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析及其代表音系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析及其代表音系

: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1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2、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

《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

3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

《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

《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

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

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相关主题