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一、资源状况(一) 资源量和储量1. 资源量与储量的特定涵义埋藏在地下具有开发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煤炭数量,称作煤炭资源量。

经过一定的地质勘探工作,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储量计算标准,并具有一定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煤炭资源量称作煤炭储量。

因此,也可以认为,煤炭储量是已发现的煤炭资源量,而未发现的煤炭资源量,一般称作预测煤炭资源量,二者之和,称作煤炭资源总量。

预测煤炭资源量是在系统分析研究煤田地质特征、成煤条件和成煤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煤田地质理论预测推定出来的煤炭资源量,根据预测依据的充分程度,一般分为预测可靠、预测可能和预测推断三级。

埋藏在地下的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人们只能随着煤田地质理论和探测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勘查资料的积累和对成煤条件认识的深化,才会对煤炭资源量的掌握逐步接近实际。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先后在1959年和1981年完成了两次全国煤田预测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

第二次比第一次有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进展,预测煤炭资源量也比第一次更符合实际。

一般情况下,煤炭储量是在预测煤炭资源量的基础上,经过择优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而且是逐年有所增加的。

预测煤炭资源量提高为煤炭储量后,数量要减少。

但减少的预测煤炭资源量不一定会完全等于所获得的煤炭储量,因此,便引起了煤炭资源总量的变化。

所以说,煤炭资源总量、预测煤炭资源量和煤炭储量都是一个动态的数量,使用时,一般均应注明统计汇总的截止时间。

2. 煤炭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深度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6年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对煤炭储量分类、分级和最大计算深度作了明确规定,简要归纳介绍如下:(1)煤炭储量分类煤炭储量分为两类,第一类,能利用储量:指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第二类,暂不能利用储量:由于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因此目前开采有困难,暂不能利用储量。

一般地区和煤炭资源贫缺地区储量计算标准,见表2.2.3。

(2) 煤炭储量分级按勘探和研究程度,将煤炭储量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3) 储量计算的最大深度对拟建大型(年产煤能力120万吨以上)和中型(年产煤能力45万吨至90万吨)矿井的井田,一般不超过垂深1 000米;只适于建小型井(年产煤能力30万吨及以下)的地区,一般不超过垂深600米;老矿区的深部,一般不超过垂直深1 200米。

表 2.2.3煤炭储量计算标准A级储量通过较密集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构造及岩浆岩等地质条件作了详细研究所计算的储量。

B级储量通过系统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构造和岩浆岩等地质条件作了较详细研究所计算的储量,或者由A级储量块段根据规定外推的储量。

C级储量通过一定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和构造等地质条件作了一定研究所计算的储量,或者由B级储量块段根据规定外推的储量。

D级储量通过地质填图配合稀疏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和构造等地质条件作了初步了解所计算的储量。

3. 煤炭资源总量和储量(1) 煤炭资源总量据煤炭工业部1981年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汇总统计结果,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0 592亿吨。

其中,预测煤炭资源量为44 927亿吨(北方至垂深2 000米,南方至垂深1 500米),煤炭储量为5 665亿吨(截止1975年底)。

预测煤炭资源量按可信度分:其中,预测可靠级资源为14 131亿吨,预测可能级资源为19 851亿吨,预测推断级资源为10 945亿吨。

按埋藏深度分:其中,600米以浅为12 044亿吨;601~1 000米为8 996亿吨,1 001~1 500米为11 276亿吨,1 501~2 000米为12 610亿吨。

(2) 煤炭储量随着逐年开展地质勘探工作,煤炭累计探明储量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

据原地质矿产部统计资料,截止1996年底,全国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为10 273亿吨,其中,精查储量2 510亿吨,详查储量1 815亿吨,普查与找煤储量5 948亿吨。

煤炭累计探明储量减去生产矿井已经采出和损失的储量并计算了因多种因素引起的储量变化之后,所余下的称为煤炭保有储量。

这是分析研究煤炭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的主要依据,是最常用的重要数据。

煤炭保有储量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划给生产矿井和正在建设矿井的储量,通常称为已占用储量;另一部分是还没有规划使用的储量,称为尚未利用储量。

截止1996年末,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 025亿吨,其中,已占用储量为2 556亿吨,尚未利用储量为7 469亿吨。

在尚未利用储量中,有精查储量893亿吨,详查储量1 438亿吨,普查与找煤储量5 138亿吨。

(二) 中国煤炭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由于各国对煤炭资源的评价原则、方法和选用参数不尽相同,因而,整理报道出来的资源量和储量缺乏全球可比性。

但据不同国际组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煤炭资源的多次评价所取得的共识,公认世界煤炭资源量和储量主要由原苏联、美国和中国三个煤炭资源大国所构成。

