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干预生活描写情爱的小说

第三章 干预生活描写情爱的小说



有一次,刘世吾和林震到工厂附近小 饭铺吃馄饨,刘世吾感慨地谈起过去,继 而闷闷地说:“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 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他还提醒林震, 赵慧文对他的感情不太正常。林震回到宿 舍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区委常委开会批准了对麻袋厂问题的 处理意见。列席会议的林震发言,建议对 区委组织工作中的缺点进行检查。会场上 出现轻微的骚动。韩常新、刘世吾均为自 己辩护,而区委书记也批评林震太感情用 事。
• 小说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表现了反官僚主义的主 题。 • 林震无疑代表着理想的一面 。他天真、单纯、热 情,敢于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作斗争,这一形象 更多地体现了王蒙那一代人的“第二种忠诚”, 代表了生活的理想。 • 麻袋厂厂长王清泉代表着一种专制主义的官僚主 义 • 组织部新任副部长韩常新代表一种教条主义的官 僚主义, • 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世吾性格则丰富复杂得多, 因此很难用哪一种官僚主义来指称他

星期六晚上,赵慧文约林震到家里去坐坐。 她坦率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开始,他也想同区 委工作中的缺点作斗争,但感到力不胜任,只好 埋头于事务工作。接着还一一谈了对韩常新、刘 世吾等人的看法。林震深受启发并鼓励她:“人 应该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 了才去斗争!” • 五月中旬,《北京日报》以鲜明的标题登出 揭发王清泉官僚主义作风的群众来信,区委书记 也过问此事。刘世吾马上雷厉风行地着手解决。 不到十天,王清泉就被撤职。
• 《小巷深处》(原载《萌芽》1956年第10期)同样 也存在政治与爱情双重主题。 • 就政治主题来看,它为新社会唱了一曲颂歌,叙 述了一个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的故事。纺织女工徐文霞在旧社会曾沦为娼妓, 建国后则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获得新生,同时也 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与积极进取赢得一个技术员的 爱情。 • 在爱情的层面上,小说泼墨写来的是这个女工由 于自卑和怯懦对爱情的走近而又躲闪的矛盾心理。 应当说这篇小说在爱情描写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 域,写出了心灵上有着深深的创伤的人的爱情, 同时在描写人性的复杂性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 • 三月,小学教师林震到区委组织部报到。在 这里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他很高兴第一天 就遇到了熟人。他兴奋地走进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的办公室,刘世吾热情而得体地接待了他,在严 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分配了 他的工作。 具体指导林震工作的是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 新。此人身材高大,衣着整洁,平时夸夸其谈, 且能迅速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教训别人, 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
内容分析
• 讲述的是一个闯入者的故事。 • 一个刚从一所小学调到北京某区委组织部 的年轻人林震,他怀着“神圣的憧憬”进 入的是一个自己认同的世界。他本来认为, 这样一个党的心脏部门,应该纯洁、透明, 充满朝气与活力,但当他深入这个世界之 后,却发现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他出于对党的忠诚,想匡正这种现实,但 现实也想按照自己的逻辑改造他,于是一 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便不可避免。
宗璞的《红豆》
• 宗璞的《红豆》(原载《人民文学》1957年 第7期)写的是解放前夕一对大学生之间的 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通过解放后已成为 一个领导干部的江玫的回忆展开的: • 一个雪天,江玫重返母校,在她曾住 过的宿舍里找到了两粒红豆——她和一个 资产阶级青年齐虹的爱情的信物——从而 勾起了回忆。

第二天,林震应约再次来到赵慧文家 里。赵慧文向他介绍了自己家庭的情况, 表示要把林震当做弟弟看待。她还让林震 看自己写的对组织部工作存在问题意见的 草稿。 • 林震离开赵家时夜已深了,一阵莫名 其妙的思绪涌上心头。他要正确对待友谊 与爱情,并使自己更坚强。他迫不及待地 敲响了深夜还在工作的区委书记办公室的 门
• 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 贩世家》、《美食家》、《井》、《围 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 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 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 外。
《小巷深处》故事梗概
历史时代背景:解放初期苏州城妓女被遣送改造 主人公徐文霞经过改造分配到纱厂后,认真 刻苦学习重建人生,并与工友张俊相爱,两人即 将结婚之即,曾经侵辱徐文霞的流氓朱国魂经劳 改被释放,并且找到了徐文霞,企图以其羞辱的 历史为把柄,敲诈一笔金钱。徐文霞从最初认识 张俊、隐瞒自身历史,经历了一翻激烈的思想斗 争后,到最后忍无可忍向张俊坦白,实际上都期 待着能有美满婚姻,但又不能曲折自己善良和诚 实的本性,始终都面对着两难和矛盾的折磨。小 说最后以大团圆的方式喜剧收尾,张俊同样经历 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宽容作为孤儿 受了旧社会欺辱的文霞,和她牵手共度一生。

