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专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

产业专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

ﻫ 对企业而言,如技术成熟度较高或可获取性强,会采取外源式道路;可获取性不强、难度较大成本也高的尖端技术,自我研发。
ﻫ 对国家而言,当本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时,通过走外源式道路,可在较短时间跨越一些技术台阶,使产业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过去20多年我们强调引进外资,强调以市场换技术,就是走外源式道路。但当技术水平与国外最先进技术差距很小时,技术进步难度大大增加,外源式道路成本逐步上升甚至失效。因此对最先进技术,只能走内源式道路。目前我国一些领域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技术升级遭遇瓶颈,加之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增加,政府更加强调自主创新,但一些论者因此否定外源式道路的重要性则失之偏颇。 ﻫﻫ 中国应实行多路径技术进步战略。外源式道路还有广阔空间,其仍是快速、低成本的技术进步路径。全球化不断深化也为采取该道路提供新机遇,如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境外研发资源。我国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引进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进步目标。 ﻫ
ﻫ 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进步有三个途径:贸易、投资与自主研发。贸易方式即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投资方式即引进技术较先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自主研发则由本国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或研发机构自主创新。前两种途径属外源式道路;后一种途径属内源式道路。但对二者关系的界定,涉及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划分两条道路是按技术来源而非企业性质。有种误解即说起内源式发展,似乎就是本土企业专利,其实外商投资企业也可成为内源式道路主体。如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搞研发,为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搞适应性研发,有些技术成果还向其母公司或外国公司出售,这实际上是内源式道路。本土内资企业也可能是外源式道路主体,内资企业既可是购买境外先进技术的主体,也可是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主体。
充分发挥外商投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ﻫ 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挤出效应”,即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剥夺了东道国企业发展机会;二是“溢出效应”,即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主要有以下体现:
示范效应:外商投资企业带来更先进或质量更好的产品,东道国企业近距离模仿使其技术进步;
ﻫ 培育市场需求:外商投资企业将新产品带入东道国,通过广告、市场推广等行为,培育东道国市场需求,外资企业虽得以率先获取东道国市场,但也承担了市场培育成本。东道国企业可充分利用本土需求,开发相应产品,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如外资企业率先对我国手机产业提供移动通讯设备和终端,在中国培育起世界第一大移动通讯市场,本土企业迅速跟进,在三、四年时间内,将本土品牌手机市场份额从零提高到50%以上。 ﻫ
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
———————————————————————————————— 作者:
———————————————————————————————— 日期:

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
ﻫ产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内容,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自力更生为主、引进技术为辅”,到1980~1990年代的“以市场换技术”,再到近年的“自主创新”。但不少论者将这些战略对立起来各执一端,本文作者提出:应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多路径技术进步战略,高效低成本地实现产业技术进步目标。 ﻫﻫ内源与外源发展道路是什么关系
两条道路各有优劣。外源式道路的好处一是成本低,引进成本通常是自我研发的三分之至五分之一;二是技术风险低,自主研发不能保证在预定时间和成本中得到成果;三是时间可控,技术获得时限可通过合约限定。不利之处是有些技术难进口或成本过高,也难形成专利。而知识产权已成为竞争新手段,必须重视这些不利之处。 ﻫ
内源式道路的好处是可获得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既可用其收取专利费,也是与竞争对手互换专利使用权的筹码,重要的是可提升本国研发能力。
前后向联系: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注重采购本地化,为保证产品质量、性能和交货期,会向东道国本土配套企业提供图纸、技术规范与要求,甚至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将本土企业带入国际分工网络,大大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关服务业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如高技术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后,对物流效率要求甚高,直接带动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 ﻫﻫ 管理本地化:发展中国家最稀缺资源是国际化管理人才,而管理本地化是跨国公司趋势,客观上为东道国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源做出贡献。
ﻫ 研发本土化:外商投资的在华独立研发机构已超700家,对本土企业开展研发提供示范。 ﻫﻫ 人员流动:外资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流动,会将先进管理水平、技术和“诀窍”扩散给东道国企业,同时培育本土研发能力,人员流动是跨国公司对本土技术溢出最重要途径之一。 ﻫ
构建先进制造平台:发展中国家即使有较强研发能力,也往往因缺乏先进制造平台而使研发成果束之高阁。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可弥补这一不足,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将研发能力与先进制造平台相结合,在新兴产业形成竞争力。如大量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我国IT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形成IT产业群,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致力于自主研发,借助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为移动通信领域具全球竞争力的新兴设备制造商。如没有外资企业在该地区大量投资形成先进制造能力,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成果要取得如此成功的产业化,绝非易事。 ﻫﻫ 竞争:竞争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作用往往被忽略甚至误解,因为“挤出效应”正是通过竞争产生,但竞争恰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由于竞争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带来更先进技术或开发新技术,东道国企业在与其竞争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东道国企业如不能在这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则这个国家只能实行高保护的进口替代战略,否则一旦开放市场,本土企业会一败涂地。 ﻫ
近年来外商开始对华扩散研发机构。据商务部统计至2004年上半年,全国独立外资研发机构700余家,其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同样有“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其“挤出效应”主要是与国内研发机构争夺人才和研发经费;“溢出效应”主要是吸引海外高端人才、通过人员流动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合作研究、培训等方式扩散新技术、管理经验和提升人力资源。目前进一步发挥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还有很大空间,但现行政策重在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来华,忽略了促进与鼓励其“溢出效应”,后者应作为未来政策调整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