据报道,原苏联煤炭资源总量为6.8万亿吨(垂深1 800米,1968年评定),美国煤炭资源总量为3.6万亿吨(垂深1 822米,1974年评定),中国1981年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结果,煤炭资源总量为5.06万亿吨(北方垂深2 000米,南方垂深1 500米)。

为了便于对比起见,将中国垂深1 501~2 000米区间的预测资源量12 610亿吨对折减半(即6 305亿吨),拟为垂深1 501~1 800米深度的资源量,则中国垂深在1 8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约为4.4万亿吨,次于原苏联,多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另据“世界能源会议”《1989年能源资源调查》,实测煤炭储量美国为4 305亿吨,原苏联为2 870亿吨。

中国详查以上储量大致相当“实测储量”。

1988年,中国详查和精查储量合计为3 820亿吨,次于美国,多于原苏联,居世界第2位。

按探明可采储量看,独联体为2 410亿吨,美国为2 406亿吨,中国精查储量大体相当于探明可采储量,1996年为2 299亿吨,相比较中国在独联体和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从以上概略对比看出,中国煤炭资源总量和储量都不小,称得上是煤炭资源大国。

但是,相对于众多的人口和一次能源主要依赖煤炭的现实,中国又是耗煤量大,而人均占有量很小的国家。

因此,珍惜保护、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唤起全社会都来关注。

二、地理分布(一) 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我国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晚古生代的早石炭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

其间重要成煤期有:早石炭世(C1)、北方晚石炭世—早二叠世(C3-P1)、南方二叠纪(P)、晚三叠世(T3)、早中侏罗世(J1-2)、早白垩世(K1)和第三纪(E)。

其中最主要的是: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区、东北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的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二叠纪;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南部的早中侏罗世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早白垩世(图2.2.1)。

这4个时期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

由于成煤期多,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并且还在一些成煤条件有利的地区集中形成了若干个富煤带。

因此说既广泛又相对集中,是我国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的重要特征。

1. 分布广泛在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划中,除上海市、香港特区外,都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煤炭资源赋存;在全国63%的县级行政区划里都分布有煤炭资源。

截止1996年末,经发现并做了不同程度地质勘探工作的煤矿区达5 345处(台湾未统计在内)。

充分说明,煤是我国目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矿产。

这一特征,为我国乡镇集体煤矿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根据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结果,在我国5.06万亿吨煤炭资源总量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晋、陕、内蒙古、宁、甘、青、新、川、渝、黔、滇、藏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炭资源量达4.50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9%;而该线以东的20个省(市、自治区)只有0.56万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11%。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京、津、冀、辽、吉、黑、鲁、苏、皖、沪、豫、晋、陕、内蒙古、宁、甘、青、新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炭资源量达4.74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6%;而该线以南的14个省(市、自治区)只有0.32万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6.4%。

另外,截止1996年末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 025亿吨,其中,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12个省(市、自治区)为8 715亿吨,占全国的87%;而该线以东的20个省(市、自治区)只有1 310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13%。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18个省(市、自治区)为9 070亿吨,占全国的90.5%;而该线以南的14个省(市、自治区)只有955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9.5%。

客观地质条件形成的这种不均衡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长期发展态势。

3. 相对集中在5.06万亿吨煤炭资源总量中,超过1万亿吨的有:新疆(16 210亿吨)和内蒙古(12 053亿吨);超过1千亿吨的有:山西(6 830亿吨)、陕西(2 922亿吨)、宁夏(1 991亿吨)、甘肃(1 905亿吨)、贵州(1 866亿吨)、河北(1 155亿吨,包括天津少量)、河南(1 138亿t)、安徽(1 038亿吨)和山东(1 005亿吨)。

以上11个省(自治区)共为48 11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5.1%。

在10 025亿吨煤炭保有储量中,超过1千亿吨的有:山西(2 578亿吨)、内蒙古(2 247亿吨)和陕西(1 619亿吨);超百亿吨的有:新疆(952亿吨)、贵州(524亿吨)、宁夏(309亿吨)、安徽(245亿吨)、云南(242亿吨)、河南(227亿吨)、山东(227亿吨)、黑龙江(218亿吨)、河北(147亿吨)、甘肃(102亿吨)。

以上13个省(自治区)共有9 637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96.1%。

这些省(自治区)的煤炭资源,往往又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聚煤盆地中,从而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各主要富煤省(市、自治区)的煤炭资源量和煤炭保有储量,详见表2.2.4所示。

图2.2.1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表 2.2.4煤炭资源总量和煤炭保有储量(×108t)(二) 煤类的地理分布特点煤类是煤经受变质作用的结果。

植物遗体由堆积到变为煤,首先是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