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米·列·季塔连科〔编者按〕2009年9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庆祝中俄建交6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外交部前副部长、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中国驻俄罗斯前大使刘古昌等近百名外交官、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我们选取其中的几篇发言刊登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疑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性时刻。

从中国内在发展的具体历史特点角度看,这意味着:——结束了多年的内战和抗日战争,这两场战争卷入了亿万民众。

在战争中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经济复苏和社会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为民族和领土的统一,为在包括新疆和西藏以及此后的香港和澳门等的广袤领土上有效实施主权创造了条件。

在经历了多年的外国干涉和内部纷争之后,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阶层战胜国民党所取得的胜利。

但是,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事件,它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方向,使其更有利于民族解放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

中国民主和民族解放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亚、非、拉、大洋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导致殖民体系的彻底灭亡。

——国家和社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性过渡被宣布为长期国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

——建国之初形成的几条基本原则成为反复探索发展道路的出发点。

这些原则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现有国际经验,包括苏联的经验和苏联解体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失败的教训等基础上,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在一个拥有4.5亿人口(1949年)的国度,社会经济制度的改换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几年全球局势的结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意味着:——帝国主义国家与世界解放运动新兴力量之间力量对比的深刻而客观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表明“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东方的中国和东南亚地区”[3]。

——对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发展壮大的客观贡献;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直到苏联解体都是世界局势发展的主要衡量尺度。

正如中国领导人也承认的,中国60年来所选择道路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建国头10年取得巨大成绩,在苏联大力帮助下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为社会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近9%。

50年代末不成功的经济试验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增长期。

但是随后的10年“文化大革命”,按照中国官方的评价,是“建国以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最为严重的损失”的时期[4]。

作为“转折时刻”的改革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始于30年前,即1978年12月18~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所制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和目标明确的改革政策。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政策设计师邓小平所提出的两条,是迄今仍在坚持不变的路线的核心,是今日辉煌成就和国家面貌根本改变的指路明星。

更重要的是,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活动表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年看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完整的历史进程。

按照中国的传统,60年是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这使我们有理由总结和概括经验以及进行综合性的预测。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专家们都在讨论中国在世界上的新角色及其成就的意义,特别是中国改革政策对中国和全世界未来的意义。

这个事实恰好凸现中国成就以及中国正面和负面经验(所谓“反面教员”)所具有的无可辩驳的国际意义。

1.首先要说的是,中国发展的各项惊人数字。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为一个例证,即国家领导人所实施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一个大国提升到世界最快发展国家之列。

中国完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飞跃。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以来增长17倍,根据中国的统计数据,2008年达到30万亿元(4.4万亿美元)。

仅按这一项指标,中国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同期增长12倍,2008年达到3 300美元。

中国是稳定世界货币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实际上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火车头。

人民币具有成为亚洲货币的现实前景。

中国已经成为外资的“吸铁石”,而外资则推动经济和外贸的高增长。

中国所创造的良好的投资环境首先来自于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国家调控与保障的路线以及对外资取得各种廉价资源的优惠政策、灵活的税收政策等。

截止到2009年年初,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利用外资近1万亿美元,其中包括8 526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和1 472亿美元的外部借贷。

2.中国所实行的改革政策是一个例子。

它表明,创造性地审思现有的社会和生产组织模式所蕴含的机会,就是巨大的能量。

在此,我们略过有关这个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定义是否确切的争论,但无论如何都不能不看到,客观上这个模式是有别于传统的西方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另一种选择。

中国领导人据此多次表示,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其经验是“无价之宝”,其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的:“中国共产党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

其中的关键是,改革的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和意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发展中国”[6]。

改革开放30年期间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可以看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完成恩格斯所提出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变成现实这一任务。

中国党和国家的许多杰出领导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表明,这个任务并未完成,今天依然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3.中国改革的特点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即所谓的渐进式改革),政治改革次生于经济改革,优先进行现代化和对外经济扩张。