江玫原是一个天真无邪、心清似水的姑娘, 被同学们视为可人的小鸟儿,在一次去练琴的路 上偶与齐虹相遇,便对这个面目清秀、“有一种 迷惘的做梦的神气”的男子产生好感,后来又在 琴房受到齐虹的指点,于是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之 中。但随着历史的急剧变革,他们的爱情便因政 治选择的不同而产生了矛盾。江玫受党的地下工 作者萧素的影响倾向革命,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而作为大银行家儿子的齐虹,眼看着自己所属的 阶级大势已去,便仇恨革命、仇恨社会。因此, 尽管这两个青年人在性格爱好、生活情趣上有很 多相同之处,最后还是分道扬镳,齐虹在全国解 放前夕逃离祖国,而江玫成了一个职业革命者。
• 这篇小说有一个非常革命的主题,即知识 分子是如何改造自我走上革命道路的。 • 《红豆》体现出一些新的特质。它突破了 当时流行的那种英雄模范的爱情模式,写 的是具有不同政治见解的青年男女的爱情, 真实表现出青春期男女的复杂的性爱心理。
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 陆文夫(1928– 2005),江苏泰兴人。 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同年赴苏北解放 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 闻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 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 举成名,但很快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 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 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 志》。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 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

给林震印象最深的是刘世吾。他可以一面听 取汇报,一面翻阅材料,又能突然指出对方的错 误。他还经常爱说“就那么回事”,好象把一切 都看得很透。一天晚上,林震找刘世吾谈了对韩 常新写的“简报”与区委工作缺点的看法,对方 却发表了不少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议论。走出 办公室,林震感到更加惶惑。 不久,在党小组会上,林震受到了严厉的批 评。原因是他擅自作主支持魏鹤鸣召开工人座谈 会,搜集对厂长的意见。林震据理力争。刘世吾 却批评他过高估计自己,想当娜斯嘉式的麻袋厂了解发展党 员的情况。他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 魏鹤鸣只谈了五分钟就用光了,这使他很窘。但 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该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 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的情况。他鼓励魏鹤鸣向 上级反映,魏说已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 不尊重领导。 吃过午饭,林震汇报麻袋厂的问题,韩常新 不以为然,反倒劝他不要陷进去。第二天,韩常 新带林震去麻袋厂,意在让他见习见习。林震发 现韩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回来以后,韩 常新便写了份“简报”,林震看后简直不相信自 己的眼睛。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 邓友梅,原籍山东平原,
1931年生于天津。现任中 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 代表作有《在悬崖上》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 《话说陶然亭》 《寻访“画儿韩”》 《那五》 《烟壶》
•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原载《文学月刊》1956年 第9期) • 作品写的乃是一种颇受訾议的爱情,即婚外恋或 第三者插足。从深层结构上看,两篇小说写的都 是天理(道德)与人欲(性爱)的冲突。与虽有婚姻 保证但已衰落甚而已近死亡的爱情相比,这种婚 外恋情显得生气勃勃,魅力四射,显见作者的情 感倾向在此而不在彼,但故事的结局却都是天理 战胜了人欲,这样文本的裂缝便非常明显,而作 者们为弥补这种裂缝所作的努力则显得更为矫情。
• 他作为一个政治人体现了现代官场的一些 不易为人觉察但又与新政权不相适应的游 戏规则,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更多地体现了 政治对人性的磨损或异化。 • 他恪守着一条对上级负责的官场游戏规则。 • 他对下级对群众对日常工作冷漠,但对上 级尤其是上级直接交待的工作决不冷漠 。 • 他的冷漠也是政治职业病的一个结果
宗璞
• 宗璞,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出 生。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 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 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 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 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 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 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 《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 征记》)
第三章 “干预生活”、描写情 爱的现实主义小说
背景
•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 指出,我国“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 经基本上结束”,全国工作的重点应从阶级斗争 转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上来。为适应这一新的 历史转折,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理论界对文艺领 域内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反思和探讨,文学 创作上也出现了一股探索热潮,其探索方向大致 有二:一是强调写真实,“干预生活”;二是强 调写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这次探索尽管持续的 时间不长,(1956-1957年上半年)但 它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总结
• 上述作品对爱情的思考都不限于爱情本身,而是 借爱情表达了对个人感情与阶级感情、感情冲动 与理性选择之间的价值思考与人生判断。作家们 在个人感情与阶级感情之间确立了阶级性、阶级 情的不可逾越性,在感性冲动与理性选择之间更 倾向于理性地对待爱情,但对爱情作为生命命题 所可能包含的种种因素及其矛盾冲突却缺少深刻 的开掘。尽管如此,这批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 意义仍不可忽视,它突破了建国后一个时期文学 片面追求表现重大政治主题、排斥对个人情感空 间表现的局面,打破了爱情题材创作简单化、公 式化、概念化的模式.将对爱情的思考引向了深 入,从而从“人学”的意义上显示了“双百方针” 提出后现实主义的深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