诗意的名字:舒婷的诗,“文如其名”,是缪斯腾飞的杰作! 她的诗总是浸透着真挚的感情,充满忧伤的旋律。
正如她自己在诗中所言,她的诗是“忧伤的花朵”然而,在忧伤的旋律中,希望的蓓蕾也悄然绽放!忧伤和灼热、失望和希望、伤感和浪漫、痛苦和理想,都在其诗歌中融为一体。
除此之外,她的诗歌,充满大量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她将被否定已久的浪漫主义重新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诗坛的代表人物。
她的诗,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她用自己的一支秀笔抒写出人间普遍的忧伤,将个人的忧伤与大众的忧伤、时代的忧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她又是一名“歌”手,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
和谐的音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几十年来,学者们对舒婷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1980年《福建文艺》刊登了舒婷的《心歌集》,紧接着于2月开始,以舒婷诗歌研究为切入点,进行了长达―年多的“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
孙绍振的《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一一舒婷诗歌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刘登翰的《一股不可遏止的新诗潮一从舒婷的创作和争论谈起》及其《通往心灵的歌一记诗坛新人舒婷》就是代表性文章。
在这一讨论时期,评论者都还处于对舒婷诗风的惊奇之中,评论文章虽然很多,但都集中在对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争论上,思路并不是很开阔。
这也不难理解,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对于浪漫主义心存疑虑。
1983年以后,关于舒婷诗歌的讨论表面上不如盼两年热烈,但实际的研究却不断深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周良沛的《殊途同归一一读舒婷几首诗有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几篇与之“商榷”的文章。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对舒婷的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刘登翰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论舒婷》和谢冕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就对舒婷诗歌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进入90年代,关于舒婷诗歌的研究不断深入, 进一步探索她在当代文学史的作用和地位。
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一书中就认为舒婷在语言上对当代汉文学语言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任萍的《论舒婷诗歌对民族诗美传统的继承》一文也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思想情感层面,罗关德的《论舒婷诗的复调情感》、孙秀华《论舒婷诗歌的情感思维方式》、榻展图《舒婷:悲剧情感的凸现》、刘广涛《痛苦的升华、泪水的结晶》等文章就对舒婷诗歌的情感尤其是忧伤情调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这深入到了浪漫主义的本质。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研究,尤其是她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忧伤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之上。
第一章直率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抒发个人情感,以情动人。
舒婷的诗歌,充满忧伤,这种忧伤不止是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忧伤,它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1.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一忧伤舒婷是一个天生的抒情诗人。
著名的评论家孙绍振曾这样评价:“舒婷的全部天赋,全部冰华都集中在她的抒情上,先天的敏感和后天的多情都使她不费劲地在抒情上取得成就,她写出了那么多我们天天感到却说不出來的平凡的、不起眼的、被颂歌和战歌遗忘的情感……她美化了这些情感,以优美的旋律和璀灿的色彩,使我们的感官和心灵震惊。
”①^的确,舒婷的感情丰富而真挚、热烈而优美, 与此同时,因为时代的感伤氛围,个人身世的不幸和善良脆弱的天性,她的诗歌便自然而然地打上了“忧伤”的烙印。
翻开舒婷的诗集,满纸浸染的都是一种忧伤的情愫。
从“我献出了,我的忧伤的花朵”到“我的痛苦变成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从“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从“我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忧伤”到“叫我怎能不哭泣呢?”……诗人的“泪水”洒满了她个人建筑的诗苑,也敲打着读者的心灵之弦。
经过笔者的统计,在其代表作《舒婷的诗》中,第一辑一“痛苦使理想光辉”共有诗歌33首,而出现“忧伤、悲伤、哭泣、泪水、痛苦、荒凉、牺牲、死亡”等带明显感伤色彩的诗歌就有26 首,比例竟高达799^。
由此,我们可以在“量”上将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锁定在“忧伤”二字。
“忧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忧愁悲伤”,它是一个满蕴情感的词语。
这恰恰与舒婷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
舒婷是一个情感型诗人,她曾这样说:“尽管我明白作品要有思想倾向,但我成不了思想家,起码在写诗的时候,我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
”也许正因为此,舒婷才能在历史的转折期,在诗风的转折期,成为读者目光的焦点。
舒婷的诗歌,是在“在历史的聚光灯下”,由心灵最真实的情感打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声音”。
情感的真实成就了其诗歌“质”的忧伤。
事实上,舒婷诗歌忧伤的艺术风格也是众多评论者的共识。
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研究》一书中,就认为舒婷诗歌具有“美丽而忧伤的抒情风格”;罗振亚在论文《心灵与历史的同构》中说,“舒婷总是用美丽的忧伤曲调,诉说理想被阻隔的忧郁痛苦。
”杨景龙在《忧伤的花朵一舒婷诗与唐宋婉约词的对比解读》中写到:“舒婷诗歌总体的美感特征亦是‘忧伤执著的悲美’”。
无论是从对诗歌“量”的统计,还是从情感的“质”之所在,以及评论家的评论來看,我们都可以毫无疑虑地说,舒婷的诗歌的确贯穿着一股忧伤的主旋律。
正如她自己所概括的那样,她的诗歌是“忧伤的花朵”。
2一代人的忧伤鲁迅说:“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精神,诗应该是最敏感的水银柱。
”^舒婷的诗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的忧伤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当我们探讨其诗歌的忧伤内涵时,让我们首先从她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开始。
文革,这样一个思想禁锢、艺术封锁、个性缺失、人情冷漠的时代,对于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一种纯粹的灾难。
正如评论家谢冕所说:“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变态时代,颠倒了由革命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生活秩序。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场空前的动乱中蒙受了耻辱与灾难。
”②舒婷也不例外。
文革给舒婷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她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所无法体验到的磨难和不幸:早在50年代,她的父亲就被打成了“右倾分子”,母亲承受不了这种苦难生话的打击,忧郁成疾,过早地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