改革政策的目标是,在现有的国有之外,形成一批新的非国有和私有制,不是替代国有,而是与之共存。

与此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由认真制定的法律加以调节。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原则性修改,从法律上对一切所有制一视同仁,并使国家保护其安全,保障其平等权利与机会。

4.经济政策首先基于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生产能力。

经济政策所规定的循序渐进的措施,首先涉及国民经济最薄弱环节,并在最短时间内见实效,以此使绝大多数人成为改革的支持者。

正因为如此,改革从农村开始——解散声誉不佳的人民公社,土地由农民以家庭承包方式长期使用,明确国家与农民的权责划分。

土地被长期租赁。

农村开始出现乡镇企业。

5.中国改革经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开发劳动密集型日用品市场——如皮革制品、服装鞋帽等。

在城乡大量出现简易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

然而,生产的发展很快演变成为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

中国逐步开始生产自行车、钟表、电子产品、家具、制造汽车零配件。

下一个阶段则是掌握高技术。

一个前不久还很落后的国家现在已经占据着高技术生产的领先地位(世界第二)——如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等。

6.中国通过鼓励和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来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具有极大的价值。

在中国,中小企业被称作“国家财富”。

2005年,中国有430家中小企业,2 790万户个体户,安排了75%的城镇居民就业,创造60%的GDP和65%的专利,46.2%的税收和62.3%的出口。

7.国外对中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境内外投资者创造良好基础设施的经验十分感兴趣。

中国建立灵活和优惠的海关和税收体制,鼓励投资,保护合法利润。

中国建设了一个拥有大量分支机构的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讯体系,投资者可以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利润,并将其在中国和外部市场资本化。

保持国内货币流通的稳定,向存款人提供国家担保等措施,吸引居民高达27万亿的储蓄,投资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部门。

8.中国的开放政策也引起特别关注。

开放意味着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对外经贸活动。

其中的关键是,与世界经济空间的整合以及经济交换。

中国实施了外贸改革,取消了外汇收入和支出计划,经常性分阶段降低关税税率。

为外国投资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国家的法律和经济保障体系。

国家竭力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以直接吸引投资。

对外开放政策与自力更生紧密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开放政策的实施并未造成中国依赖外部力量的局面。

开放政策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使中国成为美国之后居第二位的外国投资中心。

改革以来,中国累计利用外资约1万亿美元。

最近,中国的开放政策开始具有全球性特点。

它不仅给外来投资开绿灯,而且也鼓励中国的对外投资。

9.中国改革的经验表明,金融领域的战略旨在创造货币信贷政策的高效机制。

其目标是,为正常的融资和发展实体经济创造条件,重点是保证本币的绝对地位。

没有被19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全球危机动摇的金融稳定,为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创造了条件。

正确的货币管理政策一方面遏制资本外流,防止居民手里囤积大量现金,另一方面,为吸引长期资本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黄金外汇储备的全球领军者。

中国政府甚至在全球危机条件下至少能够保持这些储备。

与此同时,在美元贬值的威胁之下,中国宣布了储备结构多元化的安排,主要通过向大型国际工业公司股票市场的大规模扩张来进行。

10.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经验的特点之一,是同时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本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

改革的战略与科技教育振兴战略密切联系。

中国在事实上践行这样一个论点,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近年来中国30%的经济增长正是依靠先进技术达到的,这绝非偶然。

曾经十分贫穷落后的中国正在实施一揽子措施,创造条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社会。

电脑产品就其质和量、国民教育、卫生医疗体系、工业企业、国家机关的电脑化程度而言,中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开发出自有因特网体系,制定并以立法形式批准了国家信息安全政策。

11.中国在克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方面所展示的经验值得特别关注。

中国的反危机计划有四个组成部分:——大规模的工业政策;——刺激内需;——增强对科技的支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与此同时,实施该计划的基础,其关键点在于大规模的国家投资。

到2010年年底,中国计划用于反危机措施的资金将达到4万亿元。

中国的反危机计划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也要为下一步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